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化写作作为一种消费社会中文学与市场结盟的时代产物,在创作方式、发表流程、对话机制和写作姿态上与传统写作截然不同。文章通过对商业化写作商品属性和读者意识的分析,深入探讨了创作主体个性的消融、作品的物化等种种创作异化问题,提出了以"交往理性"构建文学与市场、文学与读者良性互动的创作理想。  相似文献   

2.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圣诞颂歌》、《着魔的人》和《发信号的人》是狄更斯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具代表性的鬼故事。狄式鬼故事中,幽灵意象作为人的镜像式他者映射了小说主人公的局限和缺失。幽灵以震撼和提醒的方式促使主人公实现了美好人性的回归,构成了狄氏鬼故事的共同主题。狄更斯将圣诞节因素和鬼故事元素有机结合起来,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反思和救赎意图。作者规避了"鬼之存在与否"的问题,用"神奇"的文体创作出了更具人文价值的超自然小说。  相似文献   

4.
伯纳德·马拉默德在其代表作《基辅怨》中把主人公雅柯夫的受难与整个犹太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并以犹太民族的受难来反映整个世界的命运,从而深刻地体现了其"人人都是犹太人"的创作思想。本文拟对作者创作思想的形成,主人公雅柯夫的精神转变过程,以及文本中的几位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探究马拉默德"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创作思想的内涵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毕飞宇自20世纪90年代初登上文坛以来,其创作风格不断变化,但"疼痛"却是其小说创作中贯穿始终的母题。毕飞宇以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作为切入现实社会和个体生命状态的一个角度,紧紧围绕异乡人的基本生存问题展开叙事,淡化现实生活中物质层面的苦难,主要致力于在文化碰撞与城乡冲突中表现异乡人在生存过程中体验到的疼痛,展现异乡人的生存处境与普遍命运,在对异乡人生存困境的冷静逼视中,审视历史与文化,拷问人性,体现了作者对转型时期当代中国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6.
"陌生化"和"虚构性"是现当代小说创作必要的艺术手法和方式,但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文章从内涵性质、语言作用、作者创作动机、共存的真实因素中分析了其异同关系,指出只有客观全面地把握了二者的关系,作者才会更好地进行小说创作,使读者享受到更多形态各异、艺术纷呈、独具魅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7.
论苏轼创作之“真”及其创作理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轼在诗、文、画作等艺术创作中,皆体现出表达真性情之特色,他重视诗人、画家对现实的观察和体验,重视诗歌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在创作理论方面,他提出了"常行"与"常理"的问题。通过对苏轼"真"性情的剖析,可以发现苏轼诗、文、画作的艺术特色,及其创作理论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是20世纪初美国文学领域最具批判精神的现实主义作家。《野性的呼唤》和《雪狼》是杰克·伦敦小说创作中"狼"情结的艺术体现。他对"狼"情结的执着有着深刻的文学渊源",狼"主题小说具有特定的社会意义。他在创作中逐步形成独特的创作风格,并在其作品中充分的体现了"狼"情结。  相似文献   

9.
"大陆新武侠"的崛起可以说是当今文坛一个奇迹,学界已就"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创作、女子武侠、武侠与奇幻相互纠葛以及网络的巨大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对第一代武侠作者"凤步椴沧"的作品在肯定的同时指出了弊病所在。大陆新武侠发展至今其困境也逐渐凸显,不但大陆新武侠概念仍有争议,而且其发展方向也摇摆不定,读者定位趋向青少年化...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作者为何署名为"兰陵笑笑生"?本文从作品所反映的方言、阅历、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创作时间、笔力及"金瓶梅"稿本的流传经过等方面考证,认为"金瓶梅"的作者应为明"后七子"领袖李攀龙。  相似文献   

11.
约翰.福尔斯的创作曾受到萨特存在主义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但他对存在主义进行了思考与选择,更强调存在主义思想中自由选择等积极因素。在《法国中尉的女人》中,通过萨拉身上体现的存在与自由,福尔斯投射了自己对创作自由与作者主体价值的思考,通过文本创作实践了作者的存在与自由,同时有力回应了"小说死亡"的论调,反映了作家对...  相似文献   

12.
韩静慧是上个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已创作大量儿童文学作品。她的创作从内容上包括草原精神的真情抒写、城市现状的热切关注、"从草原走向城市"的哲理性反思三个部分,反映了深刻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种多元文化气质的表现中,"呼吁爱的回归"贯穿始终。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以现实主义艺术为主导的同时,又广泛吸纳和融合了现代主义小说的描写手法、结构章法和叙事策略,体现了作者在小说创作上继承、发扬和创新的精神。这部小说具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艺术特色,是作者小说创作道路上一部高起点的叙事文本。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进行了简要分析。先从小说的写实性入手,简要说明了小说创作和作者自身经历间的联系。还探讨了小说中主人公语言的使用习惯及其所隐含的"垮掉的一代"的意识形态。此外,还把书中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主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追溯了消费主义世界观在当时的表现和影响。在本文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供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以此加深读者对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15.
从儒家伦理思想和积极入世精神两个角度分析了儒家思想对二月河清帝系列创作的渗透,前者主要通过作者塑造的一系列圣君贤臣形象来彰显,后者主要通过一批优秀"士人"行为来表现;并结合《康熙大帝》等清帝系列作品探析了清初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对他们抛开狭隘的民族观念,以社会发展、人民利益为重的可贵精神予以肯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鲁彦周小说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综合分析了第三阶段即八十年代后期以来的作品。文章对"生存系列"的六个短篇,对中篇《逆火》、长篇《阴阳关的阴阳梦》等作品中蕴含着的悲剧意味作了揭示,重点剖析了《乱伦》和《孽缘》这两部中篇小说的悲剧意义和作者创作观的演变成熟。  相似文献   

17.
《人物志》一书虽然主要讨论的是人才的鉴识、选拔、使用等问题,但作者刘邵在研讨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人的才性问题多有精微的辨析,其中蕴含着尚"清"的审美观念,清气、清雅、清朗、清介、清节等概念分别对人的气、质、形、神、德等方面作了描述,在人物品鉴中表现出一定的审美取向。梳理《人物志》中的"清"观念,对于了解古代才性论的特点以及作者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侦探小说创作繁荣之时,恰是"五四"精神影响深远之际,小说家们塑造了霍桑等具有"理想国民"特点的侦探或侠盗形象,并努力宣扬"科学"、"法制"等现代精神,试图将侦探小说作为市民的"通俗教科书"。因此,中国现代侦探小说体现了"启蒙性"这一本土特征。在"五四"前后中国社会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中国侦探小说家通过作品对国民进行"启智"和"劝善"的努力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期,诗画融通更为深入和明显。文艺趣味的"俗"化,不仅在小说等通俗文学中表现明显,且在诗画中也有反映。作为此期吴中诗画创作的重要代表唐寅等人的诗画,从题材到形式都呈现出"俗"的特征。究其具体原因,主要有作者的平民化、市民化和诗画流通环节的商品化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狄更斯在创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消解精英意识、颠覆既成叙述模式和传统审美原则,其小说打破了等级制度对人们行为、语言、姿态、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束缚,具有强烈的狂欢化色彩。狂欢式场景、狂欢化语言风格、狂欢化人物形象等狂欢要素在其作品中屡见不鲜。通过狂欢化的描写和狂欢式的世界感受,狄更斯全面讽刺、揶揄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现实,艺术地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阴暗面,同时体现出作者对当时社会问题的关注,寄托了作者对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