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世纪西班牙殖民者侵占了菲律宾,英勇的菲律宾人民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反殖斗争,于1896年在革命组织“卡的普南”领导下发动了伟大的民族独立战争。1898年,新起的帝国主义大国美国,为了重新分割世界而发动了美西战争,打出了“拯救”菲律宾人民的旗号而插手菲律宾民族独立战争,力图利用菲律宾革命力量击败西班牙。年青的菲律宾资产阶级轻信了美帝的甜言蜜语而引狼入室,幻想依靠美国的帮助击败西班牙殖民者,取得民族独立。当美帝在菲律宾站稳脚跟后,1899年初就撕下假面具,以机  相似文献   

2.
在一九四六年七月四日美国“恩賜”菲律宾“独立”之前約半个世紀的时候,菲律宾人民便曾用自己的力量从西班牙殖民統治下解放出来宣布了独立,随后建立了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本文拟就现有的一些資料論述这次菲律宾独立及其国家活动,闡明一八九六——一八九八年菲律宾人民的武装斗爭取得了伟大的成果,使菲律宾人民从西班牙殖民統治下解放出来,取得了独立,頒布了宪法,建立起自己的共和国,广泛地开展国內外的国家活动。无疑它是当时亚洲人民起来反抗殖民者,并取得独立胜利最早的一个国家。然而这次取得的独立和共和国的存在前后不到三  相似文献   

3.
早在十七世紀中叶,英国殖民者的侵略魔爪已經开始伸入緬甸。到了十九世紀,英国对緬甸发动了三次殖民战爭,終于在1885年占領了緬甸的全部領土。1886年,英国强把緬甸归并于它的殖民地——印度,从此之后,英国帝国主义便通过它的印度殖民机构,对緬甸人民进行着极其残暴的殖民奴役和統治。緬甸人民为了爭取从英国殖民統治下解放出来,长期坚持着英勇頑强的反英斗爭,其中,1930—1932年緬甸人民的大起义,便是緬甸民族解放运动史上规模最巨大的反英武装起义之一。这次大起义充分地暴露了英国殖民制度的丑恶和腐朽,沉重地打击和动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菲律宾的殖民统治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殖民主义时代,东南亚所有国家无一幸免地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单殖民地,如印度支那地区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分別变为荷兰和英国的殖民地,而菲律宾则几易其主。1898年,菲律宾人民推翻了老殖民主义者西班牙的统治(1565—1898年),但紧接着又沦为新起的美帝国主义的殖民地(1898—1946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实行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殖民政策,而最能反映其特征的则是它的殖民政治统治政策。某些西方者对美国的殖民统治政策的评价往往失之偏颇,而国内史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则甚少。本文拟作初步的探讨,欢迎史学界同行指正。  相似文献   

5.
美西战争与菲律宾革命贾东荣,赵锦铎1896年8月,菲律宾发生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1898年4月,美国发动美西战争,进攻驻菲西军。美西战争对菲律宾革命的影响,是我国史学界研究较多的领域,但大多侧重于揭露美国的殖民动机和罪恶。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15世纪,西班牙人开始在菲律宾殖民后,将其本土的摩尔人原型施加于本地穆斯林群体,从而创造了"摩洛人"文化集团及其标签式的负面异教徒形象--"摩洛形象".此后,在西班牙殖民者、菲律宾北方天主教徒和南方穆斯林的长期互动之下,这一形象逐渐定型、固化.而菲南穆斯林自身的独特伊斯兰文化属性也促成了双方矛盾的延续及自身形象的负面化.摩洛形象是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结果,也影响了菲律宾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7.
一封建的西班牙殖民政策是以在經济上完全隔离它的殖民地为其特点的。西班牙国王力图通过这种政策以便在辽闊而分散的领土上保持独占的統治地位,并把殖民剝削的財富集中在自己的手里。西班牙宗主国政府禁止菲律宾同西班牙之間发生直接的貿易关系,就是这种殖民政策的具体表现之一。另一方面,菲律宾在西班牙殖民帝国体系中的独特地位,也加深了菲律宾同外界世界的隔离。从地理大发現以来,由于葡萄牙人的反对,早已使得西班牙无法派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最早出现的彩票是由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政府发行的吕宋票。从19世纪60年代到1898年间,吕宋票在中国广为流传,民众趋之若鹜,大量的财富外流,清政府几经禁售而收效不大。透过吕宋票我们看到的是一段时代的变迁和屈辱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我們对現实主义問题的一个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人民群众的斗爭决定着历史的发展,认为革命的文艺必须服从于人民群众的斗爭需要,推动人民群众的革命斗爭。这是我们观察文艺问題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因而也是我们观察现实主义问題的一个根本的出发点。从这个根本的观点出发,我们认为革命的文艺只有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革命斗爭,热情地表现和歌颂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作用,才能真正充分真实地反映生活和反过去推动生活的前进,从而也才能有我们所主张的现实主义,卽和革命浪漫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的革命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0.
日据末期台湾作家运用殖民者语言,策略性地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言说世界,挑战殖民者的文化霸权;挪用写作权力来反思殖民当局近代化论述的破绽、重新体认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台湾作家从“被动”生产的小说文本,敷衍殖民当局的文艺统制政策,转为书写回归乡土、民俗传统与歌颂劳动之美。那种认为台湾作家已经屈服于殖民当局的研究观点并不正确,应该正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反殖民文学书写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有些美国资产阶级御用学者竭力宣扬,似乎美国不是一个殖民主义国家,因为它没有在美西战争后兼并古巴,而是“忠实地”履行它“解放”古巴的“庄重的诺言”——把该岛的“政府交还当地人民”,并且“帮助”他们建立“一个自由和独立的国家”。实际上,这是一种完全歪曲历史的谎言,也是一种企图以形式来掩饰本质的诡计。众所周知,1898年美国统治集团发动对西班牙的战争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夺取古巴,实现他们怀抱了一个多世纪的野心。但是,美西战争结束后,美帝国主义没有兼并古巴,而是采取“统治而不兼并”的办法,使形式上独立的古巴处于殖民隶属地位。为什么美帝国主义在美西战争后没有兼并古巴,象在波多黎各和菲律宾一样地建立殖民地  相似文献   

12.
在菲律宾,土生华人被称为"华裔混血儿",即"密斯蒂佐"(Mestizo或ChineseMestizo)。汉民族移民在菲律宾定居生活的历史非常悠久。菲律宾密斯蒂佐人的形成与西班牙的殖民者实行的使菲律宾汉民族移民西班牙化的政策有关。菲律宾密斯蒂佐人形成之初,在政治上倾向于中国,但随着年代变迁,他们逐渐转变倾向于当地社会。在菲律宾之所以会形成一个人口众多的土生华人——密斯蒂佐人,是由迁出国与迁入国不同的历史背景造成的。就迁出国中国而言,自明代始封建朝廷就实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是致使菲律宾汉民族移民在地化的一个重要内因。从迁入国来说,则是民族互动、磨合和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距今已有六十周年了,在六十年前中国人民爆发了一次規模极为宏伟的反帝斗爭运动,形成了中国近代的第二次革命斗爭高潮。这个运动曾严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兇恶气焰,阻止了帝国主义进一步瓜分中国阴謀的实现,“他們的英勇斗爭是五十年后中国人民伟大胜利的奠基石之一。”关于义和团运动史的研究,解放以来虽发表了一些論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进一步的要求来说,义和团运动史尚有許多問題未被历史工作者作深入的探討,例如义和团运动是怎样发生、发展的?义和团的組織及其源流演变如何?义和团的政治要求是  相似文献   

14.
1825—1830年的印尼民族大起义,是一场“动摇了荷兰的霸权”和“推动着殖民地的解放”的伟大斗争,在亚洲近代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但是,长期以来,在分析这次大起义发生的原因时,学术界却普遍地出现一种偏向,即撇开了十九世纪初西方殖民者输番统治印尼的总形势,把注意力集中在揭露1816年后荷兰重新恢复对印尼的反动统治上,说由于荷兰“恢复旧的殖民剥削方法”,使印尼人民“对荷兰殖民统治者充满着强烈的仇恨”,甚至连封建主也对“荷兰殖民统治者产生不满情绪”,因而在蒂博尼哥罗领导下,一场“反荷大起义便正式爆发了”。我们认为,这样地分析是不够全面的。下面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粗浅意见,以就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15.
英国著名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太空小说"是她最重要的文学创作之一,这个系列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正面的殖民者形象。在老人星殖民地代理人耶和尔身上,体现了基督教中"三位一体"的神学概念。以耶和尔为代表的殖民者以"传播基督教文明"作为殖民活动的旗帜,在殖民地人民的眼中,殖民者就是上帝,能够拯救殖民地人民。通过把殖民者塑造为上帝,莱辛表达了她对殖民活动的理解与肯定,这充分暴露了她的殖民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6.
鴉片战爭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轉折点;是資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結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起点,也是中国人民反抗資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斗爭的开始。英国資产阶级为了扩大市场,在中国推行殖民主义侵略政策,1840年发动了非正义的侵略战爭。广东人民激于爱国热情和对侵略者的憎恨,勇敢无畏地走上斗爭的最前线,高举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大旗,沉重地打击了野蛮、凶殘和貪婪的侵略者,并对清政府卖国官吏进行了面对面的斗爭,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頑强的反抗精神”揭开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相似文献   

17.
巴金的“爱情的三部曲”分別写于1931,32,33年,作品通过对一群知識分子革命斗爭的描写,反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前期的生活。我們知道,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是无产阶級领导的人民大家的徹底地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  相似文献   

18.
一九○五年反美爱国运动,是反对美帝国主义虐待华工所引起的。早在十九世紀初、美国为了开发西部各州,急需大量低廉的劳动力,因此,美国资本家于一八四七年(道光二十七年),在中国开始“招請”华工赴美。这种“招請”实际上就是拐骗。当时以香港为基地,散发大量传单和图画,渲染旧金山的富庶,誘骗中国人去当“苦力”。到了美国以后,“地位等于奴隶,工資比本地人少一半,納税比任何人都多”。而被虐待和杀害的事,更层出不穷。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大量华工,继續被騙去美,从事艰苦的劳动,过着非人的生活,从一八四七年至一八八三年(光緒九年),在美的华工,竟达到三十万人。从一八八三年起,美国发生了經济危机,大量工人失业,資本家为了轉移其国內工人斗爭的目标,竟恶毒地宣称美国工人的失业,是因为中国工人搶走了他們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出“多物种殖民主义”概念,并以此对19世纪末的东非牛瘟进行历史人类学分析。长期以来,历史研究视牛瘟为西方军事殖民的序章,对牛瘟、兽医学与殖民主义经济的关系缺乏关注。研究借助东非殖民政府年报、探险家记录和殖民官员报告,探究兽医学进入东非之后如何创造殖民者的畜牧经济优势,如何作用于英国殖民地的扩张和巩固。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扩张既是政治经济学和文化意义的伸张,也是生物权力从西方宗主国的延伸。这一过程伴随着殖民政权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身心压迫,也伴随着殖民政权对自然物种的控制和利用。  相似文献   

20.
后殖民理论对于殖民主体的解构主要由霍米·巴巴完成。巴巴认为殖民主义原初的本真身份是不存在的,殖民话语及其所代表的殖民主体身份的内部本来就是混杂、矛盾分裂的。这主要根源和体现于三个方面:巴巴首先运用德里达的相关理论来解构殖民主体自我本质身份的设定,认为殖民者看似自足统一的主体身份在殖民实践中经受着德里达所说的“差异的重复”状态而被延迟、分裂了;继而通过殖民话语的刻板印象的矛盾情感进一步解构殖民主体的同一身份;最后说明殖民同化政策所带来的受殖者模拟也搅扰了殖民者的稳定的身份认同。巴巴的殖民主体的后殖民解构思路突破了二元对立框架,开拓了后殖民微观抵抗的文化政治,但不可避免地带上了文本主义的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