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笔者着眼于民俗学界对"刘三姐"在民间"越传越真"的批评,以广西罗城县四把镇里胜村蓝靛屯"刘氏族谱"记载的"六世祖刘三姐"为个案,联系广西的"刘三姐文化运动"背景来加以分析.认为对"虚构/真实"、"传说/历史"的辨析应当结合文本情境以及实践主体,来分析其背后的社会动机,进而反思这样的区分面对新的文化生产实践是否确切.  相似文献   

2.
民间文化的本质及其与社会主流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决定了民间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可能。民间文化是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有效载体,传递功能、弥散强化功能、通俗化功能、社会动员功能是民间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四种基本功能。利用民间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既有优势,也存在亟须解决的问题。对民间文化进行价值重构、打造中国风格和气派的民间文化精粹系列在全国推广、以现代传媒推进民间文化传播的现代化转型,是解决当前问题及充分实现民间文化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功能的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沉沦>中的"身体叙事"在五四公共话语空间的建构中具有积极的意义,但也存在一些局限和问题,这是为过去的文学史研究所忽视的.这可以从对文本内外所存在的三方面问题的分析得到揭示:第一,"灵肉冲突"的主题认定反映了作者和研究者们对主流话语认同的心态,而文本自身所展示的普遍的人性问题却被遮蔽.第二.身体叙事作为一种"私人叙事",其建构公共话语空间的作用是思想言论的直接影响无法替代的,但在公共话语空间并不成熟的时期,它也存在明显的问题和难以避免的尴尬.第三,"国家之爱"使得<沉沦>获得了更高的价值,但这种"国家之爱"却具有某种程度的虚伪性,它由怨恨心理转换而来,而文本对个人欲望和国家话语的嫁接存在明显的裂隙.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之初,围绕着如何想象与阐释新时期这一新的历史叙述概念,主流话语与当时占据文坛主潮的伤痕、反思小说之间形成了极为默契的互动关系,伤痕、反思小说在相当程度上参与并推动了主流话语的建构,从而形成了当代文学史上一次文学与主流话语的高度融合。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创作与主流话语之间不存在分歧,对历史叙述问题的不同理解以及创作中出现的对主流历史叙事的偏离使刚刚建立的规范有了松动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在文化研究中,"失语症"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之所以"失语",并不是由于西方的新方法、新观念的引入使我们原有的话语失落,不是我们原有的文化理论的丧失,而是我们无法用原有的话语来解释当前的文化问题;文化研究引入的备受推崇的诸如后现代主义、后殖民理论、后结构理论等,并不是西方文化中的主流话语,西方主流文化的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所传递的价值观并没有征服中国;我们之所以面对西方学术"失语",主要是我们仅仅满足于操作这些学术术语本身,而对现实中存在的文化现象很少涉及,"文化失语"是我们对新的文化现象、社会问题缺少新话语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十七年"小说的偏离"泛政治化语境"多是在貌似趋同之下实现的.作为此时期小说之一的<百合花>既有着对主流话语的认同,即对革命年代军民"鱼水情"的大力张扬;同样在"女同志"、"步枪筒"、"馒头"、"棉被"等符号中蕴含着这样的命题解构传统英雄形象与质疑战争,并由此出发,完成对主流意识形态话语的反叛.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文学中的"少数话语"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声音,而其"女性少数话语"更深刻地揭示了少数民族作为"他者"的边缘生存﹑边缘身份和多元文化的特点以及产生等主要问题.澳大利亚的四位少数民族女性代表作家及其文本是对主流话语的批判,揭示了"异化" 和"他者"边缘处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8.
20世纪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同"左联"作家的论争是特殊时代的一场特殊论争.通过从政治立场和文学主张去审视"话语霸权"阴影下的自由人,发现他们作为主流文学之外的一群小资知识分子,不是"普罗文学"的敌人,也没攻击"普罗文学".文章阐述了现代文学"话语霸权"的成因,力求再现论争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9.
作为国家权力话语的常规表达和重要组成,1949-1976年间的集体写作被涂抹上了浓重的政治权力色彩,并以三结合为标志逐渐升腾为文艺生产的主导模式。这种写作方式变更的实质是动用国家政权力量自上而下地限制并规定写作的权力,即关涉谁来写作,为谁写作,写作什么和如何写作的问题。显性集体写作和隐性集体写作悄然合流,均饱受时代政治话语最强音的浸染,漠视和忽视话语主体鲜活的个人思考,知识分子文化传统和民间文化传统也在为工农兵服务的旗帜下被主流政治意识形态不断地改造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军事威胁论"作为关于中国军事的一种认知思维、意图判断和话语建构,正在以意象和定见的方式在西方媒体中强势传播,使媒介话语成为"中国军事威胁论"诸多成因中的一个关键性考察节点.媒介话语逻辑陷阱、媒介话语权力失衡和媒介话语策略组合为其中的重要促成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军事威胁的二元定型化表征陷阱在进入21世纪后呈现为媒介议题的事件化、戏剧化、常识化和利益化,加之维护性、协调性和对抗性三种媒介话语权力存在交锋失衡,虚拟与真实交织、肯定与否定并存,主流与边缘共进、合唱与独奏更替的"组合太极拳"正在挑战中国军方的媒介话语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1.
民间叙事有其固定的叙事模式,体现为叙事母题的不可随意更改和结构的稳定性,具有叙事的“本真性”特点,即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民众真实的生活。以刘三姐传说为例,在古代文本被整理、记录的过程中,出于各种原因,民间叙事文本中被加入记录者隐藏的叙事,目的在于重塑与民间叙事不同的话语权,表达自己的声音。因而在叙事文本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叙事、话语和声音。  相似文献   

12.
刘守华著《中国民间故事史》是一本颇具开拓性的中国民间故事学史的权威专著 ,体大思精 ,气魄宏伟 ,独创处多 ,书中以锐利的眼光与非凡的洞察力把极其丰富的民间故事史的知识 ,与大量的可贵心德见解详尽地展示出来 ,充分表露出一种高度热爱中国民间故事的民族自豪感与积极弘扬中华民间文化的高尚情操。它的出版 ,对于推动当前富有学术个性与民族特色的中国民间文艺学 ,不愧是个十分重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在新中国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背景下出现的。从其开始之初,即没有按照文学特有的规律和轨迹向前发展。作为文学话语,它已经失去了文学所应具备的审美属性,但是作为政治话语,它却使得自身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形象表达方式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宣传策略。不仅如此,民歌所蕴含的丰富的民间意识形态,在以文学话语面貌出现的强大的政治话语面前被主流化。另外,民众的广泛参与也使“新民歌运动”以政治话语的身份参与到政治节日化的日常社会生活中来,从而显现着一个时代的生活特色和精神特色。政治话语借助于文学话语的力量巩固了当时的意识形态,但文学话语却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久而久之,文学话语失去了独特的、永恒的魅力,政治话语也失去了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所应有的积极力量。  相似文献   

14.
众多女歌手从刘三姐传说和歌谣中获取艺术养料。壮乡歌海造就了刘三姐 ,刘三姐是广西少数民族女性形象的代表 ;刘三姐汉语山歌将各族女性引上社会 ;刘三姐精神鼓舞后世各族女性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曾以“我不回转去”的态度表现出和传统文化断裂的现代精神 ,据此我们通过对 2 0世纪 80年代“寻根”小说与 90年代“还乡”小说中文化暧昧立场的分析与批判 ,认为对“故乡”和“母亲”这两个意象所持有的叛逆性与守护性、解构性与建设性兼顾的姿态 ,才是构成现代文学关于“故乡”主题所一脉相承下来的现代性话语的思想核心。  相似文献   

16.
基于女性视角,视新嫁娘为核心的土家族哭嫁歌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民俗文化充分展示了女性的生命体验;《诗经》中的恋爱、婚姻家庭诗篇的情感真挚、淳朴而富有感染力,完全是女子个人、家庭关系、社会伦理之间的情感记录。土家族哭嫁歌和《诗经》无不形象鲜明地呈现了女性生命意识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女性话语———主体的爱欲诉说;身份认同———生命的自觉体悟;生存超越———和谐的幸福追求。  相似文献   

17.
“舞草把龙”是清潭街重阳节期间流行且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标签的特定仪式,将其置于人类学视野下,追溯并描述其缘起与流变,挖掘其在特定情境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对维系乡村社会生机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清潭街“舞草把龙”仪式的社会实践,即“舞草把龙”仪式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被列入“刘三姐文化”旅游节等种种事项,不难发现“舞草把龙”仪式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认为,这主要归因于“舞草把龙”仪式本身具有社会互动功能、情感联结功能、教育传承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但仪式空间式微、仪式主体缺失等潜伏性危机不容忽视,亟待破解。而时下积极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传统民间仪式的合理开发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8.
编纂<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是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把民俗普查和民间文学普查结合起来,规范编纂,加强民族语的翻译,早出示范本,搞好组织和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民俗文化的角度研究元杂剧的语言,可知元杂剧形成了一套与士大夫阶层的话语不同的市民话语体系,如“造反者的话语体系”、“青楼话语体系”、“商人话语体系”等,它吸收了宋元以来的民间文学、市民文学的话语养分,具有鲜明的市民话语特征,反映出元代市民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的诉求,是元代民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故事新编》的主题意蕴极其丰富复杂。从民间节庆文化和广场式的诙谐表演、民间故事和笑话的诙谐语言、世俗化的民间诙谐表现形式以及中外庄谐体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等方面对《故事新编》的主题加以解读,有利于对文本及作家创作意图的更深入认识。这种解读的内涵包括广场化的历史想象、世俗化的文化批判和戏谑化的生死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