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志刚  黄建安 《浙江社会科学》2015,(1):93-99,159,160
对微观权力的分析是福柯打破教条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种努力,拓展了现代性批判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补充了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使我们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对现代性的黑暗、矛盾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整体上说,福柯的权力概念过于泛化,而且只有与马克思的资本概念联系起来理解才能避免抽象化。福柯所倡导的微观政治、生存美学忽视了宏观权力在当代社会的统摄作用,它所表达的不过是西方国家在马克思所主张的无产阶级革命没有希望情况下的一种抗争。  相似文献   

2.
福柯对传统的权力理论进行了批判,坚持认为权力首先并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同时,知识也是与权力相联的,所谓纯粹的、客观的知识是没有的.福柯选择了"性"作为自己颠倒传统权力理论的重要场所.福柯翻转传统的权力理论,是与他的消解主体地位的理论主旨是一致的,从积极意义上来说,是为了对个体涉入的具体的制度、场所和机制进行批判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3.
边缘空间是贯穿福柯空间批判叙事的理论基石,它包含了三个基本维度,即微观层面的身体空间、中观层面的另类空间以及宏观层面的东方世界。通过空间权力关系的分析,福柯揭示了各个层面的边缘空间都日益被"权力中心"规训和征服,并趋向形成同一性霸权统治的空间格局。基于这种严峻的现实,福柯提出一种"异托邦"的空间规划,力图以差异政治的方式来开辟新的政治地形。这种反抗霸权的"边缘革命"展示了人类解放的一种可能路径或实现工具,但其问题在于错将工具当成了目标,以差异政治替代了解放政治的根本诉求。因此,边缘空间的解放只有在坚守"工人阶级政治"的普遍主义空间规划下,并结合马克思曾预言的突破资本主义薄弱环节等特殊性方式,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相似文献   

4.
刘军 《江海学刊》2013,(1):67-71
福柯将马克思的权力理论视为"经济还原论",并力图颠覆、解构传统的宏观统治权理论尤其是国家统治权理论。在此基础上,福柯提出微观权力学,探讨国家权力之外的现代微观权力形式及其运行机制。为反抗微观规训权力,福柯提出了生存美学策略。福柯的权力理论,在推进权力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若干方面的局限,并引发人们关于马克思和福柯权力理论关系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所谓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是后结构主义方法介入第三世界历史理论问题的一种产物,是后现代主义理论向第三世界的“出口转内销”。它从福柯的权力谱系学和知识考古学,德里达的延异哲学以及拉康的后主体的欲望哲学等理论“工具箱”中,找到了瓦解西方形而上学历史观主体观的“他者”话语。这是一种以追求差异、混杂、不确定性的反抗身份与现实中“不可能”的解放地点/空间为特征的文化批判理论。这种对“他者的诉求”,不仅根本上不同于黑格尔以主体的自我异化为框架的“主奴辩证法”,以及马克思的无产阶级寻求自我解放的历史辩证法,而且相当地…  相似文献   

6.
孙晶 《理论界》2007,(7):93-94
权力理论是福柯学术思想的核心。在对现代两种经济主义权力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福柯集中从权力存在的形态、权力运行的机制和运行的目的等方面对现代权力问题予以阐释。在福柯看来,权力没有具体、确定的形态,只是一种关系;权力首先不是压制性的,而是生产性的;权力的运行不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有自身的意向性,属于双向、互动的支配关系。这种微观权力思想解构了现代的宏观权力理论,体现出后现代主义的无主体、无中心、分散、多元、相对主义等理论倾向。  相似文献   

7.
米歇尔·福柯通过对西方法权模式权力观的批判,以及对马克思经济决定权力的否认,解构了宏观权力学体系.福柯用后现代技术分析手段建构了无主体性的微观权力体系,其独特的微观权力理论研究视角开创了政治权力学研究的第二维度.当下我国频发的医患事件,其背后便是微观权力的空间博弈.福柯微观权力理论可以对缓解我国医患矛盾提供有益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巴特勒围绕社会性别问题进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性别理论,其性别理论不仅深深地影响了女性和性别研究,而且正在影响整个文化研究和批评理论.巴特勒的性别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操演",通过对性别身份进行操演,巴特勒解构了传统的性别理论,建构了福柯式权力谱系学的性别理论,表现出了对话语能动性的高度关注.与马克思由主体能动性走向实践理论不同,在这一系列的批判和解构过程中,巴特勒始终考察的是一个在话语中生成的、不确定的性别.而这个性别所呈现出来的脆弱特质恰好迫使其构建一种以身体为中心的生命政治学,在对生命政治学的进一步反思过程中,转向了一种反本质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70年代出现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其批判的主题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外,更聚焦于对主体和本质主义的否定,形成了历史认识论结构从内容(本质)到形式(现象)的转向。在理论层面上,可以视法国现象学为该转向的一定基础,体现为法国实存论现象学向物质论现象学的变迁,以梅洛庞蒂、福柯、列斐伏尔的思想发展这一脉络进行展开。其中,福柯作为重要的一环,在继承梅洛庞蒂的基础上,通过“权力”的介入洞察到观念性主体对物质性主体的取代,阐释了权力对主体采取的规训,进而借助“乌托邦”和“异托邦”的对比,对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进行批判。  相似文献   

10.
福柯的历史观呈现为一种"断裂式"的思考方式,是对传统"线性"历史的批判和质疑.福柯对传统的西方社会进行了历史的考察,发现线性的历史考察方式不可避免的加上人们的目的和意图.为了修正这种在人们从事历史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主观性认识误区,还原真正的历史事件,福柯重构了断裂和非连续性的历史考察方式,这种历史观试图克服人的理性对真实历史事件考察过程中产生的主观影响,使得历史开始由"理性诉说"走向"事件诉说".福柯的历史观具有深刻的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理论在现实面前是无力和苍白的.  相似文献   

11.
杨杰 《理论界》2013,(4):96-98
存在论是西方哲学传统最基础的层面,任何一次真正的哲学革命,都必定是在这个层面上发生了重大改变,并从而改变整个思想整体的视域。而马克思正是在这一层面上发起了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这一批判的理论关键点就是实践。  相似文献   

12.
福柯后现代微观权力言说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柯在当代西方话语系统中是具有创新性和理论力度的重要角色,这一点在其权力观和权力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对传统权力观专注于国家机器的宏观视野的摒弃,与当年马克思在历史观中超出上层建筑樊篱直指经济基础的锐利眼光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对社会场域中异质权力关系的微观分析方面,他关于散布在诊所、精神病院、监狱及学校各个场域中权力运行的隐秘从而导致反抗权力的斗争的复杂性的阐述,对于我们认识权力的症结与真相是一剂有效的清醒剂,而他对真理与权力间内在关联的精彩谱系分析更是有振聋发聩之功。至于福氏思想囿于后现代正面规范性立场缺失的内在局限性,我们亦应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重回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剖析马克思、涂尔干、韦伯和福柯等人的经典著述,可以发现社会学家在处理社会学基本问题时,通常侧重从社会关系的某一理论维度出发,并以现实为参照来考察主体的构型。社会学理论传统中存在四种重要且明晰的主体叙述方式:马克思将主体置于生产关系中,涂尔干将主体置于道德关系中,韦伯将主体置于理性关系中,福柯将主体置于权力关系中。四位社会学理论大师叙述主体的方式,彰显了经典社会学理论的解释魅力,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理论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4.
生命政治学旨在揭示"现代人"在不同于传统社会的权力关系中的境况,而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通过确立生产关系范式,为认识现代社会的权力关系的历史本质提供了理论平台和阐释机制。马克思将历史唯物主义生产关系范式贯彻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之中,系统揭示了资本生产关系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与生命控制、权力干预于一体的本质,从而表明了生命权力归根到底是资本的权力,生命权力逻辑背后是资本逻辑。马克思对生命政治与资本逻辑之内在联系的揭示同时表明,生命政治学批判只有立足于资本生产关系批判才是有效的,而这一批判之要在于,通过系统揭示资本生产关系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所遭遇的矛盾和困境,以暴露资本的自我否定性,同时辅之以革命的颠覆行动。  相似文献   

15.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否弃了马克思思想当中的一些经典概念,以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的批判为切入点,可将马克思思想的核心精神还原为"批判"与"革命"两个概念。在与青年黑格尔派的鲍威尔思想的对比当中,凸显了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所带有的康德色彩。马克思与康德的"批判"哲学的契合点在于:一是强调了主体的有限性;二是拒斥思维与存在的统一性。思维与存在的分裂,导致了理念与现实之间存在永恒张力,革命的行动及其激进性需要保持这种张力。因此,马克思对于统一性原则的破除成为其革命理论合法性的哲学基础。正是这一哲学诉求决定了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任务:一是凸显必然性的断裂;二是基于偶然性,对革命主体的批判及其重构。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是对被歪曲的现实世界的歪曲的意识,由此意识形态批判必须从两个层面上展开,即理论实践与革命实践向度,二者之间有一种辩证展开的关系。马克思从诉诸理论批判到诉诸革命实践,其间转换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思索与理论深入的结果。这是因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一种内在、超越、实践的辩证法,这就使意识形态批判展现为一种批判、革命的实践辩证结构,正如萨特所说,"辩证法只不过是实践"。  相似文献   

17.
权力与自由——福柯微观权力理论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怎样看待权力与自由的关系?这是理解福柯微观权力理论的关键。与割裂了权力与自由之间关系的传统宏观权力理论不同,福柯强调权力与自由之间存在内在联系的微观权力理论,前者强调权力的统治关系,后者强调权力的抵制关系,这就为自由留下余地;根据权力与主体、自由之间内在联系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微观权力关系又分为消极权力关系和积极权力关系。福柯推崇一种积极的权力关系,主张过一种生存美学的伦理生活方式,他认为在这样一种权力关系中,主体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福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权力探究模式。  相似文献   

18.
福柯将权力引入话语,讨论权力与话语之间的关系,其中知识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知识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在话语和权力之间发挥着作用,知识是权力产生的源泉,知识体系与真理体系的可理解性被归结为话语规则.福柯的话语理论为文化人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视角.其解构主体理论使研究者意识到在话语分析中主体性问题、社会身份问题和个性问题的重要.  相似文献   

19.
文章在解读了<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一书之后,剖析了作者理论建构的基础存在着对福柯之"权力-主体-理性"思想的误读:作者误认为福柯那里的控制社会和规训社会具有不同的内涵;错误地认为福柯对"主体"的认识具有内在矛盾,而自己在所指的生产性活动之下产生的主体其实和福柯后期所指的主体有雷同;同时,误认为福柯未能抓住这个驱动整个系统的力量,但自己也在主体的夸大与主体的虚化之间的徘徊.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帝国秩序的乌托邦:主体的虚拟性;帝国主权与民族国家主权共存的乌托邦;以及全球公民社会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体理论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对马克思关于这一问题批判研究的契机以及其在“新唯物主义”建构中的地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着重就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一、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马克思主体理论批判研究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