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振红 《学术论坛》2006,(12):168-171
《齐民要术》农业词语根据行业特性、构成特点的差异,可以划分为农业术语、农业语词、农业用语三个层次。农业术语一般运用于行业典籍,农业语词较易为行外人士理解,农业用语容易发生分化。其扩散以南北朝同类文献为起点,到普通文献的农业语境,然后到普通文献的非农业语境,经过激烈竞争,部分词语保留到了后世文献中。专门词语和一般词语可以互相转化,行业色彩轻重是决定性因素:农业术语演变为一般词语的难度较大,演变为农业语词的难度较小,演变为农业用语的难度最大。  相似文献   

2.
黄河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多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黄河三角洲已成为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是,黄河三角洲农业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应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导向,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加强农业综合配套体系建设为保障,促进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不断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实现黄河三角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笔者认为 ,紧紧抓住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 ,大力开发农业信息 ,对做好新时期农业工作 ,推进农业传统结构调整 ,实现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 ,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认识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性农业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是农业经济发展到某一特定过程的概念描述。它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 ,还要包括微电子技术、通讯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又是传统农业发展到现代农业进而向信息农业演变的过程 ,表现为农业工具以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操作为基础…  相似文献   

4.
沿海大城市都市型农业结构调整应以现代化统揽全局,以国际化为发展方向,以发挥优势为前提,以综合效益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核心,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实行“绿蓝白”三色并举,延伸农业产业链,做好大农业、种植业及农业功能结构的调整,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都市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市型农业作为一种生长于大都市中或城市化地区的现代农业 ,功能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的无明显城乡边界是其显著特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农业、市民农园、零星插花型农业等多种都市型农业实践形式。我国都市型农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无论是从农业管理体制、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等外部环境 ,还是从生产要素投入、功能定位、土地流转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方面 ,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 ,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以技术创新为原动力 ,以科学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 ,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 ,以企业化管理为运行机制 ,以完善的农产品体系为渠道 ,才能实现都市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通过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增强农业的职业吸引力;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为农业助力;促进城乡在生态和经济协调的前提下逐步接轨;持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从根本上为农业现代化增添活力和后劲。  相似文献   

7.
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模式与演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生产模式与演变规律,提出以城市市场消费为导向,以供求关系为机制,以产品价值为追求的农业生产方式,是清代广州城郊农业的特征。以城市经济为依托的农业生产,成为中国走向近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新模式,它依赖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成长壮大,并以点带面地推开,影响着传统的内地农业。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必须进行农业企业化经营和管理。农业产业化架起了家庭经营通向社会主义市场的桥梁 ,为农业商业化和企业化的发展创造条件。农业产业化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有利于农业的不断创新 ,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以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核心,充分发挥高优生态安全农业、外向型农业和闽台农业合作优势;统筹协调,突出以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为重点;深化改革,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阻滞”、农业发展资金短缺以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福建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因此,构建适应福建休闲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创新体系显得十分迫切.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要以提升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福建休闲农业企业永续经营能力为目标,以福建休闲农业企业组织体系创新为载体,以福建休闲农业市场需求机制为先导,以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动力机制为基础,以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支撑体系为保障,全面推进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由四个子系统组成,即福建休闲农业技术创新的支撑体系、组织体系、市场机制、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1.
重工业以农业为重要市场,面向农业,为农业服务,为农业技术改革服务,是正确处理工农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工业转移到以农业为基础的轨道上来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环境中求得发展,就必须加快农业信息化进程。高等农业教育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是其义不容辞的重任和历史使命。要大力进行学科调整以适应农业信息化发展;要发挥高校学科优势,为农业信息化服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打造农业信息化支撑平台,并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相似文献   

13.
论农业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与转变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爱虎 《东南学术》2012,(1):157-164
农业发展方式是指决定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的结合和作用以实现农业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它包括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农业结构的状态与特征以及相关制度对农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等三方面的内容;以此为依据,可以将农业发展方式划分为传统型发展方式和现代型发展方式两种类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转变农业结构、推动制度变革。转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通过政策支持、改进相关制度与环境,引导和促进农业生产主体行为的转变,最终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4.
新阶段、新世纪江西农业面临诸多难题与挑战,亟需探求新的发展思路与对策。以优化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重点,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制度创新步伐,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终极目标,市场需求为导向,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高度重视和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切实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征及指标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结构是衡量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工具,它有助于我们在农业生产发展进程中把握农业持续化的量态变化规律。本文以农业持续化的内涵为主要依据,从可持续发展农业特征出发,讨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以现代统计理论为指导,以新时期农业经济理论为依托,结合西部农业经济运行实际情况,在对西部和西部农业经济认识判断和对西部农业经济监测预警指标范畴科学解释的基础上,构建西部农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指标体系,以期对西部农业经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标志,农业现代化是农业机械化的动力和基础,推进二者协调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要以推进田间作业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分阶段实现农业机械化;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发展畜牧机械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农机新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以培养创新型综合性复合人才为重点,实施农业机械化人才战略.  相似文献   

18.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是两岸农业合作的必然趋势和终极目标;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的基本构想是以农产品市场一体化、农业生产要素一体化、农业经营管理一体化为核心内容。加快推进海峡两岸农业一体化要以闽台区域为试点,率先推动闽台农业一体化。  相似文献   

19.
从农业发展的内部动因——资源禀赋入手,以弗农·拉坦的实证研究和农业发展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美国、日本、法国等一些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以此来探寻各国农业资源禀赋和现代化路径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提出农业现代化路径的选择要依据土地、劳动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同时应完善农业经营组织方式,优化政策环境,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最后,结合我国农业资源禀赋特点和各地的实践探索,设计出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是一个具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农业省份,丰富的农业资源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土地荒漠化、环境污染及管理不足等问题又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所以,应采取多种措施,加速山西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