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代学者杨慎 ,在众多著作 ,特别是《升庵诗话》中有大量的诗歌理论。就诗歌本质论而言 ,杨慎强调诗歌“主情” ,并在诗歌的学习上兼取众善、融于一冶 ;在诗歌审美论上 ,提倡含蓄蕴藉 ,天然清新 ,同时在创作中主张多读书和用语必有出处。  相似文献   

2.
刘冠丽 《天府新论》2004,3(Z2):253-254
明代学者杨慎,在众多著作,特别是《升庵诗话》中有大量的诗歌理论.就诗歌本质论而言,杨慎强调诗歌"主情",并在诗歌的学习上兼取众善、融于一冶;在诗歌审美论上,提倡含蓄蕴藉,天然清新,同时在创作中主张多读书和用语必有出处.  相似文献   

3.
明清文人对杨慎诗歌的选评,可代表主流文坛对杨慎的接受.王夫之<明诗评选>,基于对前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的批评,认为杨慎诗歌上承风雅精神,诗旨主张"雅" "洁",而在艺术上追求"浑成"的艺术境界,语言浃洽圆妙,结构圆融,情景妙合无垠,宾主"镕合",通首混溶弥合,浑成一气.  相似文献   

4.
杨慎与李东阳:观察明代诗学流变多样态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慎诗学的形成跟李东阳有重大的关系,第一,李东阳主张“求声于诗”,即重视诗歌的音韵之美。作为诗人兼古音学家,杨慎诗学主张更进了一步,是求古韵于诗。第二,李东阳主张辨识格调,开格调论先河。杨慎将辨体意识作为其诗学理论的基石,其诗话就有纵论古今、辨尽众体的特点。第三,李东阳师古但反对泥古,主张自得、自立。同受李氏诗学影响,七子派吸取格调说而建立了更严格的模拟理论;杨慎则以博贯思想批判七子派的拟古主义,为茶陵派别张壁垒,创立六朝诗派,颇有影响。明代诗学的发展呈现复杂的多样态。  相似文献   

5.
王士祯的神韵说为柳得恭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探寻朝鲜文学国别性奠定了基础。柳得恭认为诗歌本诸性情、神以化之、玩其归趣,主张以"诗言志"为本,丰富了诗歌表现形式。因此,柳得恭将神韵说视作一种创作风格,而非创作理念,从而克服了王士祯诗歌偏重审美功能、"现实性"和"批判性"相对薄弱的短板。  相似文献   

6.
明代诗歌选本主要是指先唐古诗选本和唐诗选本。先唐古诗选本约有150余种。明代诗歌选本在选录大量先唐古诗和唐诗的同时,既倡明了自己的文学主张,又体现了一定的诗歌史意识,具有通代诗选性质。  相似文献   

7.
滕汉洋 《理论界》2012,(7):141-142
元稹"元才子"的得名在元和中后期,最早起自宫廷。使其赢得才子美名的诗歌主要是其风格轻艳的女性题材作品,即他自己所谓的"艳诗"。这一事实反映了元和时期的文学风尚,也为考察元稹诗歌在当时的接受情况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例证。  相似文献   

8.
早在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中,黄遵宪等人就曾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意欲发动一场诗歌运动.但是他们对诗歌的改良,只是试图将新的思想,新的名词装进旧诗词的艺术形式中,或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却没有认识到诗歌语言和文体变革的重要性,所以,戊戌后的文坛,虽然出现了一些鼓吹革命,高扬自由平等的具有新思想的诗,但现代意义上的新诗并未出现.“诗界革命”为后来的五四文学革命和新诗运动提供了借鉴,这个借鉴是至关重要的,那就是须从“文的形式”入手,改变诗歌的语言和文体,从根本上铲除旧文学的“妖孽”.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以他一系列理论主张切入了文学形式的改革.文的形式的大解放,一举摧毁了“已死的文言”的大厦和僵硬的文体的躯壳,使“丰  相似文献   

9.
辽代的诗歌词曲与小说戏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诗歌词曲(一)作家作品和唐宋影响诗歌词曲在契丹文学领域是有基础的。本族传统和中原因素的结合,形成了他们的一种新风格。本族传统豪放自然;中原因素即唐诗规格。尤其统和以后影响更多,圣宗曾亲译《白居易讽谏集》,自云“乐天诗集是吾师”。由于南北通好,信使往还,增加了更多的接触学习机会。后期作品,显得更加成熟。宋人学唐诗,但宋诗和唐诗不同,这是大家公认的。辽人学唐也学宋,但他们仍有自己的风格。由辽初到圣宗,已经有些诗  相似文献   

10.
1920年,莫斯科语言学小组的主要首领雅各布森移居捷克,继续从事诗歌谣言的研究,并以他与新伙伴穆卡洛夫斯基为中心,于1926年建立起了布拉格语言学小组。这一学派师承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观,并吸收了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和德国的现代哲学观点,形成了自己别具特色的文学主张,这就是现代西方文论中的“布拉格学派”。由于布拉格学派对文学现象的研究主要采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加上它与先前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和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在理论上的师承关系,人们也  相似文献   

11.
辽金文学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学,而是在与两宋文学为代表的汉族主流文学的碰撞、交流之中发展起来的。辽金文学的特殊性不仅是语言的差别,而在于其民族文化融合方式,不妨看做是汉语文学的重要支流。民族之间的战争无疑是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清代通鉴学的发展不仅受到前代通鉴学的影响,有着它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还因受清代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影响,表现出阶段性特征:清初通鉴学呈现反思与开拓的气象;乾嘉时期,规模与影响不断扩大;道成以后,呈现多元发展的态势.  相似文献   

13.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文京 《河北学刊》2003,23(2):116-120
唐代边塞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汉代及汉代军事英雄,语言学意义上的解释不能说明其本质,这是唐代边塞诗人浓郁的汉代情结,是他们对泱泱大汉精神的深情呼唤。作为一种时代文化心理,它反映了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4.
宋末元初江南遗民群体迅速崛起,可依据生存姿态及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坚决不仕者、屈身就仕者及游走于二类之间者三个阶层.而宋元易代所导致的文化和文人地位的巨大转变,以及"华夷之辩"思想的勃兴则可视为这一群体繁盛的三大原因.  相似文献   

15.
《剧秦美新》是西汉文学家扬雄在王莽代汉后创作的一篇作品,该文过去一直被批评者当作扬雄趋炎附势的“罪证”。从历史角度考察,王莽代汉有着复杂的历史内涵,扬雄创作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根源还有新的解释。详细考证会发现《剧秦美新》在认识和研究西汉历史上的价值,从“知人论世”的观点出发,应该给其以符合历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澶渊之盟中宋辽两国就边境城池的修筑达成了一些协议,但是由于辽统治者南下掠夺的本性不会改变,所以北宋时期,双方围绕北宋在河北和河东地区城池的修筑活动,进行了多次的交涉,从这些交涉中可以看出北宋在盟约问题上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7.
竹简秦汉律与唐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竹简秦汉律与唐律的比较,尤其是篇目体例与有关诉讼方面一些具体法律条文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法律虽然在从秦汉时期到隋唐时期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从一些具体法律条文到整个律典的篇章体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法律制度所体现的法律精神则是高度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李源 《殷都学刊》2003,(1):85-88
红叶定情的故事自唐代肇始起,便以其神奇浪漫的情思,吸引了众多文学家涉笔于此.北宋张实在前人基础上创作的传奇<流红记>,为流水红叶故事设定了一个雏形框架.由元及明,故事原型在戏曲、小说家笔下不断增饰,愈入愈曲.本文旨在梳理其在宋元明时期的传播情况,并展示各个时代大异其趣的时代意识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元代官府公文传输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树森  默书民 《河北学刊》2004,24(2):176-179
本文考察了元代急递铺设置的目的、过程,揭示了它与宋、金旧制的关系;指出,设铺道路的选择以便于文书传递为依据,它与驿 路并不统一,在不通驿的州县也设有传输公文的急递铺;并依据西方旅行者的记述,认为元代急递铺在传输信息时可能使用了马匹。  相似文献   

20.
先秦佚诗与先秦诗歌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楚辞》之外 ,见于各种文献的先秦歌、谣、诵、辞之类约 30 0余首。这些作品不仅弥补了中国早期诗歌中的空白 ,将诗歌史提前到五帝的阶段 ,还显示了中国早期诗歌从二言到四言、杂言 ,再到六言诵诗的发展过程 ,使我们认识到诗歌的发生阶段除诗歌舞结合的形式之外 ,还有总结生产、生活经验的谣谚、诵辞 ,这种口诵作品同歌的结合开拓了上古诗歌题材的范围 ,推动了诗歌体式的发展。《诗经·豳风·七月》就是谣谚同歌结合的产物。民歌、谣谚、祭辞在我国古代诗歌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