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拟从文化研究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部最具代表性的"威塞克斯"乡土小说进行分析,联系前现代社会与现代社会文化身份认同上的矛盾冲突及其社会历史背景,分别从地域文化、社会文化以及宗教文化三方面,观照哈代在这部作品中所认同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玛雅·安吉罗在小说《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展示了一个黑人小女孩从懵懂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在此将从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分析女主人公从自我迷失到身份认同的艰难历程,并得出其身份认同的最终构建得益于小说中三位女性的影响及社区文化带给她的归属感和黑人民族自豪感。  相似文献   

3.
黑人英语是非洲裔美国黑人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是黑人文化差异性的表现,是非洲口头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延续,也是美国黑人文化身份认同的标志。当代美国黑人作家将黑人英语与标准英语结合起来,大大丰富了小说的语言表达形式和叙述内容,使小说表现出明显的“黑人性”特征,也使作品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寻求认同是美籍华裔作家伍慧明小说《骨》中人物的共同特征.深植于心的民族记忆与远离他乡的生活境地,使得小说中的人物不经意间流露出矛盾的思想情绪.这种有关于民族的深刻记忆以及对于认同的不懈追求,是伍慧明充分利用自己的双重文化身份,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文化环境中传播中国文化的主要动力.在大力推进"一带一路"的今天,重构美籍华裔集体记忆,建构文化认同,对于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有着至关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欧美文化冲突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詹姆斯擅长写"国际题材"小说,小说中主要人物的矛盾冲突都受19世纪欧美文化冲突的影响.文章以亨利·詹姆斯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为切入点,论述在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背景下,古老欧洲大陆与新世界美国从文化相遇到文化碰撞的种种表现.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在这种跨文化互动中,亨利·詹姆斯通过小说创作试图找寻欧美文化冲突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也是她迄今为止唯一一部以男性人物为主人公的作品.在这部小说中,作家通过对美国黑人男青年"奶人"的刻画,向人们展示了在白人文化氛围中美国黑人思想状况和成长历程.主人公通过对家族史和姓名的追寻,寻到了自己文化之根和种族之根,确定了种族身份,成为了黑人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相似文献   

7.
骆洪 《学术探索》2009,(4):109-114
二十世纪的美国黑人小说反映了作家们的“双重意识”以及他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他们对身份的探讨呈现出三种倾向:一是“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二是强调其“黑人性”,激发种族自豪感、增强种族凝聚力,与白人种族主义分庭抗争;三是建构其美国人的身份,同时强调其黑人性。这些倾向也是广大美国黑人寻找文化身份时的心理写照。文化身份具有客观、本质的特性的同时又具有主观、建构的特点。双重意识问题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美国黑人的文化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以及个人经历的变化,美国黑人作家对文化身份的思考也会随之出现差异或者由差异走向趋同。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寻踪:美国黑人作家笔下的话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骆洪 《学术探索》2004,(12):103-106
多元文化共存是美国社会的一大特征,美国黑人因其特殊的历史经历,在与白人主流文化群体的互动关系中,常陷于是同化还是坚持本体文化传统的困惑中。美国黑人作家笔下的话语展现了美国黑人建构自己文化身份的种种经历。  相似文献   

9.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黑人文学的杰出代表,在白人文化统治的社会中刻画了很多思想最终觉悟并能够担当黑人文化传统重任的黑人形象,她为重构被奴役而抹杀了的黑人文化身份而摇旗呐喊,使其小说充满了同情、希望和力量。她的小说根植于黑人文化传统,展现了那段不容遗忘的历史。重新建构了美国黑人的文化身份是莫里森本人对美国文学最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空间理论是新兴的文学批评理论,它强调空间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的多维存在。空间作为社会的产物,它具有社会性和政治性。查尔斯·约翰逊在小说《中途》中通过构建主人公航海途中生存的物理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揭示出物理空间的移动与主人公的身份转变密切相关,心理空间的矛盾与冲突导致对身份认同的渴求,而社会空间则包含着复杂的社会、文化、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11.
美国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同名小说<秀拉>中勾勒了黑人姑娘秀拉在美国社会里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身处男性白种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却具有觉醒意识的少数族裔女性,秀拉的一生充满着追求身份认同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女性主义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秀拉孜孜不懈的寻求认同之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2.
贺萍 《新疆社科论坛》2009,(3):24-28,62
新疆各少数民族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过程中,在群体身份认同方面出现了困惑、倒错和焦虑的现象。现阶段,新疆各民族在民族认同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使重塑和建构民族认同这一重要问题历史地摆在新疆民族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来。强化公民身份是第一身份的意识,构建各民族社会成员文化多元和国土与政治一体的认同结构,应该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新疆民族认同教育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13.
美国黑人现实主义女作家托尼&#183;莫里森在她的同名小说《秀拉》中勾勒了黑人姑娘秀拉在美国社会里的悲惨遭遇。作为一名身处男性白种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中却具有觉醒意识的少数族裔女性,秀拉的一生充满着追求身份认同的历程。本文试图通过运用女性主义及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秀拉孜孜不懈的寻求认同之路进行解析。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与身份认同问题是所有居于他国的外国人所面对的首要问题,美国华人群体亦无例外。美国著名华裔作家汤婷婷在其小说《中国佬》中着重探讨了这个问题,在此通过分析《中国佬》一书的结构及人物,研究汤婷婷在重写华人历史上的努力及其对华裔美国人身份、文化认同方面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社会中,消费文化为个体提供了身份认同的有效途径,个体可以通过消费活动建构自身的身份意义,进行身份表达和个性展示。但这种个体身份认同是以商品的符号化和象征化为基础,建立在一种虚构的符号价值系统之上,个体通过"符码意义"的区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这种符号消费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体身份认同完全受制于商品生产背后的权力网络和话语体系构成的"他者",在知识与权力的运作下,这种权力规训很有可能由外在的"凝视"转变为个体自身的"自我凝视",使之成为一种常态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6.
张晔 《北方论丛》2002,(6):105-108
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从黑人和女性的视角出发,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及个性,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占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菲华文学中“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菲律宾华文文学中 ,普遍存在着“法律身份”、“文化身份”、“血缘身份”认同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其原因是人们的居住国的生存境况与母国的亲缘遗传的矛盾、母国文化和居住国文化的矛盾和互比与抉择、母国和居住国多种社会因素的变异。这种“身份认同”的矛盾和困惑 ,其发展趋向有两种可能 :淡化、泯灭或保持、加深。“身份认同”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 ,不仅存在于菲华文学中 ,也存在于中国以外的多国华文文学作品中 ,是海外华文文学中长期的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8.
在时尚文化符号产品消费中,求新欲望、社会分层、群体身份认同是时尚文化产品受到青睐的基本社会心理因素。社会心理因素起作用的过程是一个伴随着"生产者的符号编码——大众传播中介——消费者解码"的过程。生产者与大众媒介为文化产品进行符号编码,消费者有意识地进行符号解码,在社会分层体系中,借由消费、使用和占有文化产品来追求较高层级的社会群体身份认同。在当今符号消费主导的时代,文化产品容易被"同质化",甚或仅存在"符号价值"。消费者容易陷入文化焦虑中,于是便通过消费时尚文化产品的符号价值,取得社会群体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19.
服饰作为一种审美风尚,从古至今一直是中国民族国家、社会族群、文化群体进行身份认同的基本方式。然而,现代社会的差异政治与混杂文化剪断了前现代社会以"观念——政治——文化——身体——身份"为线索的对位式身份认同逻辑,而衍变出更为复杂的身份认同模式:从共和国建立至今,教化实用主义的服饰审美风尚、个性化的服饰审美风尚、世俗化的服饰审美风尚、多样化的服饰审美风尚渐次成为主流的审美风尚,并先后承担了规训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启蒙的理性主体身份认同、感性化的主体身份认同与多元化的主体身份认同功能。古代服饰审美文化所承担的直接身份认同/区隔功能,遂在现代性条件下演变为多元认同主体的合力建构与秘密争夺。  相似文献   

20.
《所罗门之歌》是托妮·莫里森一部以黑人男性为主要角色的长篇小说,小说围绕着黑人青年奶人的成长展开,以主人公的经历为线索,同时在故事中穿插了多位人物。小说的时间跨度从17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莫里森通过三代黑人不同的人生轨迹,探讨了奴隶制废除后黑人的寻求身份认同、追寻自我、寻求发展的道路。从奶人一家三代黑人男性着手,分析三代黑人男性寻求自我,寻求身份认同的道路,分析废奴后的美国黑人的困境,试图证明黑人男性只有找回自我,积极生活,继承黑人文化才是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