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女性主义视角反思本土妇女学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初,妇女学开始引起重视,本土妇女学学科化进程也随之开始。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中国妇女学的学科化现状,考察本土妇女学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探讨妇女学学科的命运,以进一步探究本土妇女学在学科化过程中知识生产的文化政治学意义以及妇女知识处于边缘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95世界妇女大会和中国妇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5世界妇女大会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妇女研究与国际的接轨,本文概述了从1993年世妇会筹备至今的5年来,中国妇女研究在国际妇女运动和女性主义学术促动下,在研究视角、研究领域、研究深度、研究推动决策、妇女学学科建立等方面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年代的妇女学着重于对“妇女本质”的求证和对“妇女问题”的溯源;90年代以后的妇女学一方面继承了追问“妇女本质”的传统,另一方面将妇女学界定为对既有知识传统关于妇女的知识之解构与建构。认为作为“人学”范畴的妇女学应该超越以男权为主体建构的知识传统,作为“知识论”的妇女学则需注重知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自1995年北京世妇会以来,中国妇女学学术领域发展和学科建设在不断发展。基于对近17年来妇女学相关学术论文发表情况,以及高校中妇女学相关课程的设置与教学现状的分析,评价了中国妇女学的整体发展态势;根据学科发展的重要事件、组织特征、学术地位、课程与教学等因素,检视了妇女学在中国推进知识发展的三个时期,并论述了上述三个时期中国妇女学在理论、组织、研究与实践三个维度上的本土化过程与成就。  相似文献   

5.
为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学科在我国深入发展,解决理论方法、研究范畴和现实关注等问题,将全球视野和区域比较运用到本土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研究中来,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开设"学术女性主义基础"与"妇女与社会性别史导论:理论和方法"两门课程;同时注意介绍妇女学发展的学术史,包括西方、亚洲和中国本土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关注点,回顾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百年历程,探讨和反思了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妇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妇女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20世纪60年代末,出现在西方社会特别是美国的教学与科研领域之中。20世纪80年代初,妇女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中国兴起。近几年来,随着妇女理论研究热潮的兴起,人们从各种角度,广泛探讨妇女学的基本内容,使得中国妇女学得到了不断完善。 一、妇女学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 一门学科能否创建,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有无必要研究这门学科的理论价值;二是社会有没有创建这门学科的基础。妇女学能够兴起发展,正是顺应了这两个条件。 中国原来没有“妇女学”这一概念,1982年才有人开始使用“妇女学”一词。它见诸于《国外社会科学》杂志上刊登日本学者白井原的《争取女权运动的历史和妇女学》一文中,同年,华中工学院陈荣佩在《毛泽东社会学思想初探》一文中也提出妇女学的概念。1984年有关妇女学的文章大量登载。在全国妇联第一次妇女理论研讨会上,有人提出要建立中国的妇女学。许多专家学者,特别是全国各级妇联理论工作者,就中国妇女学的逻辑体系,以及中国妇女学应有的特色等问题发表了见解,引起了人们的广泛讨论。 1986年关于中国妇女学的讨论进入了最热烈的阶段。学者们就妇女学的性质、对象、内容和方法等等内容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在全国妇联第二次研讨会上,把建立中国妇女学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外蓬勃兴起的妇女学在中国得到回应。这里,我们把妇女学界定在高校进行的以知识生产和传承为目的的研究、课程和机制建设行为,而不是单纯的研究。用这一标准来衡量,可以看到妇女学在起步后经历的几度“冷”“热”变化。妇女学在中国高等教育中已浮出水面,并将给中国的教育带来生机。  相似文献   

8.
我国80年代诞生的“妇女学”标志妇女研究进入了新阶段。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妇女学课程和创办研究机构,其女性视角的妇女理论受到女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关注。可以断言,随着现代化进程,妇女学教学和研究必将以自身的价值而更昭著于世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它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回顾,和对女性主义翻译实例的解读,肯定了女性主义翻译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这个部分是对妇女学研究的现实实践状况的介绍。主要探讨加拿大妇女学专业的基本状况,教师队伍、专业分布、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和妇女学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影响。文中主要信息来源于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不同大学的一些女权主义学者所做的一项关于加拿大妇女学的综合性研究和一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女性的生存与发展遭遇到建国以来空前的危机。这种危机的出现,一方面源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源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三个尚未解决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女性主义研究以对中国家庭、性别状况的调查提出这一问题,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贡献,从而证明,当前中国女性主义问题及其研究成果是一个值得全社会重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2.
女性主义理论在本土化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它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女性写作具有强势的推动力量,然而外来的话语资源与本土的现实语境之间具有难以弥合的裂隙。文章从女性主义的“女性气质”、“女性文学”、“身体写作”等系列范畴的情形入手,揭示了本土现实语境中当代女性写作对女性主义话语的种种误读或疏离处境。  相似文献   

13.
女权批评的喧哗与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权批评的喧哗与困惑季广茂理论的难题女性主义批评在本世纪的批评界无可争辩地成为一大显学,但这井不意味着它完美无缺无可挑剔。女性主义批评于60年代末兴起于欧美各国,它的批评对象不局限于女性文学活动与女性的文学经验。它有着亚里山大和成吉思汗大帝般的雄才大...  相似文献   

14.
台湾女性诗歌中的女性主义自觉,大约始自70年代末,在八九十年代渐成风气,但是台湾女性诗歌中的女性主义因素的出现则大在早于这个时段。60年代末,蓉子创作的组诗《维纳丽莎组曲》,应视为台湾女性主义诗歌的滥觞。此后,女性诗歌从爱情婚姻、生存困境、生理等方面,以自己的身体与经验作为审美感知的原点,进入到对个体生命、对自然本真的体悟中去,这正是女性主义最内在的本质追求。  相似文献   

15.
优生学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在英美风行一时,渗透于政治、文化等各个知识领域,构成英美现代话语的重要“范式”之一。英美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恰与优生学发展鼎盛时期交叉重叠,以吉尔曼和伍尔夫为代表的女性主义先驱作家不仅将优生学思想的有益方面纳入女性主义,还将这种科学话语拓展到文学的想象空间。文章从优生学视角入手,对吉尔曼和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经典之作《黄色糊墙纸》、《女儿国》、《一间自己的屋子》进行分析,探讨优生学与女性主义的交融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内涵和使命,以及对当下女性主义文学和批评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妇女研究的学科化发展和女性问题纳入主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研究,中国女性主义研究学者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经典《第二性》的解读逐渐转向学术化。这一时期,对《第二性》的讨论较80年代更加全面,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女性主义哲学两个视阈呈现出来,拓展了中国女性主义的理论研究,促进了中国女性主义的主体成长。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在1990年代作为一种先进的西方理论被介绍到中国来。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出现了问题,即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生搬硬套和简单的“拿来”、“拼贴”。中国的女性主义者试图构建起建立在中国本土经验基础上的中国女性主义理论体系,这实际上是一种“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即将西方的女性话语资源与中国的本土经验相结合。中西方的女性主义需要开放式的对话,中国的女性主义要对西方女性主义进行对接、整合和再创造。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6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迅速向传统学科渗透。为配合联合国“将性别意识纳入决策主流”的方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各国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规划以实现性别平等的主流化。女性主义在艺术史、艺术批评和艺术创作等方面的介入为艺术教育引入女性主义提供了思想资源。本论文结合视觉艺术、音乐、表演艺术等艺术教育的主要方面,从女性主义作为知识、观点和教学法三个层次探讨了在艺术教育中实施性别平等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七八十年代成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的理论批评流派。它的生成和发展吸收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要素。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也开始受到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20.
从女性主义精神的高度,对池莉作以个案分析,从三个方面探讨她是如何走向女性主义创作之路的,然后结合她90年代以后的文学创作,分析池莉从关注女性、到反观男性、直至批判男性、颠覆男权的女性观之发展过程,说明90年代的池莉走的是一条切实的女性主义写作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