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体有万殊,物无一量”。客观世界千姿万态,纷纭繁杂。现实生活的复杂性孕育着艺术的丰富性。每个作家又以其敏锐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对生活进行独特的艺术概括和表现,这就体现在其作品独特的风格之中。钟嵘的《诗品》写道:“汤惠休曰:‘谢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采镂金’”。这是就谢灵运和颜延之的诗,指出了二者在风格上的艺术美的差异。我国古代评论家曾将风格分种别类,并进行了比较。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等八种;皎然在《诗式辨体有一十九字》中亦谈到诗有高、逸、气等风格的多样;严羽则分九种;司空图更将其细列为二十四品目。可见,作家的风格在整个文学创作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体现作家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三十年代,我国现代修学史上第一部语言风格学的专著问世了,这就是宫廷璋的《修辞学举例·风格篇》。此书于1933年7月由北京中国学院国学系出版,约十五万字。《风格篇》是《修辞学举例》的第一卷。作者计划撰写的其它三卷《结构》、《体裁》,《词藻》等,笔者未曾见到,可能未能问世。《风格篇》由“绪论”与“风格论”两部分组成。“风格论”包括“概论”、“至善之标准”、“审美之标准”等三章,是全书的总体。该书是我国现代最早从语言运用角度全面、系统地论述风格的,它标志着修辞学中风格研究的新发展。可是迄今为止,我国学术界还没有人专门介绍此书,本文不揣浅陋,拟对它作一番评介,以期恢复它在修辞学史上应占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论刘勰的风格学理论。第一部分据《定势》篇分析文学风格受文体制约的几个问题,解释“并总群势”、“总一之势”、“循体成势”、“失体成怪”、“参体”等概念和命题的含意,并与西方古典主义文艺理论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据《体性》篇分析风格与作家创作个性的关系,研究刘勰对“八体”的态度;第三部分据《风骨》篇探讨刘勰理想中的文风以及一代文风对风格取向的影响,指出刘勰重视研究风格问题主要是为纠正时弊服务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文言与白话交接时期的产物,“冰心体”无疑在白话文学话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冰心体”标志着冰心的白话文学语言尝试已形成独有的语言风格.《默庐试笔》虽然“试”于冰心三年的写作断层之后,但仍承接了《寄小读者》等作品的“冰心体”语言风格.以形象生动的细腻描摹、一唱三叹的情思流淌、富于吟咏的音乐美感等审美特征,与作者其他文学作品的语言风格融为一体.所延续的“冰心体”风格的呈现,带给人们以富于语言文化底蕴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5.
《庄子》散文不仅在艺术形式(包括文学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上明显地体现了浪漫主义特点,而且还从理论上对此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从而构成了其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论的又一重要内容。 《天下》篇曰:“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庄语”,陆德明《释文》曰:“一云,‘庄,端正也’”,王先谦《集解》曰“犹正论也”。“不可与庄语”即不能以端正的、写实笔墨去反映和表现现实。那么应怎样去反映和表现呢?《天下》篇指出:“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成玄英疏曰:“谬,虚也;悠,远也;”陆德明《释文》曰:“谬悠,谓若忘于情实者也”,指的  相似文献   

6.
<正> 《公孙龙子》的《通变论》,素称难读。关于“二无一”、“变非不变”、“与马以鸡宁马”、“与其碧宁黄”以及“黄其正矣”、“木贼金者碧”、“君臣争而两明”等等,几乎是通篇内容,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就上述诸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管见。一、关于“二无一”对于“二无一”、“二无右”、“二无左”的解释,几乎是人与人异。如果舍其小异而观其大同,可别为三。(一)无,训为没有;释“二无一”为“二”没有它的组成部分,即不可划分(陈澧:《公孙龙子注》;《杜国庠文集》,第110页;庞朴:《公孙龙子译注》)。这种解释,孤立地去看,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是,看一看《通变论》紧接着的下文及后文,问题就暴露了。下文云:“曰:右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可谓二乎?曰:不可。曰:左与右可谓二乎?曰:可。”后文云:“羊不二,牛不二,而羊  相似文献   

7.
可以说,《文心雕龙》的问世,开启了文学风格研究的先河。刘勰在考察上古至南齐以前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实之后概括出的“八体”,既涉及到作家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涉及到包括语言在内的形式问题,给后代从事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研究提供了值得重视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论语·八佾第三》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文中“绘事后素”一语,自古以来就被一些学者阐释为孔子的绘画美学观点。对其所包含的意义有各种注释,理解上有很大的差异。诸如: 汉末郑玄注曰:“绘画文也,凡绘画,先布众色,然后以素分布其间,以成其文。喻美女虽有倩盼美质,亦须礼以成之。”(《诸子集成·论语正义》第49页)古代学者,多从其说。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的风格理论体系包括十个范畴。其中作为美学理想的范畴有“风骨”和“隐秀”,作为基本风格类型的范畴有《体性》八体。作者刘勰是参照《周易》数理阐明这些范畴及其相互关系的。其中“隐秀”、“风骨”相当于阴、阳二仪,所以在书中作了专篇论述;其中“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体则分别对应于“乾”、“坤”、“震”、“艮”、“兑”、“离”、“巽”、“坎”八卦,所以统一列入《体性》篇。“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的分组关系表明,刘勰构建风格学体系之时,是以文王八卦序列为模型的;而其理论基础,则是主要由《周易》表述的古代宇宙哲学。  相似文献   

10.
一 豪与婉 豪与婉是风格论和风格品评中最常见的一对范畴。 豪迈奔放,曰豪;婉转柔媚,曰婉。豪与婉相对举,始于评词。清徐(钅九)《词苑丛谈》说:”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王士稹《花草蒙拾》赞同词体豪婉说,但认为“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究竟以谁为宗、以谁称首,这是枝节问题,对我们来说无关宗旨。重要的是,他们都将豪与婉看作一对风格范畴。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以及对过去诸说的回顾《七发》以其独特的结构、富赡而生动的语言风格,形成所谓“七体”的形式。它不仅同骚、文赋(汉大赋)鼎足而三,构成汉赋的基本类型,而且在司马相如之前,揭开了汉赋的历史.刘勰说:“枚乘摛艳,首制《七发》,腴辞云构,夸丽风骇”  相似文献   

12.
《范进中举》是一篇讽刺文学作品。它对封建社会及其科举制度的揭露可谓是剔肤见骨,揭露无遗,读之总不禁是情随文遣、笑中含恨。而这一点同其语言的风格及作者驾驭语言的艺术技巧又是密不可分的。就语言的风格来看,行文造语上的简约凝炼是其显著的特色。我国历来就有着“史笔”的写作传统,讲究“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刘知几),“比类虽繁,以切至为  相似文献   

13.
一、文学风格的渊源 (一)西方的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早在古希腊就已经登上了文学舞台。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和《诗学》中,就提到了文学风格。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的风格必须清楚明白。因为事实说明,演说者的意义如果不能明白晓畅地传达出来,它就不能完成它的任务。风格还必须妥贴恰当,粗俗和过分的文雅都必须避免。而为了妥贴恰当,风格有时候也必须是缓和的,虽然它有时很高昂。一个作家,必须使他的艺术给人以自然的印象,而不是矫揉做作。”他在《诗学》中从语言文字的运用上阐述了风格的美,“风格的美在于明晰而不流于平淡。  相似文献   

14.
一 风格与文“体” 作为现代文学理论的一个专用术语,风格是指作家作品的个性特征,它是作家作品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表现出来的总的个人特色。在我国古籍中,风格一词也时有出现,用于说明作品时,其涵义与现在的用法也比较接近,但它还没有成为具有特定内容的专用术语。风格在古籍中最早出现,大约在魏晋时期,多用来形容人的风采品格等。《晋书·庾亮传》称庾“风格峻整,动由礼节。”《世说新语·德行上》谓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这里的风格是指人的风采、风貌。《魏书·穆子弼传》称穆“有风格,善自位置,涉猎经史,与长孙稚、陆希道等齐名于世。”《晋书,和峤传》说“峤少有风格,慕舅夏侯玄之为人。”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图将各种不同的《易》的爻画卦图合起来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群《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及《易》与中国数学的关系。 一、丰富多彩的经卦 各式各样的数符 《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经兆之体皆百有二十,其颂皆千有二百。掌三《易》之法:一日《連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掌三《梦》之法:一曰《致梦》,二曰《觭梦》,三曰《咸陟》。其经運(辉)十,别九十。”这一记载告诉  相似文献   

16.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我们这个汉字是怎么记录汉语的呢?古人“分文析字”,总结为六书,《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之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即指事)、假借、谐声(即形声)也。”象形、会意、处事三书是用图形来记录汉语的,是表意字。据统计:《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其中象形三百四十七字,会意八百三十字,处事一百十九字,合计一千二百九十六字,占《说文》百分之十四。待记录的语言还很  相似文献   

17.
文风与文章风格是关系极为密切,但又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风和文章风格的认识不尽相同,往往有很大差别,甚至混淆不清。本文想就什么是文风和文章风格及它们之间的差别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文风”一词见于《文心雕龙》的《风骨》篇。原文是:“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一作清)焉。”大意是说,如果文章的语言准确、清楚,那么文章就能很好地说明事理;如果文章的思想高尚、纯真,那么文章就表达了作者的情志。这里把“文骨”与“文风”相对来谈,指的是事理与情志,与我们今天所通用的文风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8.
“突然”一词在汉语中使用频率颇高。它属于何种词类呢?从当前高校通用的几本语法书里,可以找到三个答案:一曰形容词,二曰副词,三曰形容词兼副词。在同一篇文章或同一本语法书里,甚至还出现自相矛盾、或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如张静《论汉语副词的范围》中,在引例说明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时,列出了“突然事件”的短语,他在这里把“突然”作副词,但在文章的结尾处,又主张把“突然”等词排除在副词范围之外。(《中国语文》1961年八期)再如,黄伯荣主编的《现代汉语》里,时儿把“突然”  相似文献   

19.
罗兰·巴特的《写作零度》集中地体现了他的文学语言观。作者从现代诗歌的写作风格出发,揭示了现代派文学与传统文学截然不同的特征,对传统写作风格所要求的明晰度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在他的眼里,现代诗歌在文本意义上已彻底地告别“所指”,具有巨大的“能指”能力,而且从根本上实现了社会语言向内心语言的转换。这种一味强调“语言符号”和“超语言符号”的反文学理论尽管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与不足,但至少给我们带来了一种目光或一种直觉。  相似文献   

20.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就是古代汉语的艺术,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性”与古代汉语的“诗性”之间具有深层的联系,但对于这一问题我们现在研究得还非常不够。把中国古代文学翻译成现代汉语作为一种文学行为里面包含着很深的对于语言“诗性”的误解。《关雎》的文学价值就存在于它具体的语言之中,改变其语言形态就是改变其文学性,所以《关雎》是不能翻译的。《关雎》的不能翻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雎》可以作多种解读,而翻译实际上消解了《关雎》的复杂性、多义性以及开放性;第二,《关雎》在语言上的形式美没法翻译;第三,《关雎》的“意境”没法翻译。现实的把《关雎》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理论上经不起深入追问。翻译本质上是对原作的一种解读和欣赏,而不能替代原作。本文通过追问《关雎》为什么不能“今译”而追问中国古代文学的语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