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骑兵俑作为骑兵这一兵种的象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中骑兵的军事情况,是研究古代骑兵以及军队发展进程的重要参考资料。而战马作为骑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演变对骑兵乃至整个军队的作战方式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以先秦至北朝骑兵马俑及其文化内涵作为研究对象,主要解读其所具有的自然、社会、军事等文化交往内涵。首先基于考古学研究方法,从纵向时间的维度对骑兵马俑及其特征进行比较,认为骑兵发展演变的核心就是战马的发展演变。继而结合军事考古学理论,分析认为军事因素的变化是骑兵发展的根本原因,并提出了发展的四个阶段。最后透过文化生态学视角,探究自然、社会、文化等要素对骑兵产生发展的影响以及在古代军事发展中的作用,提出四方面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曾经说过骑兵是中世纪最重要的兵种,中土骑兵全面兴起于汉武帝时期,是与当时周边的民族环境及军事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的。骑兵的出现不仅使战争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革,也使当时的军事制度发生了改变。本文从当时的军事形势、军事技术等许多方面来分析探讨骑兵出现的原因,并进一步认识军事制度所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阅读与作文》2010,(2):57-57
一口酒引起的战争 1788年俄国和土耳其交战期间,沙皇盟军奥地利军队为了阻止土耳其军队的挺进,事先占领了考兰谢拜希平原(罗马尼亚境内)。这时,来了几个卖朗姆酒的吉卜赛人。几名奥地利骑兵跟他们买了一些酒,随后几位奥地利步兵走上前来想让骑兵请他们喝几口,却不料被骑兵拒绝。  相似文献   

4.
杨益 《百姓生活》2014,(9):63-64
自从人类有了战争,动物"从军"便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最普及的比如骑兵的战马,还有用于运输物资的牛、驴、骆驼等。随着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发展,动物在战场上发挥的空间越来越少。尽管如此,依然有一些"动物战士",顽强地在人类战争中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相似文献   

5.
亚述军队以训练有素、组织严密、英勇善战著称于古代世界。公元前9 ~7 世纪,亚述军队在从地中海到波斯的广大地区所向披靡、战无不胜。通过对亚述帝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组成、战术状况的介绍,可以发现亚述军事帝国对古代世界的影响和意义的重大。  相似文献   

6.
战马作为骑兵最重要的装备之一,其来源、数量、质量、草料及其饲养管理情况对骑兵非常重要.宋朝骑兵的战马来源主要有牧监养马和购买两种,但这未能从根本解决战马数量不足的状况;衡量骑兵战马的标准主要有马的高度、齿岁及其产地,但宋朝所提供的战马往往达不到标准;宋政府在战马的草料供应和饲养管理上颇费了一番精力,但未能改变骑兵军力弱小的状况.由于宋朝战马存在上述诸多问题,长期未能有效解决,直接导致了宋朝骑兵的落后.  相似文献   

7.
汉文帝采取的处理与匈奴关系的策略,是冷静、理性而又得当的。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承认汉匈双方是“分疆自立、和睦共存”的关系;能够体恤理解匈奴的生存环境与所遇困难,必要时给予援助和支持;信守与匈奴的和亲协定,从大局出发尽力维护双方的友好关系;当匈奴违约侵汉时,则组织力量进行有力回击;同时加强骑兵建设,巩固北部边防。汉文帝的上述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适应了双方经济上互补性和政治上统一性的要求,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发生,是一种双赢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秦末是中国骑兵发展史上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项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创建骑兵军团,项羽创造和发展了一套骑兵战术,对后世骑兵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楚汉骑兵军团的实力在战斗中亦经历了兴衰消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根据殷墟骑士墓等考古材料,结合史料,分析《六韬》成书时代与作者,其中涉及骑兵的起源问题,以及殷周战争形式等问题。由于材料奇缺,有许多问题还待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此文希望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刘韶军 《南都学坛》2008,28(1):45-48
屠城在中国古代战争中是普遍现象,并不只是性格残暴的人物及其军队才会屠城,任何人进行战争,都会把屠城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军事手段加以利用。之所以如此,是古代社会的人类文明程度不够发达,远古战争中进行残酷杀戮的风俗还保存得较为浓厚。在这种战争观念中,屠城的主要目的是恐吓对方,欲使他们不敢抵抗或放弃抵抗,第二个目的是使己方人员通过屠城和掠夺财产以获得物质利益,这又是远古人类发动战争的最基本动因。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发展进步,人类不再容忍屠城行为,尤其是对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中的屠城,人们给予了越来越强烈的道德谴责,最终在20世纪形成了在战争中不得屠城和不得杀害无辜民众的相关国际公约。  相似文献   

11.
以唐末农民起义的初起——形成——发展——壮大——衰弱——失败为线索 ,分析了沙陀骑兵在镇压黄巢起义中所起的作用。指出正是由于骁勇强悍的沙陀骑兵的参战 ,使黄巢起义由盛转衰 ,并进而导致了起义的最后失败。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中大量使用车阵,车阵是本时期抗御骑兵的有效战斗队列,抗御具装骑兵也非常有效。本时期之后,由于南北政权对峙的结束而骑战战力不平衡的局面不复存在,以及车阵的弱点与缺陷等等原因,车阵逐渐从战争中淡出。而本时期车阵的兴起,实源于诸葛亮八阵图。  相似文献   

13.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50年,现已成为最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国际关系准则。它体现了人类自古以来和合共生的美好愿望和追求,蕴含着强大生命力;它促进了国际关系的协调发展,维护了世界和平,显示了强大生命力;它顺应时代潮流,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更好的方面演化,必将继续展现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英国在1688~1815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由一个一般的民族国家发展成为世界强国、海上霸主、殖民帝国,究其原因,海军与海权对英国这一阶段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英国历届政府坚持把赢得制海权作为战略目标,把海权与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三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成为英帝国强大、繁荣的重要基石,也是英国在同西班牙、荷兰、法国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从光荣革命到北美独立战争是英国历史上的第一帝国时期,第一帝国的特点是重商主义。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虽失去了北美殖民地,但通过工业革命走上了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也完成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和实力最强的国家,英国以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海上霸权,完全能够控制全世界的贸易,自由竞争更能使英国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英国适时地改变了传统的重商主义政策,更多地接受了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开始了帝国秩序的重建,帝国的重心由美洲转向东方。虽然旧帝国和新帝国追求的都是对外贸易和经济利益,但采取的帝国政策迥然不同,第二帝国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6.
"康乾盛世"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辉煌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将中国传统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作为"康乾盛世"的核心,京师北京不可避免地在亚洲乃至世界的某些范围内受到人们的特别关注。在清代,朝贡体系覆盖了东亚的大部分地区,北京城处于这个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北京城对于朝贡国的影响力,不仅依托政治上的强势,也表现在思想文化上的强势。京师强势文化的产生,除了国家强盛的大背景之外,还有一系列的特殊的出自朝廷的高端文化举措。康乾时期另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是,进一步与西方文化接触,开始了超越朝贡体系的国际交往。历史显示,北京是古老文化的宝库,又是引领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锋。北京的历史发展有其独特的经验,对其进行认真的总结,可以获得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梁代皇族萧氏兄弟指昭明太子萧统与萧纲、萧绎,他们都富有文才,文学旨趣和而不同,互渗互融,周围聚集着许多文士。他们经常就文学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其对话风尚,在当时文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渐渐形成传统,中国古代文论的诗话风尚受此泽溉,值得后人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践约传》以《西厢记》崔张爱情故事为基本框架,用清末北京通行的官话加以改编,成为清末西方人学习汉语口语的上佳教材。《践约传》的编写者通过经心结撰,掺入大量日常口语,以新颖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和兴趣。《践约传》不但在传递语言功能的同时成功地将《西厢记》故事带入汉语学习者的视野,自身也获得了独立的文本价值。它同清末西人汉语教科书中被编选的其它小说戏曲作品一样,在汉语教学史、对外汉语教材编写史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外传播史中都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新亚述帝国时期民族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前8世纪后期兴起的新亚述帝国是亚述民族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历130余年。帝国凭依浓厚的战争传统、完善的征战方略、优良的作战武器征服了近东地区众多民族,构筑出一个横跨亚、非洲的军事强国和多民族混居的大国。其间,帝国在不同时期、不同辖区灵活运用相异的民族政策,在维持帝国政权正常运转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后近东地区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Fauconnier和Turner等人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层面来解读中国古典诗词,旨在说明概念整合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认知活动,具有极强的认知解释力。概念整合理论一方面丰富了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研究,有助于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另一方面证明了概念整合理论对中国古典诗词有着很强的阐释力,同时也有助于人们对概念整合这一新兴理论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