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探讨了"险"字的义项,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第一,"险"有"不平"之义,其本义是"地势不平,难走",其近引申义是"泛指一般的不平",这可以从"险"的反义词是"平"和"易"中看得出来.第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第三,用这个词义系统与<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义项相对照,指出<汉语大字典>的义项(4)"遥远"、义项(8)"疾、迅猛",逸出了"险"字的引申系列和词义系统之外,引例又是孤证,是不能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七音略>的"重中轻"、"轻中重"两图长期以来得不到合理解释和统一意见.通过对两图的分析可以看出,<七音略>所注"轻中重"是指该图主要是合口字,即"轻",有少量的开口字,即"重";而"重中轻"则正好相反,主要是开口字,即"重",有少量的合口字,即"轻".从今音看,"重、轻"分别和"开、合"对应.我们可以推测,在<七音略>写作的当时可能读音已经发生了倾向于今音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儒林外史>是一部体现江淮方言特色的近代小说,此特色从小说中"把"字用法便可看出.本文从结构、语义、语用的角度对<儒林外史>中概数词"把"和动词"把"进行比对,从而分析这部小说的方言特色.  相似文献   

4.
"读若"是<说文解字>的一大条例,但传统上大都对它的性质认识不清,一般当作注音术语,偶然说明文字通假现象.本文分析了<说文>中的一些读若字,发现"读若"的作用比较复杂,可以归纳为五种说明同源字,说明异体字,说明古今字,说明通假字,说明被释字读音.所以文章认为"读若"是文字训诂兼注音术语.  相似文献   

5.
为全面分析"中"字的词义隐喻引申情况,文章从不同语义认知视角对其进行了汉英对比分析.主要从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差异视角,分析了英汉语境下"中"字词义的不同隐喻引申以及二者存在的差异,探讨了英汉语境下词义隐喻引申存在差异的原因.结论认为文化背景差异以及不对应翻译是词义隐喻引申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文章比较了"豚"字在晋语和部分南方方言中的实例.从"豚"字的引申用法可以看出,北方的晋语多往抽象的比喻义发展,而南方方言则多向实体义和抽象的时空义发展.  相似文献   

7.
<诗经>作为周王朝通行的乐歌总集,承载着周王朝的基本思想观念.通过对其中"天"、"德"观与宗族亲和观这两组重要观念的探讨可以看出,<诗经>在当时还承担着宣扬西周时代主题和统治意识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从现代语法学角度出发,归纳概括了<毛诗诂训传>这部训诂学著作中的六种语法分析方法,指出将<诗经>原文同<毛传>传文相比较,可以看出部分语法现象从先秦到西汉的历时变化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作为<诗经>艺术表现手法的"比、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作诗方面的"比、兴",一是用诗方面的"比、兴".该文着重研究的是<诗经>用诗方面的"比、兴"与古代典籍中"赋诗"、"引诗"之间有何逻辑关系.古代的"赋诗"、"引诗",虽不少是断章取义,但其基本意思不能完全脱离<诗经>本义.这些"赋诗"、"引诗"的传统不但可以证实当时人们多么重视<诗经>,而且从联想、想象的立场来看,"赋诗"、"引诗"本身就反映了"比、兴"之特性.由此而论,"赋诗"、"引诗"可以说是先秦对<诗经>之"比、兴"研究的一种引申和发展.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就可以理解春秋时代的人们早已借以"赋诗、引诗"的形式广泛地运用了<诗经>.  相似文献   

10.
<说文>的异体字("重文")和现代异体字有着错综复杂的对应关系.就现代异体字情况看,它与繁简字、古今字、通假字、分化字、错讹字、新旧字形等多种文字现象有关涉.异体字是有历史层次的,应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异体字.从研读古籍和文字使用方面看,应分清全同异体字和部分异体字.从整理异体字角度看,<说文>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异体字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开创了历史的先例,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的祝由方中,"治( )方"和"治口烂方"是以所谓的"古"进行的,帛书整理小组把"古"读为辜磔之"辜".这种释读是有问题的.在同类病方中,处在同样语法位置上的字或作"祝".秦汉简帛文字往往把"由"写作"古"字形.据此,所谓的"古"应该释读为祝由之"由"."祝由"是同义复词,所以在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用"祝"的地方,又可以用"由".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走作"一词的内部结构考察发现"走作"的词义重心在"走","作"字主要是作为后附成分粘附于"走"字之后,起凑足音节的作用."走作"词义间的引申脉络清晰可循,引申方式主要是辐射式引申.  相似文献   

13.
对<山谷题跋>中有关"韵"的论述进行整理、归纳、分类,可以看出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的思想对黄庭坚书学思想的影响很大,这集中体现在他对魏晋书法风韵的推崇上.  相似文献   

14.
"庚韵系庄组声母字",是汉语语音史研究中无法回避且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学者对此作出阐析和研究,笔者有意对前贤的结论进行补充并提出质疑.本文的结论<广韵>成书之后,庚三庄组声母字完全与庚二庄组声母字分化,剩下庚二与庄组声母字二等相配.邵荣芬先生<切韵研究>引用的安南译音时代值得怀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西游记>各篇章结构的分析,发现百回本<西游记>的神魔故事中隐含着一个完整、系统的"名实论"思维体系.书中屡屡出现的山名"花果山"中的"花"字、人名"陈萼"中的"萼"字、地名"里社祠"中的"里社"二字,实际都有其暗旨.由此认为,不能将百回本<西游记>仅仅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应该理解为是以小说为表现形式,其实际内容是完整、系统地讨论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名、实"问题的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游记>各篇章结构的分析,发现百回本<西游记>的神魔故事中隐含着一个完整、系统的"名实论"思维体系.书中屡屡出现的山名"花果山"中的"花"字、人名"陈萼"中的"萼"字、地名"里社祠"中的"里社"二字,实际都有其暗旨.由此认为,不能将百回本<西游记>仅仅视为一般意义上的小说,而应该理解为是以小说为表现形式,其实际内容是完整、系统地讨论以中国人为"主体"的"名、实"问题的理论文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具体的语言材料入手,分析归纳了<雷雨>中"哦"在此特定语境中的多种实际用法.通过大量用例的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词组只有在使用中才能体现出它的具体含义.  相似文献   

18.
"而"字是<马氏文通@连字>中论述得最为详细的一个连字.<文通>对"而"字的研究,坚持了"而"字语法功能的同一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而"字连接句子成分和连接句子的功能进行了详细地分析.<文通>结合汉语自身特点,提出了一些具有创见性的观点,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在<诗经>305篇里,"氓"字仅出现在<卫风·氓>一诗中.<氓>是<诗经>里著名的叙事诗,流传既广,影响亦大.但因时代久远,争议颇多,尤其对"氓"字的解释,莫衷一是.然而,"氓"又是诗中较为关键的字,"氓"字的准确释义对诗的正确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不揣浅陋,就"氓"字音、义作一简单考辨.  相似文献   

20.
(一)明代学者的字学不可一概否定.(二)明代字学对于与礼制有关的某些文字的解说,明人对于避讳的讲究,可以入礼.(三)<明集礼>的"字学"实与礼制没有直接关系.(四)明代盛行的"字说"源于冠礼,可以入礼.(五)明人"字说"及其延续乃是传统训诂学的特殊分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