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制度形态具有二重性:抽象性与具体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就是抽象的社会主义制度形态在中国的具体化,它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又经历了一个"二次抽象"的过程,即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抽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结合中国实际(具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抽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体)。随着具体—抽象—具体的制度构建逻辑的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逐渐形成并具有了独特的内涵。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的认识有必要厘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态与社会主义制度形态、资本主义制度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其他三种形态以及"中国模式"等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制度建设的角度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时代,就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融为一体的时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建构遵循着自身的理论逻辑:其逻辑前提是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其逻辑起点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转化为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治理,其逻辑体系是由根本主题、实践指向、价值取向、基本面向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专题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以及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建设的时代背景下,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构的理论逻辑,对于深刻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制度建设的原创性贡献,对于完整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全面优势,对于新时代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执政党所面临的一个重大历史命题.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其发展的过程是中国特色干部选拔制度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也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制度变迁理论为分析工具,对我国竞争性选拔干部制度的动力机制、演变形态、路径强化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努力探寻使这一制度更加成熟、更趋完善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制度形态的逻辑建构与辩证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形态内生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其逻辑建构由三个部分组成,对中国国情的正确判断与制度设计构成了其逻辑起点,在实践中探索道路组成了其论证过程,自身理论的不断丰富与完善形成了其阶段性成果。在此种意义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历程实际上生成于中国特定的历史脉络之中,是基于中国改革经验而形成的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路径。从三大形态层面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制度体系"重要概念的提出,丰富并创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结构包括"制度体系"的灵魂、核心、目标和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具体制度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重要的是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全面把握制度优势和制度优越性的关系,积极创造制度优势转化为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论我国社会转型期人民内部矛盾产生、存在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自1840年被动地开始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经过一个多世纪畸形而缓慢的曲折历程,选择了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转型,但是,直到1978年,快速、全面的社会转型期才真正到来。这个转型期大致要到2050年基本完成,从目前到2010年或2020年(邓小平同志1992年初曾说:“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将更加定型化。”幼这一段时期内,又是这个转型期中最为关键的攻坚时期。因为我国快速、全面的社会转型是同社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即所谓“第二次革命”直…  相似文献   

7.
从"中国传统特色"到"中国当代特色"的发展,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传统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当代特色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传统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当代特色社会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必定还要产生新的"中国当代特色"具体理论形态,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同时也不断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外延.  相似文献   

8.
任洁 《齐鲁学刊》2020,(2):60-67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科学性、优越性,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有方向、有原则、有目标地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培养人们的制度认同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制度、敬畏制度、执行制度、创新制度的意识,为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提供文化心理支撑和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中国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历史进程中的伟大创造,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制度支撑和制度保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深蕴着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蕴着“党性”与“人民性”的有机统一,在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深蕴着“改革性”与“定型化”的有机统一,在勇于自我革命、逐步定型优化中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深蕴着“传承性”与“时代性”的有机统一,在传承中华文明、包容世界文明中彰显着独特的制度优势。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4,(7):16-22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设计、制度创新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从制度层面深刻反思"文革"教训,恢复和创新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制度建设的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以全面改革为动力推动制度创新;把"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作为评判制度优劣的标准,在"南方谈话"中,系统总结制度建设经验,科学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相似文献   

11.
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坚持“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原则的统一在于,一方面,我们党已获得的对社会主义社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是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具有确定的、绝对的真理性。发现真理、坚持真理,为真理而奋斗是共产党人的基本职责。另一方面,这种真理性认识毕竟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对社会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一定阶段的认识。由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是庞大的系统工程,都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许多矛盾和发展规律尚未暴露或完全暴露而被我们所认识。所以,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又具有相对性,还有待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深化、丰富、完善和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恐怕再有三十年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方针、政策,也更加定型化。”!由经可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性的统一。否认它的绝对性。我们就会丧失信心,缺乏坚定性;看不到它的相对性,就会停滞不前,缺乏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从整体性视角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整体性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成熟和定型,而且对于实现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整体性优势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整体性研究,应改变以往把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以分门别类研究的固有模式,强化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研究;要从比较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以及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互统一等多重视角展开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3.
汪仕凯 《学术月刊》2020,(2):76-85+94
有机统一政治是由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构成的整体,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的根本在于有机统一政治的成熟,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熟定型奠定坚实深厚的根基。有机统一政治是源自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它意味着社会主义国家在对阶级统治实现了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由人民整体掌握了国家权力,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是政治生活的主题。社会主义国家创造了有机统一政治,并且构成了有机统一政治的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中,有机统一通过国体、政体、治体实现,因此国体、政体、治体构成了有机统一政治的内在结构。作为当代中国政治的基本特性,有机统一一方面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过程,它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政治上层建筑上的体现,另一方面植根于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政治的塑造,它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两句话作为一个整体,构成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是目标和要求,还是我国推进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径,因而其提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多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提出的现代化,突出的是通过上层建筑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适应性调整,来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加快生产力发展步伐。由此可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全新维度。我国现行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仅独具特色,而且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一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既要符合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规律,也要体现本国特色,与本国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相适应。就我国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为目标取向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因此,其标准必须既体现现代社会对国家治理的一般要求,又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要求相适应,其构成要素必须充分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国家现代化总进程的重要组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基本实现,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达到。现阶段,应当从四个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三是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治理主体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四是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抓手,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重大场合都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述和解读。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遵循了独立自主探索中国道路的基本精神,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形势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统一上;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中国的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习近平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解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利于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有利于树立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有利于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正确方向,有利于指导构建与中国大国地位匹配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相似文献   

16.
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民生问题的基本内容包括民生与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之间的关系.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依据和核心内容,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立足点,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则是其价值目标.改善民生的实践是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理性的一个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中国共产党90年的伟业作了新概括,其中最重要的新内容就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已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通过改革创新,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建立和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和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时不断完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历史和现实都明确昭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创设者。  相似文献   

18.
苏联模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模式。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先是借鉴苏联模式,后又构建了具有创新形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对一系列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理论创新。其演进路径即从"超阶段论"的"左"倾路线到初级阶段论的求实路线的转换;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工作重点的转移;从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体制的转化;从封闭孤立到全面开放的对外经济格局的转型;从以人为末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的转变。梳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路径无疑对探寻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制度体系的角度看,可以分为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两个层面,其中前者必须始终坚持,后者则必须与时俱进加以改革、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互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模式的核心,讲中国模式,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提供的支撑.  相似文献   

20.
高旗 《学术探索》2013,(10):11-15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设计,从“联邦”到“自治”,经数十年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制度,其发展轨迹,是在实践检验中“制度自信”的光荣过程.云南边疆民族区域自治在正反两方面经历的经验、认识与实践中的成效,是增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度自信”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