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民族不是一般民族学意义上的民族,而是古今中国各民族的总称。它不仅包括今天我国的56个民族,而且广义上也包括历史上活动在中国版图的许多古代民族。因此说,中华民族是我国古今民族在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既包容了各个民族的发展壮大,也包容了各民族的此长彼消,相互吸纳,以至相互混合。因此,中华民族这个集合体的统一性和多样性表现在诸多方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论述,不妥之处请赐教。 一、中华民族起源的统一性和多源性 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多元论与一元论,本土说与外来说之争。近几十年来,中国考古学和古人类学的发展和研究否定了一元论与外来说,肯定了多元论与本土说。  相似文献   

2.
回族与抗战     
回族与抗战霍维洮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悠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凝聚,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的人类共同体。各民族的一体化趋势是由他们共同的命运决定的,是在各民族的共同斗争中发展的,这是我国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繁荣的历史基础,是中华民族战胜种种外来侵...  相似文献   

3.
民国初年,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表述上也多与“五族共和”的建国方针相配合、相呼应。其中,1912年9月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华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在历史教科书史上首次使用了“中华民族”这一观念。五四时期,中华民族观念首次被写进教育部门制定和公布的《历史课程纲要》,这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但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使用较多的还是“中国民族”“我国民族”或“吾民族”,而不是“中华民族”。这说明,五四时期历史教科书对“中华民族”的书写还很不成熟。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先后四次修订的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都纳入了对“中华民族”的书写。由此,自觉运用中华民族的观念成为该时期历史教科书的普遍现象。尤其是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强调的是一种整体的中华民族观念,即认为中华民族是由汉、满、蒙、回、藏、苗等民族所构成,亦即中华民族所指并非某一个民族(如汉族),而是中国各民族。这表明,中华民族观念在九一八事变后的抗战时期业已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一部弘扬中华民族凝聚精神的力作──评《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探索──民族史学理论问题研究》童敏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众多的民族为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为着统一的多民...  相似文献   

5.
略谈蒙古民族对元代历史的重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文化是由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曾经指出:我们中国“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论十大关系》)。蒙古民族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同时,对缔造我们伟大的祖国,作出过卓越的贡献。 蒙古,《旧唐书》作蒙兀,《新唐书》作蒙瓦。起初居住在我国东北额尔古纳河流域,  相似文献   

6.
<正>由中国青年社科基金会资助、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穆赤·云登嘉措主编的《青海少数民族》一书,最近已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青海自古是个多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区,很早以前就有羌、鲜卑、氐、党项等与各兄弟民族有渊源关系的古老民族在此活动,从而使青海从历史上就成为各民族冲突、交融的历史大舞台和各民族文化形成的渊薮。就整体而言,青海的少数民族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整个藏族、回族、蒙古族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不仅青海各民族与其他兄弟民族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也使青海有些民族与其母体相比较还呈现出一些特点。本书研究总结了这些特点,不仅有助于整体民族的研究,同时还勾勒出历史上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的方方面面,为其他学科和其他地区的民族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7.
五四后的1922年,梁启超在18年前发表的《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的基础上写成《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一文。在文中,梁启超不仅最先对清末以来就一直占据着中国学术界统治地位的“中华民族外来说”尤其是“西来说”公开提出质疑,而且还在他早年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过程和特点进行了全面考察和总结,这对于推动中华民族史研究和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他这时所说的“中华民族”却仍还停留在早年认识的基础上,亦指的是“国族”意义上的“汉族”,而非现在几乎所有研究者所认为的是“中国境内各民族”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汉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华民族”;当他要表达“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涵义时,使用的是“中国民族”。在梁启超的笔下,“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的涵义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看到他同时在使用“中华民族”和“中国民族”,就以为这两个观念在梁启超笔下可以替换,“中华民族”指的就是“中国民族”所指的“中国境内各民族”。  相似文献   

8.
青海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经过长期的交流、相互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是用中华民族意识凝聚青海各民族的历史与现实条件。但在现阶段仍存在着阻碍青海各民族中华民族意识生长的因素,据此,提出青海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各民族的文学 ,一般都包括两大部分 :即人民口头创作的民间文学和作家创作的书面文学。我国少数民族文学 ,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民族地区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民间文学 ,其中不少优秀的作品早已享誉海内外 ,为我国多民族的文学增添了光辉。如被誉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的《格萨尔王传》(藏族 )、《江格尔》(蒙古族 )和《玛纳斯》(柯尔克孜族 ) ,它们不仅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也是世界文学中的珍品。特别是宏篇巨著的《格萨尔王传》 ,更冠古今中外。各兄弟民族的作家文学 ,在我们党和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  相似文献   

10.
<正>一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志文献。这些涵盖各个历史时期民族的记述是探讨中国民族史的宝贵资料。早在先秦文献中即已出现了有关民族的记述。甲骨文、金文、《诗》、《书》、《春秋》、诸子之书以及《世本》、《天问》、《山海经》等古代史籍中,都包含着民族志的素材。其中《礼记·王制》篇有关"五方之民"的记述最具代表性:"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  相似文献   

11.
<正> 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针对着敌人已经进行并还将加紧进行分裂我国内各民族的诡计,当前的……任务,就在于团结各少数民族为一体,共同对付日寇”。《解放日报》 1941年6月 22日的题为《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的文章中说:“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认为抗战建国,不是汉族一族之事,而是国内各民族共同的神圣事业,此种重大艰巨的事业,如果没有国内各少数民族积极的参加,就不能有最后胜利的保证。因此实行正确的民族政策,以团结国内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图存,就是当前抗战中的严重任务之一”。毛泽东的讲话和《解放日报》的文章表明:第一,加强各民族团结是为了粉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分裂阴谋;第二,全民族抗战不单单指汉民族的抗战,而是全国各民族共同的任务,不团结国内各民族共同抗日,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三,而团结各民族的关键就在于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一  相似文献   

12.
由孔庆港、李权时任主编、集广东众多学者之力而成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是一部很有学术理论价值的著作。它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研究对象、古代一近代一现代的历史发展过程、与社会结构诸因素的关系、它的内容、作用、功能以及未来走向等方面,对中华民族凝聚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很有说服力的新观点。就一个民族而言,在她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中,一定受到过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如何解释民族凝聚力,是学术界众说纷法、歧异颇大的一个问题。《论纲》的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华民…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哲学思想发展史》前言宝力格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组成的国家,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大化、军事等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显著...  相似文献   

14.
论中华民族研究──兼论中华民族的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华民族的复合“中华民族”不是中国各民族相加之和的称谓,而是一个复合民族的称谓。它是指在中国版图这个共同区域里生息的各个民族在语言、经济、文化相互渗透、交融中形成的一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复合民族。汉族是形成中华民族复合体的主体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平等的复合成份。中华民族的复合过程中,作为复合体成分的各民族既推动复合体的发展,又推动着各民族自身的发展。远古时代,中国境内居住着许多不同的民族和部族。一般地说:华夏族的东方人称为“夷族”;活动在黑龙江流域东北的是满族的先民“肃慎”;在北方、…  相似文献   

15.
张扣林 《理论界》2004,(5):76-77
民族精神既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本质特征之一,也是一个民族存在和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具有伟大的民族精神。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沧桑而不解体,经过无数次危机灾难而能自己重新站立起来的精神支柱。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前进的征途中将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阻力,更需要弘扬和培植中华民族精神,发挥中华民族精神的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春秋战国士林探讨统一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而记录这一统一 过程,形成与积淀民族精神的正是《史记》这一不朽的文化巨著。因此,《史记》的最大价值在于:它通过记 述中华民族近三千年的历史,对此前的民族精神第一次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最圆满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在 实践民族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那种特有的刚健奋发、积极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朔方论丛》是一部研究北方民族和蒙古族历史的论文集,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呼和浩特市塞北文化研究会编撰,于2011年9月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历史上,北方各民族或相继、或同时活动于这一地区,在各民族发展的同时,作为整体北方民族也在传承着其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北方民族与中原长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交融异常频繁.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民间文学的艺术宝库中,各兄弟民族的民间叙事诗极为丰富,闪耀着奇光异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是一宗非常珍贵的文学遗产,它不仅是各族人民在创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所作出的特殊的贡献,也是研究各个民族的历史生活极为宝贵的资料,比如傣族的《娥并与桑洛》、《葫芦信》、《线秀》、《召树屯》、《朗鲸布》、《松帕敏与戛西纳娜》、《玉南苗》……蒙古族一些带有史诗性的《勇士谷诺干》、《智勇的王子希热图》、《阿果扎和巴特尔》、《英雄格斯尔可汗》以及《嘎达梅林》等等,这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的民间叙事诗作,不仅为本地区本民族所喜爱,而且在国内广为流传,颇具影响,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珍爱。  相似文献   

19.
一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比光辉灿烂的文化,并形成与其他国家民族不同的、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这是中华民族文学之魂,几千年来一直绵延着、丰富着、发展着。我国的台湾,亦如香港、澳门一样,自古以来就流贯着中华民族文学的传统血脉,成为中国文学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1924年,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张我军就说: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乡土作家王拓也这样说:“我个人始终认为并且坚持在台湾发展起来的文学都是中国文学,都是由中国文字、中国语言写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理愿望的,这是没有地域或省籍差别的。”  相似文献   

20.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民族历史上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历久不衰。“爱国”二字在我国历史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战国策》的《西周》一章中,讲到秦国欲吞并西周时,就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说法。东汉时期苟悦的《汉纪》也有“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的言语。显然,在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