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3R&I”原则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的要求与有限资源和环境支持能力之间存在严重矛盾。实施循环经济是贯彻落实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有效途径,如何发展循环经济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循环经济的实施主要是依据“3R”原则,而这些原则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针对“3R”原则的局限性,提出基于创新的循环经济“3R&I”原则。创新是实现“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前提,也是实现经济持续循环的保证。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新经济。  相似文献   

2.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区域循环经济科学发展应解放思想,提高认识,重视循环经济的重要作用;调整经济结构;城乡联动,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科学规划,健全政策法规体系;重视科技创新,提高技术的支撑能力。  相似文献   

3.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大体上经历了前后相继的三个阶段,即从“末端治理”立法到“前端预防”立法,直至“循环经济”立法。其立法经验对于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发展具有四个方面启示,并通过三个有关循环经济立法的重要问题分析其对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阐释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循环经济实践及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并提出了以制度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我国企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不够,公众参与意识和责任感薄弱,对循环经济的理念认知还不够深刻,监管机制缺位等。企业只有转变经营观念,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创新环境管理体系,加快建立发展循环经济政策体系,加强立法,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规范保障体系,才能加快和完善我国循环经济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田其云  罗永刚 《理论界》2006,(9):138-139
在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中不必立即制定一部循环经济法。在修改完善现有环境资源法体系而转向循环经济立法时贯彻资源极限、循环利用、遵循生态规律等循环经济理念,以义务为本位建立循环经济法体系,创新循环利用资源的计划、区划、规划,许可证及其转让,3R等法律制度,构建循环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规则系统。  相似文献   

7.
发展循环经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全新的经济运行模式,我国目前还处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初期。本文论述了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及其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以具体分析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为前提,结合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以及制约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对进一步加快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循环经济:三个方面的深化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随着循环经济成为国家战略,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已经处于需要深化研究的阶段。回顾1998年以来我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需要进一步理清和深化的问题进行评述。在此基础上, 从定位、理论和战略三个方面提出了深化循环经济研究的框架体系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探索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实践模式,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索。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公众参与、法律规范、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科技支撑"的运行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循环经济研究(1994-2005年)的基本情况、特点与态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韦前  荆艳芳 《学术研究》2005,30(9):30-35
一、1999年与2004年:我国循环经济研究的两个特别年份对研究循环经济理论的学者来说,1999年和2004年是两个值得特别重视的年份。1999年我国开始循环经济建设的试点,试点工作按国家环保总局的部署从企业、区域、社会三个层面展开。据此,国家环保总局在对中国循环经济战略框架、立法和指标体系等研究的基础上,起草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制定了循环经济省、市和生态工业园区与建设规划技术指南。2004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单位共同在上海举办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并通过了《上海宣言》,要求把…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生态化经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经济形态 ,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生态化经济。本文论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和原则 ,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思路 ,并提出了发展我国循环经济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2.
青海经济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经济,迫切需要通过发展循环经济避免"资源诅咒"和实现"创新驱动",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创新为引擎。本文在探讨青海循环经济战略定位的基础上,从技术创新与人才战略、金融创新、完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产城融合以及保护生态环境六个方面为青海循环经济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已成为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文章着重探讨了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循环经济的内涵,分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迫切性,提出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在分析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完善垃圾分类与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4.
柴达木试验区发展循环经济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内最具现实开发价值的资源富集区,也是青海省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国家已将柴达木盆地列为循环经济实验区。本文通过对柴达木现状概括分析,认为柴达木实验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定位应是: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促进和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创新试验区;以重化工作为发展循环经济优先领域,探索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成功经验的试验区。发展的切入点首先是矿产资源开发模式的转变,即工业循环这一层面,并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解决的几个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循环经济经过理念倡导和国家决策后开始进入实施阶段,目前已初步形成循环经济中国化的理论创新构架和实践模式。未来一段时期内,应进一步明确循环经济是国家行为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层次的定位,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治国方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支柱性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适应中国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遵循循环经济发展演变规律,拓展未来走向,促进运行结合,创新工作举措,加强政策研究,运用法律规范,倡导全民参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可借鉴的日本经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循环经济是一种不同于传统经济的生态经济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我国正处在工业化迅速发展时期 ,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为了避免重蹈发达国家覆辙 ,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有着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并具有可行性。日本是最早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家之一 ,通过借鉴日本的发展经验 ,可以加速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在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本文全面阐述了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科学涵文,分析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针对欠发达地区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污染治理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共赢”的必然要求。目前,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积极推进我国循环经济的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11期刊发了《循环经济的政策调控与激励机制》一文,作者对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和政府对循环经济的调控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针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建议。其中,环境税机制被视为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认为,我国应该重构环境税制度。使环境税为推动我国循环经济服务。  相似文献   

20.
王玉辉 《理论界》2009,(9):64-65
市场经济体制创新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要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创新,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微观基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机制创新,促进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知识化和生态化,深化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资源市场,完善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构建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