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论国民政府的地方自治与保甲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在基层社会先是试行地方自治,再是推行保甲制度,抗战时期又实施新县制,把保甲组织融入地方自治。自治与保甲在基层社会的变奏,表明国民政府既希望通过自治来奠定宪政基础,又企图利用保甲来巩固基层政权。但由于国民政府始终把加强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放在优先位置,以及当时社会条件的制约,致使自治与保甲均遭受失败。不仅未能实现改良基层社会的愿望,反而加剧了社会矛盾,导致了基层社会对国家的疏离。  相似文献   

2.
农村合作运动是国民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控制和整合乡村社会的一种重要表现方式。在国家权力的"下沉"过程中,农村合作运动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运动,而是国家权力的一种政治体现。农村合作事业从"自下而上"的民间自发倡导演变成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运动的过程也是国家权力逐渐渗入乡村社会的过程;在四川推行新县制以后,保甲制度逐渐与川省农村合作制度融合在一起,政治目的优先于经济政策,"控制"取代了"自治",国民政府利用农村合作运动来控制川省乡村社会的政治意图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
保甲制度是国民政府基层政权构建的一个重要方面,保甲的性质在抗战前后先后经过了由自治到自卫,再由自卫到自治转变的过程,这反映了国民政府在构建基层政权中自治与控制之间的矛盾。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是国民政府面临的首要问题,国民政府的这种困境在保甲制度上有集中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提高基层行政工作效率以为抗战服务,是战时政府期期望治于乡村者。广东国统区政府秉承重庆中央政府的政策,将提高基层行政效率摆在重要位置,并冀望通过视导保甲政务的方式来完成此项任务。此一视导活动在广州沦陷前,以及在省政府北迁韶关后都得到了大力推进,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基层行政工作的开展。但由于视导活动缺乏连续性,而保甲制度又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民众的支持,终致视导工作无法长期有效地提高基层行政工作效率,也无法为抗战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国民政府时期,甘肃地方政权采取多种措施动员民众配合保甲制度的推行,但甘肃民众在保甲制度推行的过程中多采取消极敷衍、不予配合的抵制态度,因此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并不成功,其传统控制功能也未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1930年代初,南京国民政府在江西省率先推行保甲制度,国家政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下延至乡村社会,其根本目的在于反共。抗战爆发后,保甲体制进一步被强化,具有了军队化、警察化乃至特务化的性质,此时防共则成为其首要的中心任务。以湘赣边区的江西省万载县而言,保甲体制在动员和协调乡村社会力量,反对和防范共产党组织发展方面体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在江西的推行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时期,保甲制度在江西的推行经历了"剿共"、建设、抗战和全面内战四个时期,从推行、完善、进一步加强到最后崩溃历经了18年时间.保甲制度的推行对江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盛世才在新疆农业区实行养廉地政策,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困难,不少县份甚至个别行政区提出了废除养廉地政策的要求。盛世才力主在乡村编查保甲之前仍继续实行养廉地政策。养廉地政策的实行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保甲制度逐步复苏。抗战时期,后方保甲制度日趋完备,对战时征兵、征粮等工作皆有贡献。随着保甲的兴起,基层社会乡民与保甲之间常产生矛盾与纠纷,因征兵而产生的兵役纠纷则较为特殊。抗战时期四川南溪县的兵役诉讼档案正展现了纠纷产生及其解决的过程,也能反映其背后复杂的社会现实。结合其他史料可知,屡屡涉讼的保甲并非只是“恶”人,他们在多重压力下承担了较多基层政府之责任。同时,近代科层制虽已在基层政府建立,但相应之部门“权大责小”,作用有限。可见国家从上至下虽已具备近代化之政治体制,但基层仍是“传统社会”的延续或变异。  相似文献   

10.
民国时期,基层组织涣散,社会秩序混乱,革命力量发展迅猛,军事“剿共”屡遭失败。为了严密基层政权组织,加强基层统治,维护社会稳定,实施征兵制度,达到“剿共”的目的,国民政府重新起用了保甲制度。  相似文献   

11.
国民政府时期甘肃保甲制度推行透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30-40年代,甘肃省政府奉令推行保甲制度.甘肃保甲制度的推行,既有国民党政权加强基层控制以维护其统治的一面,同时也体现了其重建秩序、稳定社会的努力.不过,由于受到行政机构缺乏效率、经费困难、保甲长人选不当、民众消极抵制等因素的制约,保甲制度的传统控制功能并未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2.
乡镇是中国农村地区的基层行政建制单位。乡建制萌芽于春秋战国之际,定型于秦汉时期。镇建制始于北魏,现代镇建制出现于清末。乡镇建制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地演变。从1998年开始,乡镇处于大规模撤并过程之中。乡镇撤并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村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总体而言,乡镇作为一级建制仍将延续,但乡建制和镇建制在各地的未来走向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决定乡镇集体企业产生的经济制度,人民公社制度和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是影响其产生的政治制度。而传统社会的非正规制度则对企业经营者的选择起到了积极作用。乡镇集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决定了乡镇集体企业将逐步走向民营化道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乡村关系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乡政村治”格局中 ,乡政权 (乡镇党政机构是其主要组织形态 )与村治权 (村民委员会是其主要组织载体 )之间的冲突或矛盾关系是制约乡村治理的深层因素。作者在分析乡村关系冲突的主要表现的基础上 ,提出了健全乡政村治制度体系 ,实现乡政与村治的法治化 ;将村委会与乡镇人大衔接起来 ;改革乡政政绩考核指标制定制度 ,规范乡政行为 ;明确村委会与村党支部各自的职责权限 ;有条件地逐步推行乡镇长直选等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新形势下村官选用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罗定市“挂任村官”工作实践的分析,对农村基层组织人才建设得到两方面的启示:1.解放思想,广泛开发建设新农村的人才资源;2.创新选用机制,在基层组织中引入目标管理、竞争机制、激励机制、风险约束机制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注重个体优势和特长的发挥,激发内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竞争意识,规范行为,增强组织活力,进而提高基层组织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16.
和谐村镇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基础。认真研究和谐村镇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全面、客观地反映和谐村镇建设的成就和进程,更好地指导和谐村镇建设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和谐村镇建设评价体系包括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客整洁和管理民主五个方面的5个一级指标和29个二级指标,可以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和谐村镇建设的水平和成果。  相似文献   

17.
苏北盆地古近系页岩油储层有效裂缝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查明苏北盆地古近系阜宁组四段(E1 f 4)裂缝型页岩油资源的富集规律,对钻孔岩芯所含裂缝进行了精细 地观察与描述,对区内E1 f 4 页岩基质和裂缝充填方解石进行了碳氧同位素测试、结合区域埋藏史、生烃史,总结了区 内油页岩储层裂缝成因类型与特征,划分了裂缝形成期次并识别了有效裂缝。结果表明:研究区E1 f 4 页岩裂缝可分 为4 种成因类型:平移式剪裂缝、正向剪切缝、逆向剪切缝和顺层缝;构造裂缝可分为5 期次,其中,第I 期为平移式 剪切缝,未见原油显示,形成于吴堡运动;第II 期为正向剪切缝,未见原油显示,形成于真武运动早期;第III 期为顺层 缝,原油显示丰富,形成于三垛运动中期;第IV 期为正向剪切缝,原油显示丰富,形成于三垛运动晚期;第V 期为逆向 剪切缝,属压性缝,形成于三垛运动末期。第III 期和第IV 期裂缝原油显示丰富,气测异常明显,为有效裂缝。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完善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中的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必要保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这就要求必须因地制宜改革现有乡镇体制,完善基层政权对村管理模式,规范和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规范发展新型经济社会服务组织,以构建现代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当前,乡镇煤矿事故频繁发生,成为煤矿安全监察的"老大难"。由于乡镇煤矿在地理位置上位于乡村、小镇一带,矿工大多来自本地农民工,因此,解构转型期乡土法律文化,从另一视角研究乡镇煤矿安全法制,对我国乡镇煤矿立法不无裨益。转型期村民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有其特殊性,当前关于乡镇煤矿的法律制度不完备,乡村维权机构与设施不合理。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对乡镇煤矿立法时,应遵循法律文化生成机理,并对立法技术进行改进,还须增设乡村维权机构。  相似文献   

20.
公选村支书从局部试点并在全国推广,标志着公选村支书已经从个别地方的实践成为选拔村支书的一种重要的制度安排。从发生机制上来看,公选村支书主要由地方主动创新,并由地方党政领导精心设计、直接组织的。公选村支书创新了村干部的选任方式;提高了村干部队伍素质;扩大了党内民主,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了基层民主的发展;深化了乡镇机构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