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德的“哥白尼式革命”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思维方式变革。从认识论意义上讲,主体是指具有认识能力的理性存在者,他是信息的发送者,具有主动性、能动性,占据着主动地位,而客体在主客关系中被动地接受信息,主体客体的位置不能换。而在康德哲学中,对象要去符合的知识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在认识客体时所使用的知识,而是人在认识客体之前就拥有的先验知识。作为经验存在者,对象必须去适合的就是人作为理性存在者的这种先验存在方式,即先验知识。一切现实的对象都是先验知识构造的,这样,先验知识就成了本原,对象就成了派生物。所以对哥白尼式革命不应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而应从本体论的角度去解读。  相似文献   

2.
叶娇 《学术交流》2006,(6):137-138
古汉语中存在着不少义为“裁剪”的词,经过辨释,发现这些同义词之间有着显著的区别:“制”,汉代以前裁衣的通称;“裁”,汉代以后裁剪衣服的通称;“割”与“制”、“裁”同义连用时表示裁剪衣服,不能单用。而“剪”,本为截齐义,剪刀并不用于裁剪。至南北朝,剪刀始用于裁剪衣服,于是“剪(翦)”也以同义连用形式用为裁剪义。元代之后随着剪刀形制变成铆钉式,“剪”也单用表裁剪义。大量存在的裁剪类同义词和古代社会服饰用料、裁剪工具的变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自亚当·斯密提出“经济人”假说,至今已历时二百余年,期间“经济人”假说不断发展,逐渐由“传统经济人”演变为“新经济人”。“经济人”假说和“看不见的手”理论共同支撑着经济学大厦的发展。本文在对“经济人”假说进行综述的基础上,结合其演变,进一步阐明“经济人”假说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谐社会和良好人际关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方言"考     
李先耕 《求是学刊》2006,33(6):104-109
现代语言学传入中国后,人们便用“方言”来对译“dialect”。但事实上两者并不完全对应。“方言”这个词语大概可以汉代扬雄所著的《方言》一书,但书中包含了一些非汉语的异质成分。历史上,“方言”“国语”既可以指汉语,也可以指其他语言。文章试图清理有关材料,就中国古今不同的语言、方言称谓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5.
谨防"霍夫曼陷阱"走重化工业"轻型化"道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2002年下半年以来,重化工业的发展浪潮在中国兴起,同时也引发了重化工业发展利弊得失的争论。中国工业化必须防止出现“霍夫曼陷阱”。走重工业“轻型化”的道路,方能实现符合中国国情的重工业化。  相似文献   

6.
以人类解放为主旨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基本的理论框架是一种“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即高度关注经济领域对抗性的政治性问题,这是从经济和财产权的视角切入人类解放这一政治性问题的唯一路径.正是立足于这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马克思自身对于革命主体——“阶级”的建构.在“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在思考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术语时,拉克劳、墨菲在通向列宁、葛兰西的“思想墓碑”上错误地镌刻了瓦解“经济主义的政治模式”的碑文,从而将“阶级”的思考从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上抽离出来并使其碎片化,以达到其在“资本主义民主”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实现激进多元民主政治的构想.  相似文献   

7.
陈雷 《浙江学刊》2003,(5):167-169
宋初云门宗契嵩的“心”范畴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作为“本体之心” ,“心”具有更多的超越性 ;另一方面作为“道德之心” ,“心”又具有更多的现实性。前者主要表现为对佛教心性论的继承 ,后者则主要表现为对儒家心性论的吸纳。这种二重性服务于当时调和儒佛、佛道乃至戒定慧、禅教的需要 ,客观上表明儒学化 (世俗化 )是当时佛教发展的总的态势。  相似文献   

8.
黄义超 《社科纵横》2005,20(5):44-45
“两个务必”是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不变灵魂,是党保持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闪光灯塔,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永恒座标。我们只有牢记“两个务必”,才能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党的“两个先锋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与"东突"、"藏独"之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肃元 《社科纵横》2005,20(3):70-71
受经济全球化、民族主义、恐怖主义浪潮国际性互动影响,民族分裂型和宗教极端型恐怖主义在我国西部边疆地区时隐时显。受猖獗一时的“东突”势力暂时进入战略蛰伏期;“藏独”势力暴力恐怖倾向凸显。  相似文献   

10.
马喜凤 《社科纵横》2005,20(4):236-236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而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读”。“导——读”式阅读教学,通过教师的合理“导入”新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有效“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地提高了学生英语阅读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真实的幻觉——论《霸王别姬》中的"阿尼玛"原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邢斌 《社科纵横》2002,17(5):57-58
在李碧华的小说《霸王别姬》中 ,作者通过男伶程蝶衣 (“虞姬”)对搭档段小楼 (“霸王”)缠绕一生的单向恋爱 ,展示了特定情境下一个男人“女人性”的一面 ,这是“阿尼玛”神话形象的又一置换变形。本文从荣格提出的“阿尼玛”、“阿尼姆斯”原型入手 ,重读《霸王别姬》 ,旨在分析“双性人”原型在程蝶衣身上的置换变形 ,并力图揭示这一置换变形的内在缘由。  相似文献   

12.
王仲生 《唐都学刊》2013,29(1):75-81
20世纪上半叶,“革命”是这个时期的关键词。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搏斗构成了这一时期中国的二重奏。《白鹿原》的“革命叙述”不同于“左翼叙述”与“延安叙述”,黑娃代表了“白狼”,白灵象征了“白鹿”,他们的“革命”人生充满了历史感和悲剧性。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两三年来,一些中亚国家接连爆发“颜色革命”:先是格鲁吉亚2003年的“玫瑰革命”,接着是乌克兰2004年的“橙色革命”,随后是吉尔吉斯斯坦2005年的“郁金香革命”,还有第一次发动未获成功、反对派领袖发誓还要再来的白俄罗斯的“雪花革命”……这些“革命”使用这些符号和象征,首先是在仿效法国大革命时代的榜样,那时的革命者用他们所戴帽子的红色来称呼其革命。例如,之所以称2003年的格鲁吉亚“革命”为“玫瑰革命”,是因为格鲁吉亚盛产鲜花;2004年的乌克兰“革命”原来叫“栗子花革命”,后因栗子花呈橙色,发动“革命”的人又穿橙色衣服…  相似文献   

14.
任成 《社科纵横》2003,18(1):10-11
本文论述了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必须深刻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意义 ,必须准确把握“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 ,必须与时俱进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才能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从“三农”问题的状况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法对“三农”市场进行环境威胁和营销机会分析 ,正确分析和评价“三农”市场的营销环境 ,有利于从实际出发 ,根本上改变“三农”问题 ,促进“三农”市场营销的有节、有序、向高品质方面的发展 ,从而全面提高国民经济。  相似文献   

16.
白彩翔 《社科纵横》2005,20(5):139-139
2004、2005连续两年,中央把当年政策中最引人关注的1号文件,都定位于解决“三农”问题,这在近三十年来是前所未有的。它说明了新一届中央领导对于“三农”问题的重视,同时也折射出了中国“三农”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到了制约经济发展和动摇社会稳定的临界点。广大新闻工作者对于当前中国“三农”问题,不能茫然视之,更不能漠然待之,而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来认识“三农”,报道“三农”。  相似文献   

17.
王同起 《唐都学刊》2003,19(2):40-44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也是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的核心内容。从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 ,它是中国文化发展两次重大质变中后一质变的继续和新的里程碑 ;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 ,是继武装革命、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经济文化革命之后 ,开创了经济革命并举的新时期 ;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看 ,则清楚地表现为第三次轮进式发展的重要开端。  相似文献   

18.
甄喜善 《社科纵横》2002,17(3):22-24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加强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长期执政地位的法宝 ,这就是“三个代表”的思想。“三个代表”是有利于民主的 ,对当前的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可为民主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可为民主提供先进生产力基础 ;可为民主提供发展方向上的保证 ;可为民主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利益方面的激励机制与驱动作用。本文第一次将“三个代表”与民主结合起来考察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娟 《学术交流》2003,3(1):17-21
长期以来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否有规律 ,这种规律是否客观 ,是否可以改变、抗拒 ,一直争论不休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历史周期率”作为一个深刻的课题来思考和探索。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跨越“历史周期率”的宏观方略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所谓“历史周期率”的郑重回答。  相似文献   

20.
常修泽 《学术交流》2006,(12):53-57
物权是现代产权体系的基础。“物权法”牵涉一个具体的实务性问题,即应收账款可否作为担保向银行贷款。基于对企业发展、金融创新和经济安全的综合考虑,笔者倾向于将“‘应收账款’作担保”列入法案。因为:从理论角度分析,“应收账款”符合作为抵押的财产条件;从现实角度分析,虽然现行法律未明确“应收账款”可以作为抵押物,但已有规章性规定并进入实际运作。并且,它符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也都允许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我国将“应收账款”作担保列入法案,有利于健全动产担保物权制度,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也必将促进金融效率的提高和实体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