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古文字産生之初,先民們造字一般遵循着"觀物取象"、"遠取諸物,近取諸身"的原則.脚作爲人類自身站立行走、参加生産勞動和社會活動的主要器官,從物象和取向上看,當爲造字的首選.甲骨文、金文用脚趾表示脚.趾、止在甲骨文中相同,"(V)"和"(V)",同時,它還是表示脚的甲骨文耩字部件(或符號),其形態有的正置,有的倒置或侧置.金文則演燮爲"(V)"或"(V)", 或倒置、侧置,小篆則演變爲"(V)".這些符號經(棘)變至楷,已變得面目全非了.據筆者歸纳统計,它們中有的已演變成别的部件,有的在部件中隱匿起來.凡與人類行走相關的古文字中幾乎都有表示脚的部件,這些部件随着象形性弱化符號性增强,尤其歷經(錄)變和楷化,至今已難以看到"踪迹".本文對楷字中的"足迹"從多個方面给予了導.  相似文献   

2.
手是人类生存、生活和改造自然、发展社会中的重要器官。在文字产生之初,原始先民们遵循着"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规律,从物象和取向上,手当为造字的首选。因此,在古文字中有不少表示"手"的部件存在,一般为■、■、■、■等,这些部件随着汉字象形弱化、符号增强,尤其是历经隶变和楷化,至今已变得面目全非,多成了不为人知的"手",大致演变为■、又、■、■、■、寸、■、■、■、■、扌、■、■、艹等。本文试从七个方面,按照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等文字的发展规律,探析"手"之流变。  相似文献   

3.
"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之物"是远古先民们造字一般遵循的法则。眼睛,作为人类"观物"的器官,其物象当为造字的首选构件之一,有着极高的使用频率。因此,汉字中当有大量的"眼睛"存在。然而,汉字历经甲骨文、金文、小篆,尤其是隶变、楷化等,这一物象多成为暗中窥视的"眼睛"了。本文从两个方面分五种情况对当今楷字中的"眼睛"及流变给予了探究与释说。  相似文献   

4.
隶变规律即小篆演变为隶书的规律,隶书和小篆的对应规律。楷化指的是隶书向楷书的发展,它们之间变化很小,在结构上无根本差异。本文着重从形变、讹变、省变、突变四种隶变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中对隶变的规律作了初步探讨,楷化规律隐含其中。形变,讹变两部分是全文重点。“讹变”部分讨论了小篆线条分化为隶书、楷书的规律以及隶、楷混同小篆线条的规律。分化和混同规律即是隶变楷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说“朝”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注一〕作为记录汉语之符号——汉字,远在造字之初,表意性明显。按其形皆可知其义,形义一也。因形表义,义蕴于形。由殷虚甲骨,可察一字之源;纵览金、石、籀、篆、隶、楷之变,其正、误可辨。(?)(朝)字,以殷代甲文较今之楷书,其结构无二,古人造字之旨亦明。然汉·许慎《说文解字》主小篆之形,附会其说,“朝”之形义离矣。今人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出版)一书,“朝”字释例,据金文而未之验以甲骨,溯流而未穷其源。笔者欲探“朝”字本源,遂  相似文献   

6.
汉字从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小篆已经历了隶变、楷化,其符号的性质增强了,图画的意味减弱乃至消失了。先民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约定俗成之法则造字之用意渐晦不明,再加上字义(词义)的假借和引申的屡屡发展,许多汉字的本义已被历史所淹没,鲜为世人所知。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时,经常会碰到文字障碍。 人们总算幸运,许多汉字在先秦、两汉时之古义,赖许慎《说文解字》之记录得以保存下来。例如:“西,鸟在巢上也,象形。日在西方而鸟西,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这里,许慎告诉  相似文献   

7.
今天,汉字从甲骨文、钟鼎文、籀文、小篆已经历了隶变、楷化,符号的性质增强了,图画的意味减弱乃至消失了,先民根据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约定俗成之法则造字之用意渐晦不明,再加上字义(词义)的假借和引申的屡屡发展,许多汉字的本义已被历史所淹没,鲜为世人所知。此情此景,犹如几经沧桑,江山大有不可复识之势。正因为如此,当我们阅读古籍、研究古代文化遗产时,经常会碰到文字障碍。 人们总算幸运,许多汉字在先秦、两汉时之古义,赖许慎《说文解字》之记录得以保存  相似文献   

8.
汉字初创时的象形特征非常明显,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汉字字体不断改变,由甲骨文至金文至小篆,其象形特征日渐消失;汉字字体演变为隶书、楷书后,其象形特征基本消失。在字体的演变过程中,汉字的笔画形态、部件的组合关系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甚至是部分汉字的意义发生了不同性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汉字的构形理据,并使其产生某种程度的改变。考察我国目前使用的通行字,我们发现,它们有的完全保留了汉字初创时的构形理据,有的部分保留,有的丢失了构形理据,有的则根本找不到构形理据。构形理据的保留或部分保留是汉字发展演变的必然,但构形理据的丧失或根本找不到构形理据则与人为地改造汉字、构造新字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字理论中,象意造字法就是通过联想、比拟、象征等间接手段来表现词义的一种造字方法.从写词的角度看,它与象物造字法、象事造字法一样,也是形象写词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构形角度看,象意造字法所创造出来的字形(即象意字)是颇具特点的.通过对殷、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中一些象意字的分析和归纳,可以推论象意造字法在造字构形上有如下主要特点:一、依图形关系而引起联想的象意字;二、用象征性符号表示的象意字;三、依附一定条件的象意字;四、同体比附的象意字.  相似文献   

10.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11.
罗振玉的《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是甲骨文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杰作。该书立有560个字头,利用金文的字头有187个,一共引述金文293条次,其中仅言古金文或器物未摹字形者就有69条次,涉及到760个甲骨文形体的考释。罗振玉利用金文考释甲骨文的方法主要有:以金文偏旁或单字证甲骨文、利用金文通律证甲骨文、金文篆文比较以证甲骨文等。罗振玉在考释的同时,还通过甲金文的相互比照,探讨了文字发展演变中的分化、简化、繁化、讹变等现象,追溯了文字的初形初义,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史是由具有近六千年历史的汉文字承载着的,没有文字就没有历史。从"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继而到"观鸟兽之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去创造"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楷等,无不以象形来表现物态。在世界上,书法艺术也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艺术形式。它对中国的文化有着本源性的影响,同时又对外来文化有着开放性的影响,这也是它千百年来长盛不衰并引起世界性关注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诗经》中,有三个隶定为“蟡”的字,从古文字形体演变的角度来看,当是“为”字的后起分化字,实质上可以直接隶定成“为”。战国古文字材料中,“蟡”字形已经分化出来,分担了其所从出的母字“为”的部分表义功能。唯有如此,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蟡”视为“逶”字或体,而没有把“蟡”字单独列为字头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由记事图画逐渐演变为抽象的符号,并与语言音节相对应,这就是汉字的起源。在中华文明史上,最早称得上文字的符号是甲骨文。甲骨文与记事图画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已成为了记录语言的符号。甲骨文后来演变成金文、大篆,金文和大篆的形体结构松散而不稳定,且地区差异大,尚未定形。汉字第一次成为规范定型的符号是秦代的小篆。汉字形体结构的最终定型是兴起于汉代的隶书。隶书以后,汉字形体结构再无多大变化,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与《石棚山M52原始图画文字的破译》为姊妹篇.前文已释读了石栅山M52直腹罐上的7个字“织,豆,田.窑,窑,豆,窑”.从而破译为一篇原始祭文;又释读了M20彩陶钵上的1个字“亚”.这8个原始陶文的年代,早于夏代约两个世纪,早于殷商武丁时期的甲骨文约有千年.本文专门讨论其造字的象形之法,归纳为“双边对称省形法”、“独有特征标志法”、“结构原理示意法”。这三种方法均被后来的金文、甲骨文所继承发展.这些事实说明,赤峰原始陶文是汉字的源头.在考论过程中,又释读了商代铜器“子”觚上的字为“窑”,是的异体字,因此甲骨文的字也应读作“窑”.并且认为,石栅山M52“豆”字下部的△形符号(小河沿文化豆座上△形镂孔的如实再现)所包含的观念是对高高在上的鬼神表示敬意.  相似文献   

16.
汉字偏旁形音义的历史演变周利璋偏旁是合体字的构成部件。古人把合体字的左边称为“偏”,右边称为“旁”,今人则统指合体字的左右、上下、内外为偏旁。偏旁从功能上分,有表意的形旁和表音的声旁两种。由于汉字的历史悠久,字体经过了从甲骨文到草、楷、行的演变,所以...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汉字都是由一些最小的基础构件,也叫基础构形元素一次性或分层次构成。这些基础构件最初都是一些象形符号或象形字。汉字在发展过程中由甲金文到大小篆,再到隶楷阶段,一些基础构件或粘连,或分离,或合并,于是其构件功能,也就是说在构形构意中的作用,有不少发生了变化,这是汉字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点。认识这个特点对学习、掌握及正确使用汉字是很有好处的。本文分析有关“盓”构件的一组字,以此说明汉字这一变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古文字学第五届年会发言中,一位专家谈到他论文中“之”字有关的金文形体说:象植物滋生之形。他的说法不但有金文形体为据,也和《说文解字》:“之,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之为足。”一致。古文字“之”和“止”原是一字。另有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上说,据甲骨文、金文“之”皆作脚趾形,提出异议。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产生这类分歧呢?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我在探索“弱”字的形义来源时,也曾遇到类似的困惑。王国维据两弓相比的形体释为弜是弓檠的柲的本字评既衔跛凳谴淼?指出殷代“图画文字”的弜,“都画两张弓,有的是很清楚的弛弓的样子,根本看不到弓柲、弓檠的形象?笨蠢础皬x”的古文字确有两支弓并列表示并比、比较、比赛的一种形义来源,和另一种缚弓于弓檠,代表正弓器的“柲”的  相似文献   

19.
“爪”字的本义为覆手持物,其实也就是“抓”的本字。甲骨文“爪”字,像一只向下伸出的手而特别突出手指的部分;金文的“爪”字则更在指端添上指甲,所以“爪”字的本义也指人的手指,又是指甲和趾甲的通称,后来引申为指动物的脚——爪子。  相似文献   

20.
丕卷一、第二页秦诅楚文:“亲仰不显”。案古无丕字。金文中凡“丕显”字皆作“不显”。《诗·周颂·清庙》“不显不承”,《维天之命》“于乎不显”,以及其它的“不显”皆应读为丕;郑玄笺谓“读如字”,如果他见到汉刘熊碑中的“相继不显”则当作何解邪?不字在古文字有于书写时注其中笔作(?),如金文筥侯少子簋及古匋文之例,后人隶作(?),如日本唐写本《书·盘庚上》“(?)乃敢大言”之例,再变而为丕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