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十几年来,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总结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梳理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发展的成果,进而构建妇女/社会性别学学科评估指标及指标体系,对其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已经具有了充分的条件,也是势在必行的。根据国家教育部学科评估的原则,基于中国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关注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科特有的"知识的行动化和行动的知识化"的特质以及跨学科、多学科、跨领域的学科特征和本土特征,笔者建立了包含8个一级指标、28个二级指标、88个三级指标在内的妇女/社会性别学评估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对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科进行了评估,得出了相关的结论,认为就总体而言,中国的妇女/社会性别学已走过了"前学科"阶段,在较大程度上成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学科,并在学科之林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2.
经过中国妇女/性别学者多年的共同努力,作为学科成员共同学术遵循的妇女/性别学科范式已经基本形成。但是,作为学科范式重要维度的学科名称尚未统一,呈现出“妇女学”“女性学”“社会性别学”“妇女/性别学”多元共存的局面,仍需深入探讨这些学科名称的演变历程、使用边界、背后理念的异同以及发展趋势,以促进妇女/性别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发展,推动妇女/性别学科范式的完善与学科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中国妇女/性别史研究六十年述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章从新中国六十年来妇女史研究三个时期———妇女史从沉寂到复兴(1949—1989)、从妇女史到社会性别史(1989—1999)和妇女/性别史从研究到学科化(1999—2009)理论、方法和议题变化发展的梳理入手,清晰勾勒出妇女史的兴衰与社会转型、学术转向息息相关,更与学术自身发展过程中研究主体的能动性有关。由男性学者推动的妇女添加史到女性学者性别意识和学科意识的提升过程中自觉推动妇女/社会性别史的历程,可以看到女性主义妇女史从继承传统遗产、外引新理论方法到多方整合,致力于研究和学科推动实践,向学术和学科主流化机制化推进,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中国六十年妇女研究的长足进步。  相似文献   

4.
为推动妇女与社会性别学学科在我国深入发展,解决理论方法、研究范畴和现实关注等问题,将全球视野和区域比较运用到本土妇女与社会性别学研究中来,天津师范大学妇女研究中心面向全国开设"学术女性主义基础"与"妇女与社会性别史导论:理论和方法"两门课程;同时注意介绍妇女学发展的学术史,包括西方、亚洲和中国本土的发展历程和主要关注点,回顾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百年历程,探讨和反思了妇女与社会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和视角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物流学学科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物流学学科发展、物流教育和物流实践的发展 ,都需要明确的物流学学科体系作为指导。物流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也是管理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物流学学科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流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经济三个子学科 ,每个子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研究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妇女/性别学科建设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子院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妇女/性别学科在经历了注重女性特色教育和引入社会性别理论两个阶段的学科体系建设之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妇女/性别学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推进社会性别意识在国家决策方面的主流化和学科建设在高等教育中的主流化,实现全社会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7.
学科范式是女性学发展的瓶颈问题。通过追寻女性学创始者的意图、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以及女性学发展的趋势,厘清女性学的基本问题、研究对象与知识体系。女性/性别学是研究性别平等、和谐的社会、历史、文化作用与机制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自1995年北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全国许多高校妇女学界的朋友,都开始成立机构、参与项目、走向妇女运动基层,同时都兴致勃勃地在自己的学校、学科或专业里开设了妇女学和社会性别学的课程.在没有专任教师、专业发展资源、专门教材的条件下,一门新兴的学科就这样产生了.尽管课程名称各不相同,有叫"女性学"的,有叫"妇女学"的,有的又称为"妇女研究"或"社会性别学",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但它们共同的主题是倡导男女平等,是探究不平等的性别文化和制度的根源,是探索和理解性别的含义.  相似文献   

9.
论艺术学交叉学科的范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学交叉学科不是相邻学科向艺术学领域随心所欲渗透、添列的大杂烩,而是和艺术学主体学科存在密切关系,本身处于艺术学体系中的一组学科系统。艺术世界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艺术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必要性。艺术结构的某个方面、层次或部分构成了某一艺术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对象;相邻学科的研究方法进入艺术学内部得到改造,以适应研究对象,并对艺术学方法构成有效补充;而在具体的学科操演中,对学科专有问题的提出和求解则构成了学科发展演化的历史形态,并凝定积淀为一套规范的学科语言。上述观念层面的范式建构是艺术学交叉学科得以成立的理论依据。在社会建制层面,学术共同体对学科范式的巩固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而艺术学交叉学科领域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则需要一系列观念、体制以及人才培养上的创新和突破。  相似文献   

10.
2016年10月15-16日,由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和中国妇女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女性学系15周年“女性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暨“性别与公共政策”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逾百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就“女性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及“性别与公共政策”两大议题展开充分交流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谢玉娥在2006年第4期《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撰文《论我国妇女/女性·别研究学科资料建设》一文中指出,我国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性似乎不言而喻,任何一项学术课题的进行和学科专业的发展都与学术资料的积累和建设密切相关。今天,当妇女/女性·性别研究已不再为学界所陌生而渐趋成为世界进步学术思潮中一股强劲的流向时,当妇女/女性学及其分支女性史学、女性文学、女性心理学、女性社会学等等一大批新兴学科以及在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里取得了自己的学科地位、不断结下硕果时,关于妇女/女性研究学科资料建设就顺理成章、必不可少地提到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从个人研究经历梳理中国妇女史研究近30年的理论历程——从本土研究中"发现"妇女的历史,到与女性主义史学相逢后引入父权制、社会性别与差异诸范畴进行本土探索,再进入建基于国际视野和本土实践的妇女社会性别史学科化建设,并致力于妇女史研究与本国实践结合,服务实践并发展本土理论。该文还重点阐述作者在研究中如何整合本土与外来理论,创建研究中国妇女/性别史的新框架;并介绍其策略:一是融合多家,探索源头,揭示华夏族社会性别制度起源与父权制的构成;二是将华夏族父权制历史化与复杂化,从"因/变""经/权"中阐释妇女/性别史。  相似文献   

13.
行政学研究什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学是从政治学中发展而来的,在管理学化的过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行政学不能被简单地看作为政治学和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也不应当简单地定位于交叉学科,行政学有着自己的特定研究对象和内容,需要把行政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加以建设.  相似文献   

14.
由于相关学科的渗透和交叉学科的兴起 ,引发了传统教育学“大厦”的震荡和晕眩 ,使人不得不反思教育学。当前 ,教育学研究对象的宽泛 ,研究方向的迷失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需要给它正确“把脉” ,找准继续运行方向 ,实现学科理论的合理价值。通过教育学的整合性研究 ,建立一门有别于传统教育学的教育发展学 ,不失为新常态教育学研究的可行取向  相似文献   

15.
STS学科发展在逻辑上可分为多学科、交叉学科和统一学科三个阶段,通过对苏俄STS在多学科、交叉学科和统一学科阶段发展内容、范式的梳理,揭示出苏俄STS研究正在从科学学和技术论两条路径向科学技术学转向,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用科学学单一学科整合科学技术学从而进入STS的路径在逻辑上是不现实的,在实践上是不成功的;STS研究要坚持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四元论;要正确认识主导意识形态及其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关系,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使其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防止重蹈苏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绝对真理到全方位讨伐的覆辙.  相似文献   

16.
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动力学的观点和方法,对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可知:原始动力与跨学科的背景因素结合,形成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源;交叉学科研究的动力模型按照从单学科研究到多学科研究和交叉学科的因果关系可分为两部分,即作为准备阶段的学科聚集模型和作为实施阶段的交叉学科研究过程的演进模型。高校应注意发挥交叉学科动力机制的作用,促进学科体系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交叉学科是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创新以及高校发展的必然要求,科学选取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活动是高校进行学科布局和交叉学科建设的首要工作。通过对交叉学科构建要素特点和作用关系的剖析,结合交叉学科的两种成长模式,即自然成长模式和需求拉动模式的成长机制和特点的比较研究,为高校合理选取并开展学科交叉研究活动、构建交叉学科提供了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简讯     
妇女/社会性别学科发展网络妇女史子网络2009年学科建设研讨会于2009年5月23—24日在天津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妇女史研究、女性文学研究等方面的二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届研讨会。天津师范大学性别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杜芳琴教授主持了此次会议。会议主要有四个议题:1、妇女与性别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2、打通文史界限的妇女性别史研究,3、国别、专题与断代的妇女性别史研究,4、妇女性别史的教学与研究生培养。与会人员首先就自己的研究及其成果在使用概念、运用理论方法及主要突破、存在局限等方面进行了重点交流和讨论,对妇女性别史研究的本土概念、理论创新作了梳理,并对妇女性别史研究的未来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当代科学的发展 ,催生了一大批新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以及综合学科 ,女性学研究就是其中之一。目前 ,女性研究已形成了一个以妇女问题为研究对象、由众多学科所组成的现代科学群体。由济南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林吉玲教授撰写的《2 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史论》(山东人民出版社 2 0 0 1年 9月版 )就是沿着历史的轨迹 ,从历史的角度 ,采用历史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手法 ,将社会转型理论和社会性别理论引入历史研究领域 ,对 2 0世纪中国女性发展过程进行的综合研究。这一研究成果丰富了史学研究的内涵 ,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阅读…  相似文献   

20.
略论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学进入高校教育主流,就是指女性学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具有同等地位,同样的学术价值。普通高校女性学教育主要指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与性别平等教育,以及在社会科学各专业教学融入或渗透性别意识。性别平等教育应伴随大学生人生社会化全过程,性别平等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素质与“德”的基本要求,性别教育将唤起女大学生自立自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