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一八六○年在太平天国影响下,毕节县爆发了苗族领袖陶新春领导的各族农民联合的起义。随即与太平军石达开部联合,共同开辟猪拱箐根据地建立了农民政权。其势扩大到滇东、川南边境。参加起义的苗、彝、布依、回、汉各族人民,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在贵州的反动统治。经过十二年的斗争,最后清王朝调集黔、滇、川三省兵力疯狂镇压,终于失败。但这次起义的各族人民,团结战斗,不屈不挠,英勇就义的精神,在我国近代少数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相似文献   

2.
咸丰九年(1859年),正当太平天国在长江下游与清王朝对峙鏖战,贵州苗、教、号军起义风起云涌之际,在贵川与四川交界的猫猫山地区,爆发了一次苗、汉族人民的联合起义。这次起义坚持了一年多,义军勇  相似文献   

3.
太平天国时期,湖南各地相继发生了响应太平天国的起义和自发的会党与农民起义。这些起义和响应,既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感召下发生的,也是鸦片战争前后湖南社会状况的反映。太平天国时期湖南各地的起义呈现出阶段性,反映了它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密切关系。湖南各地的起义与响应,有力地配合和支援了太平军的斗争,也反映了湖南人民反抗压迫和暴政的正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太平天国后期,长江下流革命形势大张,东南各省农民纷纷起义响应。余姚黄春生组织的十八局起义,是浙东起义队伍中较为突出的一支。斗争长达六年余(黄牺牲后,十八局仍持续战斗三年,余部汇入太平军)。成员除农民外,还兼及少数手工业者和受迫害之生员,受迫害的商贾则为其同情者。当时一家有事,全局相助;一局有难,十八  相似文献   

5.
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起义斗争的武装力量,从它诞生时起,就注意到以发扬"公心"为内容的思想教育,并在炽烈的阶级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号召力量.一八五六年天京变乱,太平天国转入后期斗争,"公心"教育受到削弱,人心不一,战局不利.作为一个历史遗产,深入研究太平军思想教育的侧面,对剖析太平天国的兴衰,汲取历史教训,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在太平天国运动的鼓舞下,无锡地区农民以抗租、抢大户、密谋起义等形式纷纷起来斗争,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1860年,太平天国东征,很快占领无锡地区,地主官僚退居乡村,组织团练反抗,太平军遗师镇压,扫除了一股股反动武装。太平军在无锡地区与团练的斗争,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八六一年至一八六三年间,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在四川进行过英勇的战斗,表现了“革命军队的高度坚轫性。”这支太平军虽然最终在大渡河南岸一败涂地,惨遭覆灭,但是,他们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和地方封建势力,扩大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影响,鼓舞了川、滇、黔人民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其英雄事绩,至今仍在四川人民中间传诵。太平军在四川的悲壮历程,是太平天国史事中重要的一部分,曾经引起许多太平天国史研究者的注意。但在迄今为止的有关著述中,对于这段史实都是语焉不详的。为了对这一段史实作一些补充,本文主要根据四川的地方志书,参考清朝官书和奏稿,以及实地调查得来  相似文献   

8.
清咸丰、同治年间,贵州爆发了规模空前的各族农民大起义。义军攻城夺地, 据地戕官,极大地动摇了清政府在贵州的封建统治。鉴于贵州清军之镇压活动久无起色,清政府于同治五年(1866年)开始,先后从湖南、四川、云南等省抽调大批军队入黔作战。但各省援军互不统属,各有打算,致援军内部、援军与清贵州当局之间充满各种矛盾。其中又以川湘援军之间及援军与贵州当局之间的矛盾最为突出,对清方的战事有一定影响。研究这些矛盾,是全面研究咸同贵州各族农民起义战争的重要一环。本文就此略作述论。  相似文献   

9.
1851年洪秀全率领太平军,举行了以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武装起义,直到1864年失败,先后坚持了14年之久.这场规模巨大的农民革命,不仅引起了国内统治阶级的高度重视,而且引起了西方各列强的广泛关注.英法美俄等列强均从各自利益出发,研究对策,其中尤以英国表现最为突出.英国是侵略中国最早、侵华特权最多的国家.英国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在各列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直接影响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在太平天国革命先后14年里,英国的态度是随着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变化的.它对太平天国的态度,先后经历了…  相似文献   

10.
1854年7月,在太平天国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广东天地会发动了一场波澜壮阔的大起义,并迅速发展到广西以及五岭南北的广大地区。起义军自称“洪兵”,建立了大成国和其他一些农民革命政权。这场起义从爆发到1864年最后失败,前后坚持了十一年之久,成为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近代中国第一次革命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遍布全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近代历史上由洪秀全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声势浩大,所向披靡。她不仅把腐败没落的清朝政府打得朝不保夕,而且把外国侵略者也杀得丧魂落魄,胆战心惊。“太平军痛歼洋枪队”就是近代我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一八六○年,清朝统治大权操在咸丰皇帝手里。这个反动的封建帝王,面临着  相似文献   

12.
爆发于太平天国时期的贵州各族农民起义,作为贵州历史上空前规模的一场农民战争,构成了19世纪中叶波澜壮阔的全国农民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场大起义的分析,进一步探讨旧式农民战争失败的某些客观规律。舛谬之处,尚希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3.
今天我们隆重纪念太平天国起义140周年,辛亥革命8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70年,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从胜利走向胜利的70年;而从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也是70年,这是从洪秀全到孙中山,中国革命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的70年。对比是如此明显,其历史经验值得深刻记取。其中主要的一项历史经验是:太平天国发动了农民,但那时还没有可以领导他们走  相似文献   

14.
浙南金钱会起义(一八六一年八月──一八六二年二月),是太平天国革命直接影响下,在浙江南部平阳、瑞安一带爆发的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金钱会起义军首先粉碎了浙南地主团练“白布会”,并一度攻占了清王朝在浙南的统治中心温州府城,取得辉煌的战果。金钱会起义军是太平军在浙江的一支重要的兄弟部队,它在浙江的革命斗争中起了先锋作用,有力地配合太平军进军浙江的战斗。 金钱会革命组织的创建 金钱会发祥地钱仓,位于浙江最南端的平阳县,与福建福鼎县相邻。在残酷的封建剥削和掠夺下,浙南地区同样被搞得地贫民困,人民群众长期…  相似文献   

15.
晚清道光、成丰年间吏治的腐败,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兴起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太平军占领南京后,靠反清朝腐败吏治起家的太平天国领袖们,却忽视了自身对吏治的整饬.从而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自身的力量.这是太平天国最终失败的根本因素之一.与太平天国领袖们不重视吏治整饬的态度相反,清统治者特别是湘军代表人物在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痛定思痛,在整饬吏治上狠下功夫,取得了相当成效,从而奠定了战胜太平军的政治基础.1864年太平天国的失败,最终说明重视整饬吏治与否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究其主观原因还在于:由宗派性、保守性、安乐性而引起的腐败。腐败延滞了太平天国革命形势发展的大好时机;腐败使太平天国内部充满了矛盾、争权夺利、互相残杀;腐败使其乱封“王”,引起派别斗争.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军事力量;腐败在太平天国的高层领导中表现为生活奢侈、追求享乐、严重脱离群众,使之失去革命斗志,这些是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北宋初期在四川地区爆发的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是我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革命战争。它以数逾百万之众,暴风骤雨之势,席卷了西川和东川,时间延续到五年之久(993~997年),曾在成都建立“大蜀”农民革命政权,向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激烈的斗争。王小波、李顺、张余、吴蕴、计词、吴文尝、马太保、卫进、李俊、徐师中、吴利涉、彭荣等义军领导人和广大战士,坚持了农民革命的路线,英勇战斗,誓死不屈,为农民革命献出了生命,洒尽了鲜血。特别是这次起义响亮提出和实施的“均贫富”的战斗纲领,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农民革命——近代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虽然被清政府镇压下去了,但我国人民反抗以满清贵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封建统治权的斗争并没有中止,它只是改变了斗争的形式,在全国各地继续进行。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原来的太平天国地区,也变为与农民有一定联系的城市贫民和游民参加的哥老会运动,从公开的大规模的武装斗争,变成了秘密的会党活动。哥老会运动虽然产生很早,但它的广泛流传,却是在太平天国失败以后。太平天国革命时期,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分化农民革命,虽然收买了游民,以游民和社会败类组成的反革命武装——湘、淮军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但他们却无法消除地主阶级和农民  相似文献   

19.
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一八五一年——一八六四年)是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规模最大的旧式农民起义,是民主革命初期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高潮.湖北是太平天国前期重要根据地和后期重要活动地区,太平军曾三克武昌,四克汉口、汉阳.在武汉三镇辽阔的土地上,当年太平军的革命活动旧址斑斑可考.  相似文献   

20.
在太平天国革命临近失败之际,陕甘回民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掀起了席卷西北之大规模起义。当时情势正如《平回方略》序中所描绘的:“关中南山为贼巢窟,叛回出没与为声援,平凉戎马充斥,关外堠亭断绝,天山南北几成异域”。这次起义是我国近代史上一大事件。史学界对它的性质存在较大分歧。一说它是“反封建的农民革命”;一说它是“为争取民族生存权利的民族斗争”。还有一“性质复杂”说,认为上述两个论点“都难以概括它的较为复杂的性质”。此说似是前二说之折衷。对此,我想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