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国初期 ,毛泽东领导亿万人民进行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 ,彻底消灭了封建制度 ,同时在思想文化领域也开展了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但是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对封建主义残余是不彻底的。究其原因 ,毛泽东对于封建主义的批判不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 ;没有能够通过新文化建设 ,对日常生活领域和社会心理层次的封建主义残余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同在其他国家一样,是经历过艰苦曲折的道路和尖锐复杂的斗争,它不但要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各种造谣诬蔑作战,还要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资产阶级反动思潮斗争。从五四运动以后到建党前夕,经过了几次大的论战。  相似文献   

3.
张勇 《南方论刊》2014,(11):53-54
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的,以反对封建文化,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为宗旨的思想启蒙运动。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陈独秀以其卓越的贡献和独一无二的作用,成为了这场运动的伟大旗手和主帅。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党反对封建主义残余的斗争经验时指出 :‘我们进行了二十八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推翻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和封建土地所有制 ,是成功的 ,彻底的。但是 ,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这个任务 ,因为我们对它的重要性估计不足 ,以后很快转入社会主义革命 ,所以没有能够完成。现在应该明确提出继续肃清思想政治方面的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任务 ,并在制度上做一系列切实的改革。”1这段论述可以看成是建国 5 0多年来我党反对封建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总纲。一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就说过 :“有了人民的国家 ,人…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继续对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一直是现代中国思想界争论的热点。从上世纪末维新派与保守派的争论到二、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形态的论战,从五、六十年代对武训传的批判,对抽象继承论的批判,到十年浩劫评法批儒以至于今天的全盘西化,新儒学,“文化寻根”等无一不是贯穿着这样一个命题。 在相当长时间里,无论是激进的维新派、民主主义者、共产主义者为了推进中国社会发展,都从各自的立场,以各自的思想观念对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封建主义进行了批判。在人们的思想领域进行了一系列变革。然而革命目标远未达到。肃请封建主义仍然是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在一段时间里甚至出现了在用最激烈方式否定封建主义的同时,封建主义却大大膨胀的奇怪现象。在一些时候,我们对封建主  相似文献   

6.
封建主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远方 《学术界》2001,(3):135-143
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到过肃清封建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问题.自八十年代以来,我们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开放,但封建主义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影响不但未逐步消除,且在某些方面还有扩大之势,它阻碍着我们前进的道路.本文在列举封建主义在当今种种表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反对封建主义的战略,即强调政治民主化是巩固和发展全面改革的动力和保证,要继承五四运动反封建的传统,高举科学和民主两面大旗,向封建主义开展坚持不懈地进攻,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扫清道路.  相似文献   

7.
封建社会的农民阶级,其反对封建主义的主要思想武器之一是平均主义。在中国,由于封建统洽时期很长,农民不断以平均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进行过反复较量,尽管不可能取得最后胜科,但这种思想对社会生活却产生了很深的影响。直至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历史上,个人主义最早表现为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个人地位与作用的思想。普罗塔哥拉关于“人是万物的尺度”的思想,造成了西方早期的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主要表现为,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它作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武器,起着思想解放的作用。 17至19世纪,是个人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在“人对人是狼”,“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的基础上,建立了“利维坦”体系,强调人类利己和目私的本性。洛克从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我国发生了第一次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运动。在这次思想运动中,马克思主义者与胡适派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伪“社会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进行了斗争。通过斗争,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为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开拓了道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蔡韦编著的《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反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就是一本比较系统地论述这些论战的著作。蔡韦同志在该书中,对中国革命是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共产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中国是否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以及要不要在中国建立布尔什维克式的无产阶级政党等三次论战的主要问题,以相当丰富的史料进行了综合、分析,叙述亦较为清晰。  相似文献   

10.
袁新洁 《船山学刊》2009,(3):181-184
同盟会成立前后。革命派报刊与保皇派报刊之间发生了三次大论战。分别是同盟会成立前,以美洲为主战场的第一次大论战:同盟会成立前后,以日本为主战场的第二次大论战;同盟会成立后,以南洋的新加坡为主战场的第三次大论战。通过这三次论战。形势发生了有利于革命派的转变,并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从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东西文化论战,幻想着以"中体西用";第二次东西文化论战,中国人已超越东西方文化局限形成了一种普遍的全新的"世界文化"这一意识,而李大钊在第二次东西文化论战中,把"世界文化"这一意识与探讨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结合起来了,构成了东西文化论战中的第二种文明观.  相似文献   

12.
本世纪初的“物理学”危机在俄国引发了一场重大的哲学论战,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等人试图将马赫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嫁接起来,这一错误企图遭到了列宁、普烈汉诺夫等人的反对。可在这场论战中,波格丹诺夫在他的《偶像国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文中,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出发,论证了马克思与马赫在关系本体论上的一致性,普烈汉诺夫对此进行了坚决的批判,这一发生于1908年的哲学论战内含着极其重要的复杂性。文章第一次再现了这一重要的思想交锋。  相似文献   

13.
陈序经与1934年广州文化论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序经《中国文化的出路》的演讲,引发了1934年广州文化论战。面对反对 者的诘难,陈序经等人以岭南大学为阵地,发表了大量言论,进一步阐明了全盘西化的文 化观。这场论战反映了30年代广州思想界的基本特点.并成为1935年全国性文化论战的 预演。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所提出的“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它所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是中华民族的一次大觉醒;五四运动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提倡民主科学,反对迷信专制,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传统,把五四精神注人到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使之不断发扬光大,这不仅对教育和引导广大青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激励人民群众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走建设有中…  相似文献   

15.
一、“第二次分裂”的由来1 中国现代思想界第一次分裂 这主要是指陈独秀、胡适、鲁迅、蔡元培等人代表的新文化派与保守的传统的国故派林琴南、杜亚泉、章士钊等人的分裂。“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作战的产物 ,无产阶级要依靠民众 ,资产阶级也要打着民众的牌子 ,反对共同的敌人———封建主义。因此 ,思想界第一次分裂的实质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文化与封建主义文化的分裂。由于新文化运动内部存在必然分裂的种子 ,留下了新文化运动后的一个变种 ,即“非驴非马”的“新文学”。1931年 6月 ,瞿秋白写《学阀万岁 !》 ,将…  相似文献   

16.
刘芳 《天府新论》1996,(2):80-84
对“问题与主义”论战意义的再认识刘芳“问题与主义”论争,是中国现代史上三次大的论战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论争。以往,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次论战的评价,更多的是从胡适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以否定。以致使后人对这次论争的意义缺乏全面...  相似文献   

17.
薛安泰 《中州学刊》2003,2(3):18-21
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 ,把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作为一项重要任务 ,并在制度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主要表现在 :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 ,建立退休制度 ;解放思想 ,恢复了无产阶级领袖是人不是神的本性 ;反对和克服官僚主义 ,推进社会政治生活民主化进程 ;致力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铲除封建主义生存的土壤 ;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的“人治”遗风 ,实行依法治国。这些理论和实践都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二十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排满”的口号,保皇派对此大加攻击,认为这是汉族“仇满”,于是革命派与保皇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然而,昨天的政治论战却成为今天学术上争论的题目。如何看等“排满”,如何给予评价,至今尚有分歧,有人完全肯定,有的否定,本文试就个人看法来评价“排满”问题。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初的“排满”实质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三位一体的战斗口号。它已经与往昔的“反清复明”有着本质区别了。列宁教导说:  相似文献   

19.
“中体,西学”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中西化认识上的差异是其产生的历史根源避害趋利的防卫心理是其产生的真实动机;与顽固派反对西学的论战是其策略上的考虑。“中体西学”思想提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新提供了契机,但其自身的矛盾,既阻碍了引进西学,也冲击了中学为体,必然导至洋务运动的失败。  相似文献   

20.
文化,对于社会生活方式,对于人们思想、行为,对于政治、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文化问题就成了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人类自从产生了文化,便有了文化模式选择的论争,形成不同的文化学派。在中国,从古至今支化上的论战绵延不绝,有先秦诸子百家的论战,有汉代关于“独尊儒术”的论战;有唐代关于复古运动的论战,有宋代关于革新运动的论战;在明、清,有前、后七子、公安派、桐城派等的论战。近代以降,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