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文史哲》2014,(6)
御药院是宋太宗末年始设的医药机构,超出本职的职能开始于宋仁宗朝,活动频繁以宋神宗、宋哲宗朝为高潮。它既是宋代皇宫医药主管,更管理皇家的衣食住行,参与皇家的生老病死,管理皇宫的财物,是皇帝身边不可或缺的服侍者。宫廷之外,起着连接宫廷内外桥梁的作用,并陪同监督起草重要文件,监督管理科举并制定有关制度,参与编修国史、制造乐器和验证历法、翻译佛经。在军事、外交、司法、抢险赈灾等方面,均多有作为。其职能有的是制度,有的是惯例,更多任意指派。御药院制度的特点是性质的隐蔽性,职能的广泛性,使用的任意性,是宋代特有的皇帝的御用工具。宋代皇权表面上不再强硬,但并未削弱,只是换了细密化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2.
御前大臣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官职,但其职权从来就没有固定过,它一直随着英国政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从国王的秘书,到所有政府部门的部长,再到精通司法的司法最高长官,最后在21世纪初演变为一个横跨立法、司法、行政、教会四权,以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的资深内阁大臣。到本世纪初,御前大臣的事务繁多而复杂,难以处理。其集数权于一身的身份也与当今分权的政治观念严重冲突。在国内外政治与舆论压力之下,从2003年起,英国政府开始着手对御前大臣进行改革。最终御前大臣以头衔的形式继续存续于英国政治之中。  相似文献   

3.
宫廷政治是中国帝制时代的客观存在,宫廷政治的中心是皇帝与皇帝权力,是围绕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国家中枢政治权力,也是国家中枢政治与中枢政治体制的运作状态,是围绕国家最高政治权力的运作而存在着的一整套政治结构及其政治体制,是服从、服务于皇帝权力而存在的宫廷内外、朝廷上下的权力系统。在宫廷政治结构中,君臣关系是最常态的一对权力关系,它体现出上下等级结构的划分。构成宫廷政治结构的君臣与君臣关系,并不是单纯指代皇帝与朝廷臣僚,以皇太子为代表的东宫权力系统之亦君亦臣、非君非臣的独特地位,对宫廷政治格局的面貌造成了显著影响。同时,本文还从都城选址与宫廷建筑等讨论了宫廷政治运作的空间概念,即宫廷政治发生的空间舞台。  相似文献   

4.
宫廷教育是封建帝王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途径,尤其对于那些守成之君,更是如此。开国之君由于阅历丰富,见多识广,尚可从实践中体察民瘼,总结治国方略。而守成之君生于深宫之中,长于高墙之内,对于宫廷以外的民间疾苦,只能通过周围的大臣们了解,其文化知识、统治能力等等,也主要靠宫廷教育来培养。有明一代,从朱元璋起就非常重视宫廷教育,以后逐渐形成一定的规模,按其形式可以分为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太子的教育两大类,兹略述之如下。一、皇帝自身的教育皇帝自身的教育有经筵、日讲两种形式。所谓经筵,是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明代的经筵,始自太祖朱元璋。朱元璋起自民间,初不识书,但他很懂  相似文献   

5.
张福清 《江海学刊》2023,(5):247-254+256
宋代科举闻喜宴有赐簪花环节,进士及第者以及陪宴官、朋友、亲属等在一系列诗歌中对此多有书写,他们在赴宴诗、思归诗、写景怀旧诗、送同年或寄同年以及和同年等诗中回忆或再现闻喜宴赐簪花之景象,展示其盛况,表达真切而深挚的感激之情。高丽国陪臣参加闻喜宴后亦写诗,呈现赐簪花之祥瑞。宋代闻喜宴赐簪花诗多带有自豪感和荣耀感,到晚宋作品中才流露出历史的沧桑感。这些诗歌从进士亲历者的回忆视角、陪臣和亲友的旁观视角记录科举期集闻喜宴赐簪花活动,反映了宋代朝廷礼仪及其重要的政治行为,也折射出民间的吉福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6.
对官员的物质赏赐,是古代皇帝联络君臣感情和激励臣下的一贯手法。宋代皇帝对官员的物质赏赐名目繁多,赏赐物品种类多、数量大,其中有相对合理的论功行赏和优抚赏,但更有按照官僚等级特权进行的滥赏。宋代皇帝的物质赏赐,既受国家面临的和、战形势影响,也受宋朝不同时期的财政状况的制约。其实质上是宋朝统治集团内部按照官僚等级进行的社会财富再分配,更多地体现了官员尊卑等级,加重了宋朝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7.
宋代宫廷藏书主要有太清楼、玉宸殿等地,这些地方藏书数量众多,质量较高,主要为皇帝个人服务,是国家藏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宋代起,宫廷藏书获得较快发展,成为后世宫廷藏书崛起的开端。而传统上被认为是宫廷藏书地点的殿阁体系,从其职能、位置,设官来看,实际上并不能算是宫廷藏书。  相似文献   

8.
君臣论是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胡安国《春秋传》的君臣论代表了宋儒关于君臣关系的认识。胡安国主张"人主大臣为一体",并将其理解为"一心"、"天理",体现了宋儒政治主体意识与文化主体意识的深刻关联。胡安国主张"大臣任大事",以"卿大夫"为"国君之陪贰","列国之卿"是"其君所与共天位、治天职者",体现了宋代天子"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宋代殿试评卷制度包括阅卷考校、评定等级和皇帝裁定名次三个部分。宋代殿试阅卷采用三级考校定等制度,宋初仅有一次考校,宋真宗时期开始实行二级考校,并由二级考校发展为三级考校,宋仁宗时期创立了别立等第法;评定等级在宋初变化不定,至宋真宗朝逐渐成型,进士分为五等,诸科分为三等,宋仁宗以后基本上继承和完善了这一制度;皇帝裁定名次主要集中于状元和前数名进士,裁定标准往往出自己意,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总之,宋代殿试评卷制度草创于宋太祖、太宗朝,成型于宋真宗朝,并在宋仁宗以后不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明初,朱元璋取法宋代的钦先孝思殿,在宫内设立奉先殿祭祀祖先,创立起明朝的内庙祭祀制度。设于两京宫中以奉先殿为核心的内庙,实为明朝皇帝的家庙。其在设置、渊源及祭祀礼仪上,都有一些不同于宗庙的特点,是明朝皇帝祖先祭祀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英国剑桥大学麦大维教授的代表作之一《不安的记忆:杜甫、皇家园林和国家》,将唐诗中的植物意象与政治、历史、文化、宫廷礼仪之关系方面的文献进行多重的互证,探讨了三个论题:对于杜甫之"忠诚"的再认识,杜甫对皇家花园中的樱桃、橘子及帝王二重身份的书写,宫廷文化及杜甫的个人创作对于莲、菊意象的内涵翻新,以多维度的独特视角,重新审视杜甫作为"唐帝国秩序的赞颂者"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唐代"开元后礼"的建设可以分为不同时期,开元后期与天宝时代以皇帝为首对《开元礼》所建制度大兴改革,并建立国家祭祀中的道教崇拜体系。安史乱后面临对《开元礼》和天宝改制的选择,从建中贞元初以《开元礼》的继承和回归为主,到贞元后期和元和中更多地纳入新制而进行调整,变化的因素不断增加。而对《开元礼》的"删定施行"则通过对制敕的删修得以实现,体现了礼制以皇权为中心的意义和时代对变革的需求。与此同时,道教祭祀与代表皇帝私人和家族性质、表达皇帝个人意旨的"私"礼(或云"家礼")进一步结合,与作为国家公制的礼仪同存共融,形成了中古时代礼仪的新概念和新特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传统社会,女性性别是与"弱者"的身份认定和"贤妻良母"的角色设置相联系的。宋代女性词却体现出对此现实身份的漠视和突破,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人化,即以文人的精神和艺术追求来冲破"弱者"身份对女性的束缚;二是情人化,即女性词人在创作中有意回避作为母亲和妻子的真实身份,代之以"情人"这一非伦理的角色。这说明女性词人对自我的角色期待与社会定位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体现出她们已初步萌发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4.
李怡 《殷都学刊》2006,(4):44-47
唐代文官服饰质料优良、色彩华丽、纹样精巧,是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反映,更是古代服饰文化特征的具体体现。它具有鲜活的时代特征,是大唐帝国继承传统、内部调整的产物;它是汉族传统服装与来自西域胡服的完美结合,是南北朝以来民族大融合、文明大交汇的直接反映;它具有极强的礼仪性和等级性,是以皇帝为核心的贵族政治格局影响之下的产物。  相似文献   

15.
《政和五礼新仪》是北宋末年编成的重要国家礼典,该书编撰过程是,首先主要利用了中晚唐的典籍对历代礼仪沿革进行了梳理,然后在熙宁、元丰学术的指导下,由徽宗皇帝为最终的是非裁定者,对历代礼制的歧异进行了评判,最后制定了标准的文本,就是《政和五礼新仪》.《政和五礼新仪》体现了徽宗整顿礼制的决心和当时的学术取向,也体现出北宋晚期的礼学知识结构相对唐代而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还标志着宋代国家礼仪真正的成熟.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经筵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东 《齐鲁学刊》2008,(1):52-58
经筵可以定义为"古代帝王为研读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但在历史应用上有本意和引伸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其起源可以追溯到汉唐,在宋代形成制度。历代经筵制度的具体内涵、性质不尽相同。经筵既是一种帝王教育制度,又是一种对君主专制体制有所制约的政治制度,还是一种文化礼仪形式,是各王朝崇儒重道文教政策的象征。  相似文献   

17.
宋代宫廷是宋词创作、传播的独特文化空间,宋代宫廷词创作是不容忽视的文学文化现象。在具有多重特征的宫廷文化的强力制约和影响下,宫廷对词曲创作有着双重审美态度,对词曲的文化功能具有多重需求,宫廷文化背景下的宋代宫廷词创作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18.
东坡教坊词与宋代宫廷演剧考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教坊词是宋代文人参与宫廷宴乐活动的特殊产物。本文就苏轼教坊词的创作背景与结构体制展开论述 ,考定苏轼某些教坊词的创作时间 ,并以苏轼教坊词为引子 ,结合相关材料 ,考察宋代宫廷乐舞与杂剧的演出体制 ,澄清王国维、周贻白等学者对宋代宫廷乐舞、杂剧的一些误解。附带论述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与杂剧艺术之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 南朝的诗坛日趋于缩小,时至梁、陈,便几乎成了宫廷的一统天下。当时大多数诗人都聚集于宫廷,余下的个别游宦诗人,只仿佛是诗坛的游兵散勇,并不足以自成局面。于是,宫廷诗歌便独擅诗坛,盛行一时。梁简文帝为太子时,东宫出现了所谓“宫体”,而“宫体所传,且变朝野”。梁、陈因此也就成了宫廷文学的时代。然而,在这个局面形成之前,来自市井的流行歌曲曾一度风靡诗坛。它们绮艳的歌词、柔曼的演唱和丝竹乐哀宛动人的伴奏,使所有的诗人都为之倾倒。不论是寒士、贵族,还是皇帝,一时都成了热情的观众和热心的仿效者。如宋随王诞和大臣臧质便曾分别依照城市中少男少女的行  相似文献   

20.
师爽 《兰州学刊》2008,(2):165-168
古代封建社会通过阴阳自然宇宙观而来的等级身份,通过礼仪得以在社会中合法化。文章通过对于古代绘画、诗词中女性服装的刻画和描写,说明等级身份通过男性目光投射到女性身上,同时投射到女性身上的还有男性的欲望,与此同时女性形象被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