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社会",个人与社会何以维系?这是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提出并试图给予解答的一个重大的时代课题。涂尔干认为,分工的"真正功能"并不在于优化经济,而在于实现社会整合,因为分工既是社会团结的源泉,又是道德秩序的基础。历史地看,在"机械团结"的传统社会,个人与社会主要维系于集体意识,而在"有机团结"的现代社会,个人与社会主要以社会分工为纽带。"失范"是涂尔干对现代社会的病理诊断,但其原因不在分工,而在传统社会道德支柱的瓦解。因此,与马克思不同,涂尔干认定现代社会的"危机"在性质上是属于道德的而非经济的,现代社会的"出路"就在于必须诉诸基于社会分工之上的道德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孙旭  孔扬 《社会科学战线》2021,313(7):246-251
马克思和涂尔干都确认了引发现代社会道德与价值危机的原因,但他们在重建问题上却形成理论分野。涂尔干主张在不变革现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着力构建"职业团体";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强调只有走向"自由人联合体",人类才能从历史和自然的必然性的双重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一种个体与类、"小我"与"大我"相统一的新型道德与价值共识。涂尔干正确地提出了问题,却没有很好地解决问题。相比而言,马克思在更深层面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批判,为构建人类新型道德与价值共识开辟了新路。  相似文献   

3.
跳出劳动价值论再看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跳出劳动价值论,就是跳出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理论的逻辑和结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创立的价值理论所以是"劳动"价值论,而不是"资本"价值论、"技术"价值论、"管理"价值论,或者是"生产要素"价值论,是因为马克思站在工人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资本等的立场上或生产要素的立场上。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并不意味着就否定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跳出劳动价值论后,再看劳动价值论,其理论应该发展成为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新生产要素价值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分工是马克思与涂尔干思想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他们分别从不同的立场与视角对社会分工的内容、功能、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的路径走向方面等进行了细致、深入、系统的探讨,并提出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对比马克思与涂尔干的社会分工思想谱系,不仅可以进一步推进并拓展社会分工的理论研究,而且对深入理解现代人与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19世纪50—60年,马克思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有着肯定其走资本主义,否定其"社会主义"道路的论断,在70年代末却提出了东方社会有走上共产主义道路的可能性,这一"反常"现象引起了学界的迷惑和争论,甚至有人认为马克思晚年年迈昏愦。实际上,这恰恰是马克思在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上始终贯彻"实践理性"根本立场的表现。充分彰显马克思"实践理性"立场对于当代中、印、俄等国的社会发展仍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异化理论贯穿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生著作的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异化的论述,马克思与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不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讲异化是站在客观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因此不能对异化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把异化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使异化理论成为科学。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劳动异化,劳动异化的结果又产生私有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是异化了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分工最发达,私有制最完备,异化达到了顶点,所以,它是高度异化的社会。无产阶级只有用革命手段消灭私有制,才能消灭异化,从异己的力量奴役下解放出来。无产阶级只有在全世界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彻底消除异化。  相似文献   

7.
柯亨认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的批判是基于自由意志主义的自我所有原则的基础上,因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批判也就会失去其效力。柯亨从学院派的立场出发对马克思的所有权观作了错误的理解,这是柯亨采用的抽象的哲学反思研究规范性本质的"非历史"学科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两种不同哲学基础的理论冲突。事实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考察上,以揭露资本主义价值原则的内在矛盾并进而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论断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8.
默顿的"失范理论"作为社会学中对社会失范问题解释的经典理论之一,它继承发展了涂尔干的社会失范学说.基于该理论,文章认为当前社会对经济成功目标的过度强调与达成该目标的制度化手段间的失衡,是导致现阶段社会失范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社会失范问题,提出了通过发挥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社会控制等建议,以期减少社会失范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方以启 《北方论丛》2011,(4):103-107
1845年前,马克思肯定"哲学",把哲学当做解释世界的总原则、总公式,站在哲学立场上分析研究各种问题。1845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开始否定"哲学",确立了研究问题的实证科学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哲学"但是并不反对世界观理论。在把哲学理解为理论化世界观的含义上,我们仍然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有哲学,但是,要防止回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反对过的研究问题的"哲学立场"上去。  相似文献   

10.
张笑扬 《理论界》2011,(8):102-104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出发,站在人类社会整体的立场,以全球性视野深刻地阐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演进过程及发展趋势;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全球化理论的重要源泉。上海世博盛会的成功举办是全球生产力发展和一体化进程的时代产物,是人类科技发展和普遍交往的历史见证。我们要在全球化敞视下诠释世博图景,从而深刻领会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要紧紧抓住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融入一体化进程中,并推动全球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世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重读马克思,必须重申马克思的分工思想并给予其当代性阐释。重申马克思分工思想,应该将分工置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域与现代社会的实践视域中来考察,从"分工的观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以分工为起点"回到马克思";从分工的视角透视现代社会。重申马克思分工思想的重大意义在于,超越纯粹的经济学视角,开显分工的哲学话语;拓展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立足中国社会实践,彰显分工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在东方各国中,马克思最关注的是印度与中国。马克思曾经以研究印度社会而得出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社会特征,置于“古代的、封建的”之前,作为比较原始的社会形态。我们既不能像斯大林的“五形态说”那样完全忽略亚细亚生产方式,又要看到以亚细亚生产方式套用中国古代社会所造成的缺憾:马克思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从对于印度社会的分析得来的,鉴于中国社会与印度社会的巨大差异,很多关于印度社会的特征是不能套在中国社会之上的;然而,我们又不能忽略其中精辟深刻的理论论述。同时,我们还要提防有些西方学者借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对中国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恶意的攻击。马克思对于印度社会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因而我们认为赛义德在《东方学》中将马克思关于印度研究的东方学视野看成是歌德等文化先辈建构出来的结果,是一种对马克思的误读,而对于马克思的准确解读,需要了解马克思在历史主义与伦理主义之间的张力。即马克思在历史主义的层面上充分肯定英国侵略者摧毁印度的充满田园牧歌情调的愚昧专制的历史进步性;而从伦理主义的角度看,马克思是永远站在被压迫阶级与被压迫民族的立场上说话的,因而赛义德站在被压迫的东方立场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实质就是站在人民主体立场上 ,提出落后的东方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后必须吸收资本主义的积极成果。凸现了马克思历史观和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幸福问题是当代哲学的重大课题之一,阿伦特和马克思同时关注幸福问题。阿伦特在法国革命和美国革命中着重讨论了她的幸福思想,对于公共幸福的追寻导致了两次革命的结果判然有别。法国革命由解决生存必然性问题转而追求私人幸福的社会解放致使革命失败。美国革命与之相反,一直追求行动的政治自由使革命走向成功。阿伦特认为马克思的幸福理论与法国的社会问题如出一辙,都是面对生存必然性,在她看来这不是幸福而是不幸。马克思站在人类解放的立场上,从社会物质生产的角度诠释了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为核心的社会革命,认为以此为基础才能彻底消除贫困、消灭剥削阶级,使资本走向灭亡,解放全人类才指日可待,全人类幸福才是可能的。本文通过两位思想家的对话,站在马克思的视域,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回应了阿伦特对马克思幸福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讨论了西方当代著名的后马克思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齐泽克的马克思观。一方面 ,他认为马克思仍然是今天人们批判性审视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理论资源 ,另一方面 ,他又站在拉康主义的立场上批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齐泽克“后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念的实质是用拉康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全面接管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正义观是“分工即正义”,而分工是依据人的先验天赋进行的,因此与平等无涉;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分工是社会生产的结果,并且分工将会固化社会等级,因此分工并不必然是正义的,只有平等的和自愿的分工才是正义的.由此,马克思(经过亚当·斯密)实现了对于柏拉图的扬弃.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上实现了分工的平等和自愿,但是体制上的建设仍需加强,包括扩大职位开放、通过竞争实现社会流动、反特权,以及建立在物质上和价值观念上的“底线公平”.以此为基础,分工才能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7.
张亮 《江海学刊》2012,(4):70-75
吉登斯通过对马克思、涂尔干和韦伯的资本主义理论的反思性批判,重新确定了社会理论的历史叙事,并认识到"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是马克思理论研究最具魅力和当代价值的地方。虽然吉登斯后来选择了和马克思一样的创新道路,但他的"哲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盟"存在不少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理论成果的持久影响力。吉登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批判具有相当坚实的实践基础,同时也吸收了同时代许多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成果,不过,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这种批判存在若干过犹不及、似是而非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5):143-14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本质上是一种不同于"道德"思维的"伦理"思维。正是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贯彻了这样一种"伦理"思维,马克思对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的理解以及关于自由、平等伦理价值目标得以实现的社会条件和实践动力的探讨,都超越了资产阶级启蒙伦理的抽象性与保守性,实现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而这正是马克思伦理思想的优越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解放等问题上有着比以往资产阶级学说更为科学的界说,人在自由平等基础上获得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所追求的最终价值目标.默多克以独特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西方社会人的地位和尊严问题,他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重新思考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公民身份和文化权力问题,揭示了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动态性.仅仅实现肉体的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的最终目的,精神的解放、思想文化的解放才是实现人的自由自觉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政治伦理是发展资产阶级自由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要求。马克思批判了自由主义政治伦理的历史局限性,如理性国家观的抽象性、自由平等原则的虚幻性、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以及私有制剥削的本质。马克思立足于实践的、现实的唯物主义哲学立场,进一步提出"人类解放"构想以超越自由主义的理论旨趣,从而提出一种与自由主义传统伦理异质的新型的政治伦理观。马克思政治伦理在批判自由主义基础之上提出了超越性的价值目标,对未来图景的展望和人类解放的论述仍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