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境时篇章的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篇章文体研究必不可少的因素.文体学的发展历程就是文体学从语言的形式描写走向篇章语境描写的过程.本文从语境的认知视角--篇章世界探讨文学篇章的语境及文学文体分析与语境的关系,认为篇章世界观照下的文学篇章语境不再是影响作者选择语言文体特征的外在因素,而是渗透在整个文学文体分析过程中的内化因素.  相似文献   

2.
该著作既讨论了文体学研究中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文体学的界定、研究范围、文体分析的目的、分析语料、文体学的原则等,又关注话语与语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跨学科性质,如文体学与语用学、话语中的互动、戏剧文本样例分析等,还涉及文体学研究领域的最新研究范式——认知文体学或认知诗学,用翔实的例证论述了认知语言学里的诸多经典理论,如图式理论、图形和背景、认知语法隐喻、语篇世界理论、指称转移理论、语境框架理论等,都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包括文学文本在内的各类语篇的阐释活动中,这样的阐释不仅有利于读者正确把握语篇的语言艺术、主题思想和美学价值,而且还可以从一个崭新的视角研究读者的认知推理活动和它们如何影响读者对语篇的意义阐释.作者预示语料库文体学、认知文体学、批评文体学、多模态分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该著作理论视野开阔,融知识性、前沿性、实用性于一体,有力地展示了文体学研究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3.
就文学与语言的关系而言,汉语文体学并非只是关于分类和风格的理论,而是一整套关于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修辞的理论和方法,在这个意义上说,文学是文体的艺术.现代语境下的汉语文体学研究,深受英美新批评代表人物韦勒克文体学思想的影响.此一影响以“文学是文体的艺术”为中心,依次在文体学的价值、文体学的方法以及文体学与修辞学之关系等不同层面展开,为中国文论文体意识的复兴和汉语文体学的现代重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4.
文体学是研究语言中各种文体特点的一门学科。它处于语言学与文艺学的交叉点,其影响可见于翻译理论。本文试从文学文体学和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出发,以英译汉散文为例,分析译文如何达到准确、通顺的同时,再现原文的文体风格。并初步探索了文体翻译的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5.
新世纪以来国内的文体学研究,沿着文学史、文学理论和语言学的三条路径并驾齐驱,分别在各体文学的囿别区分、文体批评与批评文体以及文学与非文学文体的语言学分析等领域各擅胜场,由此而形成的"三水分流"为文体学研究的拓展和深入预留了空间和前景.因而,须在滥觞处追溯文体学的理论谱系,在根柢上建构文体学的本体论价值,以突破既有格局,将文体学研究由局部引入整体,由表层导向深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体学:回归本土与本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体学研究的兴盛意味着中国文学研究内部已出现一种自觉的学术转向,即对中国本土文学理论传统的回归和对古代文学本体的回归.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重要差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同文体体系的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文学样式及其发展的特色,也决定了中国文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方式之特点.中国文体学不仅仅是文学的体裁问题,而是古代文学的核心和本体性问题,因此,中国文体学的研究是开放的.中国古代文体谱系的结构与观念、与之相关的文体价值谱系、文体学的跨学科研究、传统文体的现代转化等,都是中国文体学可开拓的学术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7.
“民国文学”较之中国现代文学或者其他文学史概念,主要体现为新的学术视野的拓展,对什么是“文学”、什么是“现代文学”以及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问题的重新认识与思考.在民国文学视野中,文体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是重新认识这一时期文学特质的不可绕过的问题.而各种文体研究和文学批评活动和实践总结而形成的文体学,既是民国文体的理论提升,也是文学观念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民国文学视野中的文体与文体学打破了传统的“新文体”、“旧文学”坚壁,构建了一个包括新文体、传统的古典文体和通俗性的流行文体在内的完整的、体系性的文学文体谱系.古典文体的流芳余韵,新文体的实验性、现代性,都市流行文体的世俗性、时尚性,不同的作家群体和读者群体各得其所.当然,所谓民国文学中的古典文体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异,开始与新文学进行融合,新文学也积极吸收古典文学的艺术精神,以合适的文体表现时代的新思想,或者说为新思想寻找到了恰当的文体.正是这样,人们看到了内涵丰富的文学历史,看到了民国文学的审美向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化学视角观照宋代文体学,指出成熟繁荣、融会贯通的宋型文化对宋代文体格局的深刻影响,并从语言、雅俗和古今之变三方面,进一步论证文化和文体的关联,探讨两宋文体学的地位、价值和意义.把宋代文体学放到整个古代文体学的发展历程中进行审视,将其定位为古代文体学演进中一个承上启下的转关时期.在宋型文化的会通语境和创新意识下,两宋文备众体,诸文体都获得充分的发展空间,故宋代成为古今文体骈与散、简与繁、文与质、雅与俗纠葛转关的枢纽.  相似文献   

9.
现代文体学理论正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并形成了理论文体学和历史文体学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但这两种范式在对具体文本的文体阐释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憾。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文体学研究的第三条道路,即文本文体学,并从理论建构的基本路径,研究的综合视野和研究方法等层面对文本文体学的具体理论内涵和理论方法提出一系列自己的见解,其目的是为建构现代文本文体学提供某种可行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0.
胡大雷 《学术研究》2012,(4):129-133
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已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其标志就是这种研究是在建立有现代意义的中国文体学的宏愿中进行的,是在现代视阈指导下进行的.这表现在十个方面;关注文体学研究对象的综合性、整体性;创造性地发扬传统文学的研究方法;探寻老生常谈之“常识”的价值;对文体和文体学内在运行机制的探寻;从对立面的辨析中看古代文体发展的相反相成关系;文体学研究注重对文学史的贯穿;通过小中见大而对规律、通例的追寻;发现或引发出启发意义极大的新问题;对文体学研究的文体的关注;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脉络中关注文体学.此亦可称为现代意义文体学研究的“十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跨学科研究领域,文体学基于语言学理论分析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也促进了语言学和文学的双向发展。本文依据文体学的相关理论,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为例分析马克·吐温中期作品的文体特点,从文体学角度探讨分析和鉴赏英语小说的有效途径,旨在寻找一种通俗易懂又符合实际需要的分析方法,以实现既推动文体学理论的发展又发扬英语小说闪光点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2.
古代文体学的学理构成,大体包括文学文体学、文章文体学与文化文体学三个层面,具体分文体形态学、文体起源学、文体命名学、文体范畴学、文体分类学、文体史学、文体创作学、文体艺术学等,是一完整独立而又开放的学科体系.中国古代文体概念,类似于西方的文类概念,西方文体(style)概念,则类似中国古代风格概念.不存在纯粹的"文学文体",也没有纯粹的"应用文体".以内容、风格、功用为标准界定和划分文体,是不科学的,只能以体式为标准.文体分类,"一分为三"比"一分为二"更合理.现代文体分类四分法,与古代文体学原生态相差较大,造成流弊.文体在不断新生与淘汰过程中发展,文体演进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纯洁性与包容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的统一,它如同一条连续不断的长河,前后古今不是沟、界,而是环环相连.  相似文献   

13.
张慕华 《文史哲》2013,(4):148-158,168
文体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本体性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新的学术意识的推动下,文体学这门古老的学科获得了全面复兴,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近三十多年来的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古代文体基本内涵、古代文体分类研究、古代文体形态与文体史研究以及古代文体学学科建设与构想等方面。现阶段古代文体学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方面,古代文体学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和范围;另一方面,要坚持"回归本土化和本体性研究"的基本原则,将古代文体学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等相关学科联系起来互动研究,确立其在文学研究构架中的学术位置,以建构更具体系和内涵的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古代文体学研究的理论水平,建设有时代特点和学术高度的中国古代文体学。  相似文献   

14.
吴承学等学者一直致力于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的树立和建构,并在学科研究对象、学科研究范围、学科研究方法、学科内涵图谱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不过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和学科体系构建还在发展和探索之中,仍有很大的可开拓空间。借鉴韦勒克文学研究三个分支即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学科划分,以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来构建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在综述近20年来文体学学科及其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析文体史、文体批评、文体理论三个分支之间各自独立又互相渗透的辩证统一关系,并以古代文体学传统中三个分支的原生历史存在形态来印证中国古代文体学学科体系重构的学理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
《诗品》的文体学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诗品》中丰富的文体概念范畴术语,"文体"范畴的内涵阐释是文体学的基本问题,《诗品》中"文体"一语的集中反复出现尤能见出其文体学价值。二是《诗品》中的辨体理念,包括辨体批评目的、方法和标准等,这与《文心雕龙》有很多相似之处。三是《诗品》的辨体批评思想对后世文论著作尤其是诗学著作诸如《沧浪诗话》和《诗源辨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是作家体现作品主题意义和实现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文体价值。本文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的文体价值及翻译原则,指出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在翻译中必须考虑其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体指文学作品的体裁、体式的规范,文体既有稳定性,也有变异性.文体的生成和进化的动力是错综复杂的.巴赫金是诗学大师,也是文体学大家.他是一个具有改良主义品格的文体改革家,既主张狂欢生成体裁,承认文体的革命性和变异性,也强调文体的稳定性和继承性.他的文体进化现产生于特殊的历史语境中,正是受到了政治生活的压抑和已有文体的压迫,他才高度重视狂欢理论与对话理论,认为对话和狂欢都具有生成体裁的意义,特别是狂欢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的一般感受.人的狂欢与文体的狂欢都源于人、社会和文体都具有的追求自由的天性和革命的潜能.巴赫金的理论有助于当下中国的文学自律和文体自觉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任竞泽 《学术探索》2010,(2):133-137
总集的编纂与中国古代文体学密不可分,是文体分类、文体理论批评以及文体形态深化研究的渊薮。宋人总集编纂的繁荣与成熟,在中国诗文选本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样,宋人总集编纂在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对文学史上的文学运动、文学流派和文艺思潮等都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是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段,就文体学角度而言,二十世纪的小说曾发生过两次巨大的变化,消解与建构是变化时期小说文体的双重品格,这种变化以对传统颠覆性之强和对未来开拓性之巨而堪称革命。这两次文体革命发生在五四运动时期和1985年,时代相距的遥远并不能改变两次革命的类似性质;同样的文体革命也规范不了两种迎异的发展结局。五四文学在文体上的革命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重视个性抒情色彩。五四文学在文体学意义上的重要贡献是对个性抒情身分与地位的确认。中国传统文学在雅与俗的道路上发展下来,雅者…  相似文献   

20.
语境问题是影响文艺阐释效能、功用、甚至阐释性质的重要因素,其在文艺作品中的表现,有创作语境、接受语境、历史语境三重关系;其在文艺批评中的表现,有对象语境、关系语境、结构语境和功能语境。文艺阐释语境中的内容,表现为“说什么”,作者的言说意图与文本表达的客观效果之间是有差异的。文艺阐释语境中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对谁说”,即言说者对谁说和所说内容谁在听的问题。以上共同构成了阐释语境的各个方面,可以看出文艺阐释不是一个简单的信息传达过程,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