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聂友军 《日本研究》2013,(2):100-104
和歌作为日本韵文学中最古老的形式之一,素以遣词雅致考究、韵律简单优美、风格简洁而意境深远著称。藤原定家编集的“小仓百人一首”是一部颇负盛名的和歌选集,对和歌甚至日本诗歌整体而言很有代表性。1899年美国学者麦克考利将其译成英文并展开系统研究。麦克考利从对日本诗歌整体特征的把握入手,恰切地评判了《百人一首》的价值与影响,并在译介过程中着意凸显和歌的形式技巧,对和歌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产生了持续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2.
日本古老诗歌总集《万叶集》里的署名作者 ,据统计共有 4 78人 ,其中女歌人 12 4人 ,约占署名作者总数的 2 5 .9%。在这四分之一强的女歌人里最惹人注目的有三人 ,一是额田王 ,二是大伴坂上郎女 ,三是狭野茅上娘子。她们不仅成就较高 ,而且各具特色 ,在日本和歌发展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而其中的大伴坂上郎女尤为突出。她在三人中歌作最多 ,体式齐备 ,而且接受了我国魏晋文艺思潮的影响 ,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成为《万叶集》里影响相当广泛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一  大伴坂上郎女 (6 96 ?—— 781年 )出身于名门豪族大伴氏之家。其父…  相似文献   

3.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一部和歌集,共20卷,收入了日本古代仁德朝(5世纪初)至淳仁朝天平宝字3年(公元759年)约350年间的和歌4500余首。其中,短歌4200余首,长歌260余首,旋头歌60余首。《万叶集》的编者和成书时间尚无定论。据著名万叶学者伊藤博教授考证,从1卷本到20卷本,有近80年的形成史,最后由后期代表歌人大伴家持在桓武朝初期(公元782~783年)集合而成。《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  相似文献   

4.
西行法师在长达50年的隐逸生活中,开启了日本隐逸文学的先河。他把隐逸生活与和歌创作结合起来,在和歌创作中融入了佛教思想,扩大了和歌的表现领域。他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现了"闲寂"的美,使"闲寂"的美学理念得以形象化,丰富了和歌的表现方法,直接影响了"徘圣"松尾芭蕉的创作。研究西行法师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不仅可以使人们了解这位日本古代的传奇歌人,而且可以使人们对日本文学的发展史有进一步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历来对《古今和歌集》第343首和歌有两种解释,本文在赞同其是挽歌的基础上,进而以中日汉诗文为考察对象,对汉诗文挽歌中“苔”的用法进行分析。并在弄清其表达的真正含义的前提下,对挽歌中“苔”的用法对整体“苔”在汉诗文中用法的变迁所起到的影响及作用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一、关于春愁组歌的创作动机大伴家持是万叶集第四期的著名歌人之一。他一生作歌四百多前,占万叶集全部作品的四分之一左右,是万叶歌人中最多产的作家。大伴家持于天平十八(746)年由都城奈良前往越中赴任。开始一段时间,也许是由于政务繁忙之故,没有留下什么作品。就在那年的晚秋时节,他接到了弟弟突然逝世的噩耗,受到极大打击。入冬后不久,自己也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在经历了这两次人生磨难之后,他的创作欲望异常高涨起来。在第二年春天,迎来了创作生涯中的高峰时期。仅在天平十九年二月二十日到三月二十日的一个月中,就创作了汉诗一首、长歌三首、短歌十三首。在这些作品中,有一组春夜思妻的作品,写得很动人。  相似文献   

7.
《刘白唱和集》编集流散考熊飞《刘白唱和集》是刘禹锡与白居易二人的唱和诗集,据刘禹锡和白居易自己记载,这部分诗集曾先后编集四次,共五卷。①第一次在大和三年(829年)三月。白居易将大和三年春以前二人唱和诗共138首(《与刘苏州书》作“数百首”),勒成上...  相似文献   

8.
纵观日本古典文学,其中和歌的咏叹似乎处处皆有。这广义的和歌,是包括俳句在外的一切古典诗歌的,如长歌、短歌、旋头歌等等。不论是哪一种歌体,其形式都是五、七调或者七、五调,以下统称五、七调。现有些同志提出了“和歌格律受五七言唐诗的影响”之见解,毫无  相似文献   

9.
应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和《日本研究》编辑部的邀请,日本和歌文学会、中古文学会常务委员、《日本研究》特邀作者、日本大学杉谷寿郎教授,于1987年6月7日至8月21日来我国进行学术交流活动。杉谷教授为辽大日本研究所做了题为《从“咏柳”和歌看日中两国古典文学交流》的学术报告,双方就两国古典文学交流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华期间,中国日本文学研究会李芒会长、吕元明副会长分别会见了日本客人。杉谷教授尚与京、沪、辽、吉  相似文献   

10.
山上忆良(660?——733?)是日本负有盛名的“社会诗人”。在《万叶集》中,收有他的诗作62首。《万叶集》向有日本《诗经》之称,是日本古代的和歌总集。它汇成于公元八世纪末叶,相当于我国的盛唐时期。虽然它与《诗经》“何其相似如兄弟”,但却因它成书时间晚于《诗经》一千年之久,而这期间中日文化使者交流频繁,所以,  相似文献   

11.
约翰·多恩是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其诗歌主要包括爱情诗和宗教诗。最能体现其独特风格的是他的爱情诗。他的爱情诗主题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肯定爱情的,抒写爱的忠诚;另一类是否定爱情的,嘲弄女性对爱情的不忠;同时还有奉劝情人放下贞操及时行乐的艳诗。诗人矛盾的爱情观与诗人从一个天主教徒转向一个国教徒,从一个浪荡公子转向一个颇有知名度的传教士的身份和他的坎坷人生经历无不有关。  相似文献   

12.
刘昕华 《唐都学刊》2004,20(2):63-66
高凯、牛庆国是西部诗坛 2 0世纪 90年代成名的诗人。他们都致力于乡土诗创作。他们的乡土诗洋溢着对黄土地乡土故乡的爱与情 ,既深染着黄土地的色调 ,亦深蕴着黄土地的悲情 ,既富情感魅力 ,亦具艺术感染力 ,显示出强劲的创作实力  相似文献   

13.
施常州 《阅江学刊》2014,(6):120-128
世人皆为同胞、万物俱是同辈的理念正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体现。赵蕃的田园诗,再现了南宋中、后期农村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农人快乐的劳动场景,也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艰辛,更有人们在自然灾害面前渴盼神灵降福而举行的祈雨仪式,充分反映了诗人民胞物与的情怀,代表了宋代士人仁政爱民的政治理想,具有鲜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主义特点。  相似文献   

14.
杨芬霞 《唐都学刊》2010,26(1):102-105
鲍照山水诗有模拟谢灵运的成分,但更多地体现出"不避危仄"的新奇特色。其山水诗主要分为侍游登临与羁旅行役两类。在两种不同情境之下,鲍照的山水诗分别呈现出雄奇壮伟和沉挚悲凉的特点。这两种风格的形成与鲍照所处的时代、经历以及诗学追求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5.
via email: heather.fraser{at}rmit.edu.au Summary In this article, I use discours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love and abuse. I argue that Anglo-American social workhas been reticent to theorize love; and that when it does, theborders separating love from abuse are usually assumed to berelatively stable and readily apparent. After nominating someof the reasons for and repercussions of dichotomizing love andabuse, I suggest that knowledge about intimate abuse will expandif more attention is given to the study of love. I promote theuse of feminist discourses because they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about the operations of power in love relationships. Drawingideas from both structural feminism and post-structural feminism,I encourage social workers to move their analytical attention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e micro-politic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to the wider cultural contexts within which they are staged.I conclude with the assertion that social workers will be betterplaced to understand the dilemmas that many ‘ordinary’women confront in their everyday lives, if they critically analysethe intersections of love and abuse.  相似文献   

16.
以怀旧青春电影、真人秀相亲节目和浪漫言情电视剧为主要内容的真爱文本的流行,是当下的重要文化现象之一。真爱文本建构了美好的爱情图景,但文本叙事的失效使其成为乌托邦幻象。大众文化所建构、呈现的欲望化、合理化社会倾向以及个性表征的表面化,改写了现代性所确立的真爱话语的内涵,其对于现实爱情经验的影响和重塑,是真爱文本进行乌托邦想象的动力。改写、置换现实语境是真爱乌托邦的内在话语策略,由此造成了虚幻的真爱想象对真实爱情体验的压抑和取代。  相似文献   

17.
王育红 《唐都学刊》2007,23(3):15-19
以宫词为题的诗是宫词的研究对象,如何对待那些数量可观的无宫词之名、却有宫词之实的诗,关键在于宫词含义的理解。通过梳理历代宫词之渊源流变,考察出宫词是以妃嫔宫女生活为主要描述对象,此为核心含义宫词,其中包括宫中行乐词与宫怨诗二类;又有不涉宫女之事的宫词,即为边缘含义宫词。  相似文献   

18.
霍建波 《唐都学刊》2007,23(1):124-128
吏隐与吏隐诗主要表达了吏隐者亦官亦隐的思想情怀。历史上的吏隐者有提出朝隐的东方朔、提出大隐的王康琚、提出中隐的白居易以及实践吏隐的山涛、阮籍、谢、王维等著名文人。探讨白居易的吏隐诗,闲适是其主要特点,而且其闲适乃是官场公务之余的个人放松,或者休假时闲雅、悠闲、自足的情调,与传统意义上隐士彻底的“闲”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王辉斌 《阅江学刊》2012,4(1):107-114
清代是竹枝类乐府的泱泱大国,各类《竹枝词》现存23000馀首。其中,"海外竹枝词"数量众多,所涉及的国家主要有日本、朝鲜、法国、德国、英国等。内容上,或记录亚洲各国的风土民情,或介绍欧洲各国的工业文明,在乐府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于清代的对外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丽 《阅江学刊》2009,(3):127-130
王崇简是清初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抒发感情真挚动人,其人虽未入《贰臣传》,却有典型的贰臣心态,即对自己的失节行为有深刻的内疚之情。其诗主要表现了故国之思、身世之痛及忠列之颂三大主题,诗风雅正,格调清平,在艺术表现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清诗特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却被清诗研究者所忽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