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数理分析在语言学及其他领域已很普遍,但其在英汉量词研究的应用却比较滞后.在有关平行语料库的英汉量词对比分析等资料的基础上,介绍了基于中国英语学习者语料库,英汉平行语料库,英汉双语文学作品语料的英汉量词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平行语料库的英汉量词研究对语言学习者认识语言变体的特点、英语词汇搭配规则、英语表达习惯、体会文学作品的趣味性,提高英汉互译和文学鉴赏能力等方面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英汉动物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因此,正确理解和翻译英汉习语是十分重要的。英汉动物习语的翻译绝非易事,而关联翻译理论的出现正好为翻译英汉动物习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关联翻译理论强调交际信息的传达,为解决英汉动物习语的跨文化翻译提供了最佳理论指导。在关联理论框架下,要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读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习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因此,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四种翻译英汉动物习语的方法:直译、直译加解释、替代和意译。  相似文献   

3.
通常认为东西方对称赞的回应方式是截然不同的,西方人在受到称赞时会欣然接受,而东方人则先否认称赞,再说些贬低自己的话,以示谦虚。然而通过对英语和汉语语料的研究发现,这两种语言中的“称赞—回应”模式既有不同点,又有很多相似之处。同人们普遍认为的情况不同,英语和汉语中的“称赞—回应”模式均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形式,而是多种多样的,而这种多样性可能缘于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4.
英汉数字词在其广泛的使用中,具有丰富的喻义。而这一丰富的喻义又与英汉数字词所承载的文化密切相关。英汉数字词其独特的文化蕴涵和功能,推动了语言的发展,促进了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彭忍钢  孙霞 《云梦学刊》2003,24(6):115-116
形合和意合是语言的两种基本组织手段。英语注重形合,汉语多用意合;语言组织手段的不同使得英汉句子在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从形合和意合角度来分析英汉句式差异,有助于英汉句子翻译。  相似文献   

6.
学习型英汉经贸词典的编纂和研究目前尚处于起始阶段,但正在不断深化。学习型英汉经贸词典主要是供经贸英语学习者学习使用的英汉双语经贸专科语文词典,同时,由于经贸学科的专业性,常常包含一定分量的百科信息。国内该类词典的编纂现状以及引进国外类似词典在目标用户、文化观念上的偏差使我们有必要设计和编纂基于我国当代目标用户特征和使用需要的学习型英汉经贸词典。  相似文献   

7.
照应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种重要衔接方式。自从韩礼德和哈桑于1976年首次提出衔接理论以来,研究者对英汉语篇衔接方式做了较多的对比研究。本文根据衔接理论,结合大量的英汉科技语篇实例,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在照应这一衔接方式上的一些共性和差异,研究照应在英汉科技语篇中的不同体现,以及英汉语篇翻译中照应衔接的转换对于英汉科技语篇翻译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对比原型理论与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尝试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来解读习语。笔者将具有同等语效的英汉习语进行分析比较,探讨英汉习语的认知原型,旨在揭示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以及原型理论为英汉习语的有效解读所提供的理据。  相似文献   

9.
宋庆伟 《学术探索》2012,(8):143-146
《英汉大词典》(以下简称《英汉大》)在词源信息标注方面做了有益且相对成功的尝试,开启了国内双语词典解释词源的先河。本文以《英汉大》为例,从词源的定义、双语词典词源研究现状和词源标注的争鸣、词源信息标注的认知语义学理据入手,探讨词源引入英汉双语词典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以期引起对这一研究领域的重视,进而形成对双语词典研究各个层面的均衡着力。  相似文献   

10.
英汉牛隐喻的偶合与失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是汉英语言中牛隐喻的基石。文化重合决定英汉牛隐喻的偶合;文化差异导致英汉牛隐喻的失配;文化趋同推动英汉牛隐喻的交融。从跨文化的角度对英汉牛隐喻的偶合与失配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不仅有助于克服跨文化交际的语言障碍,也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曾文雄 《阴山学刊》2003,16(2):52-55
提供学习者语用输入与交际性练习及会话常规将有利于二语语用流利性的发展。通过对中高级学习者在会话策略、会话润滑剂、言语行为、语用负迁移、会话连贯性及语速等方面进行明示教学与隐含教学的对比研究 ,会发现提高学习者超语用意识能使他们获得更好的语用流利性  相似文献   

12.
以英语专业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考察学习动机和文化认同对学习者目的语语用能力发展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学习者的工具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融入型动机与语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态势;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微弱正相关态势,而母语文化认同与语用行为表现呈显著负相关态势。即,学习者较低的融入型动机和对母语文化的强烈认同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习者对语用规范的学习,并影响其语用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3.
公示语的英译水平是一个城市形象的直接体现。纠正目前公示语英译中语用失误的根本方法,应该是根据Thom as的跨文化语用失误理论,严格遵循语用等效原则,使原作和译作在语用语言和社交语用两个层面上达到等值效果,以实现公示语英译的语用规范。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用的差异与英汉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密切相连 ,只有了解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才能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语用障碍和语用失误。  相似文献   

15.
孙丽明 《学术探索》2012,(10):130-132
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中西方语用原则方面的使用差异:具体介绍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语用原则的具体内涵以及在文化方面的对比差异性,目的是为了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语言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有效运用语用原则并尽可能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从而更有效地促进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交流,说出地道流利的英语。  相似文献   

16.
语用需求的发展促成了语言的发展.修辞语用对于语言发展的影响作用,不仅体现在具体言语加工的动态语用过程中.它的某些言语成分还会沉淀下来成为语言中词义系统的成员,其具体表现就是使已有词产生修辞义,形成一词多义.修辞语用对于一词多义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语用迁移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用迁移研究是语际语用学与二语习得研究相结合的交叉研究领域,它研究语言习得者的母语和文化语用知识对二语习得的影响。国外语用迁移研究在语用正迁移和负迁移两个领域取得了新的进展,正迁移并不必定促进二语习得,而负迁移并不总是造成负面效果。但是,语用迁移研究对语用可迁移性、语用迁移与语言水平之关系、语用迁移所导致的语言变体及语言规范等问题关注不够,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推动语际语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用失误历来是语用学界探讨的热点话题之一,本文在综述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意象、概念、脚本等心理特征对语用失误进行认知研究,总结了针对语用失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根据言语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内容和功能,语用失误与语用语言、社会、心理、迁移相关联。导致这些失误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原因。针对失误的表现和成因,提出了减少甚至避免语用失误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语用距离对尊称礼貌性的制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礼貌是交际双方语用距离的特定反映 ,而语用距离则是社会因素、文化因素、情景因素、个人因素等的综合。尊称有礼貌的可能性 ,但并不总是礼貌的。尊称是否礼貌要视语用距离而定。尊称可能是礼貌的、不礼貌的、非礼貌的和无所谓礼貌不礼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