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神崇拜是生活在世界屋脊之巅的藏民族特有的宗教信仰崇拜形式之一,也是与藏族远古先民原始宗教、苯教神灵崇拜、祖先崇拜、灵魂崇拜、英雄崇拜等观念一脉相承的重要表现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2.
壮族的榕树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和供奉多神,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等原始宗教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覃彩銮先生在《壮族自然崇拜简论》中对壮族的自然崇拜——土地崇拜、雷神崇拜、太阳崇拜、月亮崇拜、河神崇拜、山石崇拜、火神崇拜等作了论述,但未曾论及壮族对于树木的崇拜,特作此文,作为补述。  相似文献   

3.
东巴教诱导纳西族青年男女通过毁灭现世生命来处理感情痛苦,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宗教实践,与它别具一格的民族宗教特点有关:寄托浪漫爱情理想的"玉龙第三国";模糊生死之界限的自然崇拜、灵魂崇拜等原始宗教观念;培育"重情轻生"之民族个性的东巴经,此外,东巴教的祭风仪式对殉情的负强化,以及作为文化系统的宗教与社会系统的断裂,都加强或延续了殉情习俗。总的说来,东巴教容纳了纳西族的自然观、生死观、灵魂观念、独特的民族气质,带着自身难以避免的功能冲突和文化堕距,成为纳西族历史上殉情现象相习成风的最重要的精神因素。  相似文献   

4.
试论早期鲜卑族的原始萨满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早期鲜卑族的原始萨满崇拜韩香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曾普遍信仰过的一种宗教。它以万物有灵观念为基础,宣扬灵魂主宰世界。万物有灵的信仰和对自然、图腾、祖先的崇拜,都囊括在它的宗教活动之中;所信奉的神灵也极为广泛,有人类、动植物及无生命的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5.
古代藏族关于自然崇拜的观念及其功能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古代藏族出于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珍爱和顺从 ,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宗教观念。对自然的崇拜包括了对天地环境、动物及植物。崇拜自然是为了规范人对自然的行为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保护自然 ,顺从自然规律。文章对此作了简述 ,并对自然崇拜观念和行为的功能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6.
上古时代生活在祖国东南沿海数千里大地上的百越民族,曾经以水稻种植、纺织造船和高度发达的青铜鼓、剑冶铸技术,为伟大的中国古代文明作出了贡献;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越人先民的精神文化,诸如图腾信仰、自然崇拜、灵魂观念以及信鬼事神的巫术活动等等,也同样映现出幽隐谲诡的色彩。一从宗教学的历史上看,图腾崇拜要算人类思想史上发生最早的一种宗教信仰了。在氏族社会中,图腾是先民们崇拜的对象,是氏族的象征和标志。文献记载、考古发掘报告和民族学资料表明,古代越人认为青蛙和鸟  相似文献   

7.
原始人无法科学地探寻生命的奥秘,不了解人类自身生老病死的真实原因,于是萌发了“生命崇拜”和“人体崇拜”观念。世界各民族都曾有过与血相关的神圣观念和神秘仪式,就是生命崇拜的重要内容之一。“尚血观念”和“尚血仪式”产生于原始社会,时至今日,这些观念和仪式在人类生活中仍有踪影可寻。当然,由于生存环境和文化素质的差异,各民族的尚血  相似文献   

8.
帽合山崖画是金秀瑶族地区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古崖画。崖画大约绘于明代中叶。其内容主要是反映瑶族历史上的祭祀祖先仪式、灵魂转世、生殖崇拜以及盘瓠崇拜观念,崖画主要的社会功能是祈望祖先神灵的庇护。  相似文献   

9.
太阳神及其崇拜仪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阳神是最重要的自然神之一,太阳崇拜曾在历史上普遍存在。但关于太阳神及其崇拜的某些问题,学术界尚无一致意见。本文就太阳崇拜的若干问题作一探讨。 一、太阳神观念的形成及其类型 太阳神观念是太阳崇拜的基础,它是以人的意识形态表现的,是蕴藏在人的心灵中的太阳崇拜文化元素。太阳神观念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几种类型?学术界说法不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引用大量民族学、人类学相关论述的基础上,对史前时期土地神观念产生的两个阶段予以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土地神观念的产生始于原始社会自然宗教时期万物有灵思想下的土地有灵意识,但这时人类土地崇拜的对象,仍然是作为自然的土地,并未具有神的观念。当原始人类由土地生养万物联系到女性也具有土地一样的生殖功能,由单纯的土地崇拜转向“地-母”崇拜,土地神的人格化现象渐趋成型,土地神的观念到此才真正产生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 ,阐明了柔然的族源、历史活动和其佛教信仰情况。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海南岛水满村的黎族的传统生业主要由水田农耕、火田农耕(陆稻、根茎类作物以及其他作物)、野生植物采集和野生动物狩猎构成.在村周围覆盖着大面积的草地,这种人工环境是定期焚烧的结果.然而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政府环保政策的实施,这样的生业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变.焚烧被禁止,水田农耕也得到了强化.与此同时,人们也强化了水田可使用野生植物的利用.这样生业变化导致了村落周围二次植被的恢复,也改善了村民们日常饮食的营养摄入.从环境学或营养学上说,当今的水满村的农业生产也许是合理的生业.尽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到这种生业的可持续性,但是这种生业还是可能成为未来亚洲各国农业的模范.  相似文献   

13.
As globalis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familiar in our everyday lives, one readily visible phenomenon is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migrants from outside the borders of nation states. This influx of migrants inevitably makes societies more complicated racially and culturally, and a ‘multi-racial’ or ‘multi-cultural’ society is no longer the monopoly of migrant societ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or Australia. This spread of multi-racial and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in the world, however, does not mean that we have achieved racial and cultural co-existence (among nationals, and needless to say between host society and migrants) without hierarchies. In the face of a constant flow of migrants, both the host states and host societies need to control migrants, to ensure that migrants will co-exist with the host society as the host society wishes. Hierarchy and difference need to be creat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host society to control the influx of migrants in their everyday life. This paper explores how Singapore society draws a border between itself and female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For this purpose, it examines both everyday discourses of Singaporean employers about female migrant domestic workers and the efforts of the Singapore Muslim Converts’ Association to teach such workers to become ‘good Muslims'.  相似文献   

14.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藏族地区刑事冲突解决中的特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刑事法价值的时代内涵、刑事法的法律特性以及刑事法基本原则来看,恢复性司法与刑事法的基本理念不矛盾。从我国藏族习惯法的内容来看,其中蕴含着恢复性司法的基本精神;在现阶段,我国藏族社会属于机械社会,而且藏族习惯法具有宗教性,这为恢复性司法提供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基础和心理基础。因而,在我国藏族地区建立恢复性司法,不仅有利于刑事冲突的终局性解决,更重要的在于它为国家刑事制定法整合藏族习惯法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关于当前中国城市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深化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各地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西部民族地区与东部中部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已十分普遍,这些变化推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迈上一个新台阶,也使发生在各地区、各层面的民族交往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深度上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的政府部门、汉族民众和少数民族这三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思想准备不足的现象.本文对如何理解当前流动人口大潮中出现的城市民族关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城市民族工作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哈勒不浑-巴勒哈孙古城出土的蒙文佛经所使用的字母、译音和文章格式, 判定它们源自蒙元时代。  相似文献   

17.
西部开发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大力吸引外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完善私营个体经济充分发展与充分就业体制等都显得非常重要。但是,在开发的初期或第一阶段,其制度创新理应处于首选路径。今天,虽然已经五年过去了,但是制度建设与创新仍然应该摆在中心的、首要的地位上。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若干问题新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探讨了有关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三个重要问题,即:自治法规的报批;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的关系;变通、补充规定的定位。着重指出:在赋予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以自治法规的制定权的基础上,改自治法规的报批制为备案制,是完善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体制的需要;理顺单行条例与地方性法规的关系,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均衡发展;取消变通、补充规定这种立法形式,突出和强化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作用,有利于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规范化、简约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作为操演的民间口述和作为行动的社会记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非文本的口述有文字表达所不及的优势身势、表情、语调、场景的"合谋",生动地传达寓意,包括大量直觉.它以特殊的记忆形式进入说唱者的操演并不断加深、重现、重构或重造地方社会记忆.口述史要靠操演来复现和传承;口述史的操演是一种"立体的"社会记忆.口述史不分男女,都可以当讲述者和听众.口述史能够拒绝语言强势,可以用各种语言操演,其听众既可以是权贵,也可以是"贱民".  相似文献   

20.
区位表征与文化差异等使得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呈现复杂态势并出现诸多棘手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认真评估、考量民族地区社会形态、知识传统、治理效果、民众认同度及自组织治理资源.衍生于民族宗教、风俗习惯等渐次形成的传统对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影响深远.因此,重拾已被放逐和边缘化的知识传统,培育以民众主动参与为核心的自组织治理能力及法治保障机制,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提升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