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张宇初身世及其著述 张宇初,字子璿,别号耆山。明初道教思想家。其祖先张道陵于汉末创立天师道。此后,“天师”称号一姓相传。至张宇初已传至第四十三代。张宇初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嗣教。《明史·方伎传》中记载其“建文时坐不法,夺印诰,成祖即位复之。” 张宇初在张氏后裔中是很富有才华的一位。他一生中做了大量的道教文献整理和撰写道教经书的工作。永乐四年(公元1406  相似文献   

2.
天师道主要支派考略□郭树森道教自汉天师张道陵创教以来,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繁衍出不同宗派,并各自以自身的特点传衍发展。如传说为张天师家奴所创的清水道,流行于魏晋时期;晋代创立的上清派,其祖师魏华存本为天师道祭酒,丹阳许氏(许谧)亦世奉天师道,上清派后...  相似文献   

3.
天师道的符、箓、斋、醮初探张金涛,张青剑道教自创始以来,即以符、录(即“篆”,下文同)、斋、酪为主要活动方式,尤其天师道以符、录、斋、酸见长,故世人目之为符录派、其历史源远流长。汉魏之后一直为道教主流的符录诸派,在宋、元四百年间进入一个新的兴盛发展时...  相似文献   

4.
张宇初,字子璿,号耆山,江西贵溪人,为四十二代天师张正常之长子,是明代正一道士中在教理教义方最有贡献者之一。约生于元至正二十年(1360),“尝受道法于长春真人刘渊然,后与渊然不协,相诋讦。”洪武十年(1377)十二月张正常去世之后嗣教,为四十三代天师。十一年(1378)入朝,太祖朱元璋召见,眷赉有加。十三年(1380)二月,制授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领道教事。十六年(1383)召赴阙,命建玉箓大斋于紫  相似文献   

5.
天师道的文化渊源及宗教特征商庆夫,陈虎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对于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和民族心理都产生了十分强烈的影响。因此,鲁迅先生曾精辟地指出:“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①所以,不了解道教,就不可能全面了解我国古代的社会政治、文学艺术和科技成...  相似文献   

6.
100道教名山     
道教这一土生土长的宗教,源于古代的巫术和秦汉(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之际的神仙方术和阴阳五行之术。严格地讲,中国道教的正式出现应该是在东汉(公元25年至220年)末年,由张道陵所创立,其诞生是以五斗米道、太平道的出现为标志。它主要由长江文化孕育而成,创始人张道陵由吴入蜀,以楚文化的老庄道学为基础,吸取了燕齐文化的神仙思想,  相似文献   

7.
符篆道派一直是汉魏以来道教的主流,北宋太宗以来,朝廷崇信的道派主要是内丹道和符篆道。分别以龙虎山、茅山、阎皂山为本山的天师道(正一道)、上清道、灵宝道三大传统符篆道派成鼎足之势,以江南为主要传播区。三家盛衰互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有着浓郁的民族思想传统,保存有丰富的经籍和文献资料,是祖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份。自东汉顺帝年间(126—144)张道陵在江西贵溪龙虎山创教以来,历魏、晋、南北朝而日臻完善,其后盛衰交替于唐、宋、元、明、清之季,道教绵绵相传,天师之位世代承袭,延续不绝,迄今为六十三代,长达一千八百余年,考之中外历史除曲阜孔子世家外无可与匹者,不但世人感到惊奇,连皇帝也为之动容。据《江西文献从书》所载“元世祖忽必烈尝命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语侍臣曰:“朝代更易不知凡几,而天师印剑传子若孙至今  相似文献   

9.
葛玄与铅山道教文化□雷友根长期以来,葛玄与铅山道教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相传自从葛玄于三国时云游到铅山,登上云岗山(后改为葛仙山)修道,并仙逝于此后,铅山道教年益昌盛。据明万历《铅书》记载说:“铅山邑小,而道集其大”。至明时已有道观17座,其中...  相似文献   

10.
道教有别于儒教的“文一道”观,属于道教有进取性的文艺美学思想。学术界对此还重视不够,但它又恰恰反映了道教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原生态的生命力,故有必要深入研究一、“非古”文艺观葛洪在将道家思想及前代道教思想提升为道教的“理论建设”过程中,没有忘记以“外儒内道”的语言,曲折地反对儒教的“崇古”文艺观,努力建设道教的“是今”文艺观。葛洪针对当时文艺美学思想上的崇古非今,从几个方面加以批驳;(1)“然古书虽多,未必尽美,要当以为学者之山渊,使属笔者得采伐渔猎其中。然而譬如东匝之木,长洲之林,梓豫虽多,而…  相似文献   

11.
“不言之美”与“物化”要求──道教美学辩证论之三潘显一道教美学思想内容丰厚,笔者此前已经讨论了道教从道家“拿来”(鲁讯语)的并且最终宗教神学化了的“进一美”论”’本文将讨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观点:进美的“不言”特点和宗教审美的“物化”要求。这同...  相似文献   

12.
论王弼《易》学的“得意忘象”说张善文王弼(226—249),字辅嗣,三国魏山阳(今河南焦东)人,是中国《易》学史上一位具有非凡建树的杰出《易》家。他所创立的以“扫象阐理”为宗旨的《周易》学说,全盘冲垮了两汉《易》家沿袭了四百多年的“象数”学积弊,独标...  相似文献   

13.
凸现于隋唐时期的重玄思想是道教理论发展至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不仅对道教自身的理论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影响甚至波及儒释二家。虽然它盛行于隋唐之际 ,但追溯其产生、发展的历史却是源远流长的。本文拟以重玄思想的形成过程和理论体系为线索 ,粗略探讨重玄思想对于道教自身及儒、释二家理论建设的积极意义。一、重玄思想的源流长久以来 ,“道”一直是道教的最高理念 ,得“道”成仙是其最高目的 ,一切道教理论都是围绕着“道”与“得道”展开的。道教在东汉张道陵初创时便奉老子为祖师、以老子所著的《道德经》 (《老子》)为圣…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反佛说辨异——兼评逯钦立先生论陶文之疏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后期,且与佛门人士多有往来。但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都否定他与魏普佛教思想有联系。四十年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就说:“渊明之思想为承袭魏晋清谈演变之结果及依据其家世信仰道教之自然说而创立新自然说。……故渊明之为人实外儒而内道,舍释迦而宗天师者也。”(《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  相似文献   

15.
《太平经》与道家思想张运华(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太平经》是道教初创时期的主要经典,也是历代道教徒传习和指导自己宗教实践的理论要籍,在整个道教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仅从《太平经》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演化角度,揭示《太平经》与道家思想...  相似文献   

16.
道教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化与整合已经积聚了一股强大的发展生机 ,而“重玄学”的出现正是道教在义理上臻于成熟的表现。重玄学宗源于东晋 ,大盛于隋唐。以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为代表的唐代重玄学者本着破滞去碍的精神 ,对道教的根本义理与修持理论作了深入的探索。从本体论上来考察 ,他们的探索历程是一个解构并重建本体的过程 ,即在解构“道”本体的基础上探求新的本体 ,继而建立起“心”本体的过程。一、道体的解构重玄学作为道教 (道家 )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 ,是《老子》思想历史地演进至某个时期的反映 ,它在形式上以《老子》…  相似文献   

17.
评汉人辞赋中的神仙思想王宗昱作为中国本土宗教的道教是在东汉末年才有了较为明确的教义和教团组织的,但是,它的思想渊源可追溯至先秦时代。自神仙长生的思想之萌芽及后来成为道教教义重要基础的气学神秘主义的出现至东汉末年可以视为道教的孕育时期。汉代的气学、阴阳...  相似文献   

18.
唐代三教并行政策的形成寇养厚一这里首先说明三个问题。(一)关于“三教”。所谓“三教”,按一般说法,是指以孔子为教主的儒教(孔教)、以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释教)、以老子为教主的道教(老教)。佛教和道教都是名副其实的宗教,不存在争论。但孔子创立的儒学是...  相似文献   

19.
4龙鹄山     
龙鹄山为道教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丹棱县县城北5公里处。其山腰共有道教造像数十龛,据龛内题记载系唐代开元年间(714-741)丹棱女道上成为无营建。造像风格多受佛教思想影响,除“汉武帝望山祀年”等故事外,多仿佛教设像规制。造像最大者约一米,小者仅0.3米,共有造像数百尊。  相似文献   

20.
道教求“真”反“邪”文艺观点探析□潘显一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多半与同时代的文艺美学思想有血缘关系,并且常常是在论“文”谈“艺”中展现的。这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一大特点。道教美学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同样具有这一特点。只不过,道教的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