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和印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印两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优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制造业闻名世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利用外资成绩明显;对外贸易额有绝对优势.而印度则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私人企业和知名品牌;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其经济增长极;有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笔者认为,中印两国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实现强国之梦.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印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中印两国呈现出不同的发展优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快、制造业闻名世界;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利用外资成绩明显;对外贸易额有绝对优势。而印度则拥有一批国际知名私人企业和知名品牌;服务业特别是软件产业是其经济增长极;有运转良好的金融体制和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拥有一大批国际化的人才。笔者认为,中印两国只有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实现强国之梦。  相似文献   

3.
继日本之后的下一个世界制造中心一定是中国吗?本文从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制造业的内在竞争力、制造业的主体等三个方面,对中印两国进行比较,旨在说明,中国有能力成为下一个世界制造中心,但绝不能无视印度在世界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差异对近代中印两国不同历史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印度两国民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 ,民族文化差异造成了中印两国民族精神的极大差异 ,而民族精神的差异导致中印两国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斗争中显示出不同的抗击力 ,从而使近代中印两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结局 :中国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之下的半殖民地 ,印度则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5.
2010年温家宝总理对印度进行的访问除了中印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传统首脑外交和经济外交之外,对印公共外交成果同样显著。随着中印两国关系不断发展,对印公共外交有利于提升中印互信水平,加深印度民众对中国的认知。鉴于目前中国尚无成熟的对印度公共外交体系,因此不断提升中国对印度公共外交水平,使其作为首脑外交、经济外交的重要补充,有利于推动中印两国及人民间友谊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不断改善和发展,两国双边贸易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印度成为了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目前双方贸易关系进展平稳,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两国民族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民族文化差异造成了中印两国民族精神的极大差异,而民族精神的差异导致中印两国在反对西方殖民侵略斗争中显示出不同的抗击力,从而使近代中印两国出现两种不同的历史结局中国沦为多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控制之下的半殖民地,印度则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是人口和资源禀赋条件相近的发展中国家,在两国诸多的竞争领域中,服务业的竞争备受关注.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具有优势,但印度在服务贸易产业结构上的优势使其竞争力超过了中国.中印服务贸易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印度的歧视性制度和政策、两国文化差异、以及地缘政治等制约了中印两国服务贸易的合作发展;迅速发展的双边贸易、渐趋密切的政治联系、优势互补和避免竞争损失的理性选择构成两国服务贸易的有利条件.两国应加强多边联合对话、加强两国服务贸易政策和制度制定的合作、构建互信互认机制、促进文化交流等,推进双方服务贸易合作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虽然中印均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为世人所瞩目,但两国所选择的产业结构演变路径却大相径庭。中国的产业结构是劳动密集型、以制造业为主导,而印度的产业结构是知识密集型、以服务业为主导。进而言之,中国遵循的是传统的产业结构演变的路径。而印度的产业结构的演  相似文献   

10.
基于承接国的视角,通过产品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分析,研究了国际服务外包对承接国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国际服务外包会促进承接国就业扩大,但就业扩大效应受承接国的服务部门产出水平、最终产品价格、服务部门劳动力成本、服务型劳动力要素禀赋等因素的制约。要充分发挥承接国际外包服务对我国就业的扩大效应,须大力提高我国的服务业发展水平,控制物价,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高技能服务型人才的储备。  相似文献   

11.
秦晖 《人文杂志》2005,1(5):1-11
去年印度经济提速,增长率超过8%,这立即在中印两国乃至世界上激起讨论。“印度将超过中国”、“21世纪是印度世纪”等言论和认为印度经济积重难返不可能赶上中国的言论形成了一次小论战。今年印度大选,执政以来取得经济高增长的人民党政府却“意外地”败选下台,两国与世界又是一阵议论。然而以中印这样两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展望前景岂能以一日论短长?漫道印度不能仅以一两年的时段、IT软件等一两个产业而乐观,就是中国已持续20年的高增长也只是历史之一瞬。比较这样两个大国,不能不“风物长宜放眼量”。一、中印农业:百年兴衰如今中国人到了…  相似文献   

12.
中国、印度制造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及竞争力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2003年开始,印度制造业发展迅速,印度已经与中国在电子及通讯设备、纺织服装、生物医药、汽车零配件制造等领域展开竞争。中国与印度制造业的发展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制度环境、不同的产业竞争优势。中国制造业要想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速度和提升其竞争力,需要借鉴印度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现代服务业来带动和提升现代制造业。而印度制造业的发展除了要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外,还要进一步提高政府经济决策效率,减少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干预。这样两国的制造业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得发展。  相似文献   

13.
《江西社会科学》2020,(2):82-92
从"本地市场效应"理论视角出发,运用2000—2017年14个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对中国与30个贸易伙伴国、不同行业出口优势来源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中国与30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制造业贸易中,"本地市场效应"显著存在。在外部需求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之外,规模经济优势在推动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扩张中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高技术行业由于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和固定资产投入,在生产过程中更容易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本地市场效应"更为明显。(3)中国制造业出口的规模经济优势主要是由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所主导的。在制造业出口中,中国对于发展中国家具备一定的规模经济优势,而对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出口则更多地依赖资源、劳动力等低要素成本所创造的比较优势,规模经济优势并不明显。因此,中国应当逐步增强对发达国家制造业出口的规模经济优势,特别是高技术行业出口中的规模经济优势,积极构建要素成本比较优势以外的制造业出口优势来源,避免劳动力成本上升所带来的制造业迁移和"制造业空心化"现象。  相似文献   

14.
随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和以莫迪为总理的印度新一届政府执政之旅开启,两国关系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大家充满了期待。中印两国亦做出了积极努力,以双方高层的频繁良性互动开启了双边关系发展的新征程。然而,自2015年下半年起印度一度提出一系列让中国难以接受的诉求,加上其在外交方面的屡屡受挫,中印关系开始呈下滑趋势。2017年的中印洞朗对峙更是使双边关系走到了自1962年以来的极低点。但是,冲突过后,印度方面紧接着是极力缓和中印关系,自2018年2月底以来,印度政府主动调整对华政治立场,积极响应中方关切。是什么因素使印度对华态度如此变幻莫测,其究竟存在哪些深层次原因?本文力图通过解析印度对中国态度的辗转反侧来分析影响中印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的各方因素,为更好地把握中印未来关系发展趋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印两国文化同属东方类型的多元文化,其中有许多重要哲学观念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同一性与互补性。本文通过对印度"梵我一如"理论与中国"天人合一"观念的比照、对印度"非暴力"主张与中国"和为贵"思想的分析、对印度佛教"慈悲"情怀与中国儒家"仁爱"学说的解读,以及对印度文化"多样性统一"与中国"和而不同"价值观的评述来加以论证,从而为当代两国的文化交流与和谐相处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1991年 ,中印之间的双边贸易额仅有2.65亿美元。在短短的7年之后,到1998年 ,两国的双边贸易额已达到19亿美元左右。由于取得了如此显著的增长,两国政府及企业界确信两国间扩大贸易与经济交流规模的潜力尚有待进一步发挥出来。有必要指出的是,即便是1998年中印间的贸易总额在中印两国各自的国际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还是很小的。印度无疑是中国在南亚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但这一事实的统计意义并不大。自从中国和印度两国在各自的国家推行改革以来 ,两国的经济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两国庞大的大陆经济安然度过了亚洲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中印两国的前50名大型企业的文化陈述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国大型企业的文化陈述特点及类型:中国企业对企业文化的精神层面的要素理解更为透彻,印度企业则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优于中国企业,争创世界一流成为两国企业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印两国的企业文化都是以团队型文化主导。两国企业需注意企业文化要随着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而变化。  相似文献   

18.
汪继福 《河北学刊》2012,32(2):257-258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具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现在又都是令世界瞩目的发展较快的新兴经济体,同属金砖国家.但两国又有很多不同点.如何客观比较两国的所长与所短,吸取印度发展中的有益经验与教训,对于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意义.李云霞教授的《中印现代化比较研究》一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印两国作了较深入的比较分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万伟珊 《船山学刊》2021,(6):98-110
谭云山是现代著名学者,为了中印文化的交流,他在中国发起创建中国中印学会,又与泰戈尔一道创建了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以此为平台,在印度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播中国佛教文化以反哺印度,为促进中印睦邻友好关系几乎奉献了毕生的精力,被誉为"现代玄奘".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现存文献中对谭云山一些事迹记载不详,甚至完全阙如,导致研究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根据新发现的文献资料,中印学会创建动议的提出者应是清末报人后潜心研究佛学的安徽怀宁人何雯.泰戈尔也"本有斯意",而后与泰戈尔结识的谭云山则为具体落实者.关于中国中印学会的成立时间,经过考证,应是1933年而非1935年.谭云山为主要创建人的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和中印学会为中国文化在印度的传播,增进中印两国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市场容量大等优势积极吸引外资,承接了大量国际产业转移,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得到迅速的发展.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承接的国际产业从纺织等轻工业到汽车、化工、能源、机械制造业乃至电子、信息产业,形式越来越丰富,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始陆续将工厂转移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国际资本呈现出从中国向其他国家转移的趋势,从中国制造业撤出的趋势尤为明显,而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