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发现是现实主义创作论的重要范畴,许多作家都谈到了发现在创作中的地位。在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看来,发现提供创作契机,发现激发创作冲动,发现是艺术构思的出发点;也是作品内容的立足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发现的能力就是创作的能力,是作家最基本也是最宝贵的艺术素质。 但是近年来发现似乎受到人们的冷落,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名词——感觉。“某某的感觉真棒”,成了对一个作家艺术素质的最高褒扬,“感觉”成了文学创作者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是一个感觉型艺术家,沈从文的艺术感觉主要表现为凭印象、直觉和想象,以童年视角去打捞故乡湘西的风物人事。这种艺术感觉与作家同时代的新感觉派的创作迥然有别。而在更深层次上,沈从文的艺术感觉又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民族心理、文化传统、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都市的特点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歌唱的脉搏──内在感觉关韶华,刘琼感觉,是指在歌唱的机能运动过程中,生理或心理产生的精神触觉感应。我们通常所说的声音概念就是建立在一种内在感觉之上的声音。正确的声音概念便是正确的感觉。正确的歌唱感觉是声音无数次、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在感觉的积累,是歌唱...  相似文献   

4.
共鸣作为审美活动中一种常见的现象,为许多美学家所关注。西方最早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曾以人的内在和谐,与宇宙外在和谐的同声相应来解释共鸣的本质,后来休谟又以人的心理结构普遍存在的“同情说”来阐明人与人、人与对象之间的共鸣现象;康德则以人的“共通感”作为共鸣的基础;黑格尔从艺术“本身真实的情致”问题探讨了共鸣的动因。他们各自都从不同的角度潜心研究了共鸣现象,其理论成果奠定了后人探索这一现象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卡西尔采取康德式的批判方式,建立了他的人类文化学体系,对艺术符号和神话的分析,是其体系的组成部分。在他看来,艺术是构制情感的符号形式,神话是赋予客体的能动形式,艺术只能是动态生命过程的表现,因此,他批判了克罗齐的艺术观和艺术摹仿说。  相似文献   

6.
资本积累一般规律国际化运动的结果引出一种十分复杂的现象:一方面无产阶级贫困化日益相对地绝对地加深着;而另一方面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又有一种所谓“反贫困化趋势”。这一“二律背反”的现象,使得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现实被扭曲、被掩盖了,致使这些国家无产阶级对于贫困积累的切身感受出现了减弱势头。对此,日本共产党政治局副委员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主观感受的强调、修辞的新奇、手法技巧的创新以及对心理分析小说的贡献几个方面 ,探讨了中国文学史上最完整的一支现代主义小说流派———新感觉派在艺术上的突出特色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8.
作家的创作活动意味着人和世界缔结着一种特殊关系,但是作家创作中的复杂的大脑活动,本来就是一只“黑箱”,只有感觉,才是打开这口密闭的“黑箱”的第一扇窗户。换言之,作为发生在人和世界交换过程最原始的接触点上的感觉,是连接人和世界的第一条纽带,接下去的,才是人的思考和行动,从哲学意义上说,感觉是人对存在的自我意识的第一证明。 感觉是人的眼、耳、鼻、肤等器官受外界事物的刺激所引起的经验反应,但是,当作家在感觉的时候,在他跟前所呈现的世界与其他人观察到的世界是并不一样的。作家感觉的目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笔下人物的精神特征可以概括为“无家可归的感觉”:不仅现实中没有家,更主要的是精神上无所皈依,在其后面有中外政治、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背景,但更主要的是新感觉本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中期小说就其现象而言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关注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二是充分接纳域外小说新思潮,三是挖掘传统文化遗产。这些特点导致其表现形式和题材范围有了历史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处于现代化发展中期的中国,人民利益诉求的膨胀和社会发展之间产生了矛盾,而且一些外部偶发因素易引起群体性事件,由于政府在处理此类事件时表现出一种体制性迟钝,导致严重后果.探究地方政府体制性迟钝的原因和对策,有利于保持政府的活力和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通感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会自然地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暖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所以前者常被称为暖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赏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时,会觉得心旷神怡;阅读一本情节奇妙有趣的小说时,会感到津津有味。我们还可以从大风海涛中听到咆哮的  相似文献   

13.
艺术感觉之所以与一般感觉不同,是由于有着作家主体意识活动的主动参预,因而在主体意识的支配下,作家在进行艺术感觉时,必然是充分调动自身的各种体验,使之协调活动,从而产生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就对创作主体来说最重要的心理体验、情感体验、审美体验来谈其与艺术感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感觉的哲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感觉是人类认识的起点 ,对感觉的分析成为近现代哲学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近现代哲学思潮由于没有把感觉奠定在实践基础上 ,使其理论要么陷入不可知论 ,要么陷入唯我论 ,要么陷入抽象的思辩。文章通过考察近代哲学思潮对感觉的心理分析、逻辑语义分析、辩证分析 ,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实践分析 ,指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对感觉、对认识作出科学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艺术实践活动中经常出现感官移借、感官互通的心理现象 ,这种移借和互通在艺术心理学上统称为通感现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艺术作品时 ,不可能就事论事 ,而是通过艺术作品唤起更多的体验 ,这种体验是主体先期获得的与其相似的经验并被客体所唤起 ,使主体感悟到艺术家在作品中想要表达而没表达的东西 ,这就是艺术作品的意境 (也叫二独创作 )。对通感现象的形成从艺术心理学上作了分析 ,使更多的人了解通感现象在艺术实践活动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前的文艺理论与创作理论在总结文学创作中主客结合规律问题上,我们认为是不够完善的。创作理论不能全面反映创作现象,给人的印象似乎是以生活为蓝本的创作是主客审美结合的唯一方法。其实,在创作实践中,大量存在另一种以意赋形式的创作,即作者先有强烈主观倾向,然后再在生活一寻找生活素材,通过一定的艺术形象宣泄作者的主体意识。本文拟对这种以意赋形式的创作方法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7.
18.
感觉印象,是现代派文学心理描写技巧之一。它通过纪录人物的瞬间感觉和意象来展示人物的心灵,表现对世界的认识。在意识流小说和新感觉派作品中,经常看到使用这种技巧的范例。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描写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必须找到心理活动过  相似文献   

19.
王充间同志的《祁连雪》与《域外行吟》两组诗,从审美创作上已达到完美的境地,本文从即景会心与以情化境、视角感受与听觉体验、张扬喜悦与抑塞感慨三个不同的角度,探讨、分析、概括了诗人创作的艺术手法,充分肯定了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  相似文献   

20.
西方艺术从古典艺术(精神艺术)到现代艺术再到后现代艺术的演变过程,是一种必然的逻辑结果。中国现代艺术直接“嫁接”自西方现代艺术,并不具备西方艺术的逻辑演变过程,是一种在短时期中对西方各种艺术形式并融汇合与快速流变的掺杂样式,从产生的那天起,本身就是模糊和非流派性的。中国现代艺术承担了西方现代艺术所无须考虑的使命感,这是原本现代艺术所不能和无法承担的,这种虚假性的使命感所形成的文化误会构成了中国现代艺术的所谓“前卫性”以及内在的欺骗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