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陈旭龙  朱忠华 《职业》2014,(30):19-20
深化产教融合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结合校企合作联盟和经编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深入广泛的四位一体"对话协作"来融合经编产业与中职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为"十二五"时期增强能源供给能力、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指明了目标和方向。本文在阐述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内涵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现代能源产业体系的具体路径:加强能源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快能源自主创新;增强能源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形成合理的能源产业结构;积极发展新型电力;建立并完善现代能源市场体系;继续扩大能源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3.
推动数字技术与服务业发展深度融合,让数字技术赋能上海现代服务产业体系建设,可增强上海服务业辐射能力、提高高附加值行业占比、助力上海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上海服务业创新,共同打造高品质的“上海服务”。  相似文献   

4.
王瑞杰 《科学发展》2011,(5):90-100
大力发展上海家庭服务业是上海建设宜居城市、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包容性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迫切需要。通过调查上海家庭服务业现状发现,社会对家政服务行业存有偏见,重视程度不足;行业市场混乱,行业主体间矛盾突出;行业标准与规范有待完善;有效管理与监管有待健全。因此,应相应地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家政规范服务"上海标准"体系,强化市场监管,走集团化发展之路,建立培训认证机制和联动机制,以促进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MCBD)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服务功能的新载体,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和城市形象的新名片。上海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与发展不仅强调经济、产业、配套设施等"硬实力"的目标与定位,更要关注文化、品牌等"软实力"的不断提升,以便将上海真正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以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为例,针对商务区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的成效与不足,提出针对推进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文化品牌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上海都市圈的战略定位应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立足自身优势禀赋和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等基本原则,基于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的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不仅要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更要服务中国的全球战略.围绕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目标,上海都市圈需要更深层次推进对内开放,强化上海"四大功能建设",形成一体化发展体制与机制,打造高度一体化基础设施,消除广泛存在的行政壁垒,形成统一市场,强化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同城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是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其功能定位主要包括口岸功能、产业功能、贸易功能、金融功能、物流功能、信息功能、辅助功能等。探索建立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和措施。要逐步形成功能完善、结构优化的航运服务产业体系和航运辐射体系,大型国际航运企业和知名国际航运组织区域总部集聚,使上海成为全球航运资源配置中心和全球离岸金融贸易中心。为实现上述目标,要探索形成有特色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模式,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两个体系、五大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8.
张亚军 《科学发展》2021,(12):27-35
上海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从产业发展方向看,要提升高端服务体量,加强中端智能制造,构建新型产业体系;从产业发展驱动力看,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开放型经济注入新动力,促进产业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从产业发展着力点看,要提升本土总部型企业和平台型企业的能力,以平台经济为载体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以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制度创新、培育良好市场环境.  相似文献   

9.
未来30年上海科技创新驱动力建设,关键是提升上海自主创新的能力.要充分发挥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内在驱动力、市场利益驱动力和政府政策方面的战略意识力,整合科技资源,突出跨界合作,建设“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打造行业产业技术研发创新枢纽.同时,重视技术创新与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相融合,支持面向服务经济的新型产业体系,支持文化科技融合与现代服务业创新,支持创意经济发展;通过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能电网、城市安全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布局和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上海产业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必须围绕改革的主线,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加快转变战略思路和发展方式;要基于需求分析明确发展方向,基于市场机制推进专项行动,基于分类管理推进改革创新,促进上海产业经济走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要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把握价值规律,建立市场规则,完善价格机制,使市场供给能满足、适应和创造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化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加快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上海经济和信息化升级版,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融合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刘立  胡垚 《城市观察》2013,26(4):72-80,92
本文对经济、资源和环境数据进行了区域统计分析和区位商计算,指出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悬殊、资源环境优劣各异、产业结构亟待优化是广东省实施"双转移"、"双提升"战略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双转移"和"双提升"相互促进、提升珠三角经济地位、优化产业布局和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效应,最后提出了实施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2.
推进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瑞博 《科学发展》2010,(12):99-11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命脉和产业安全,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市场前景、扩散效应以及引导科技进步的能力。上海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理清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发展、加工制造与高端服务、立足本土创新与集成全球创新资源、普惠性政策与定向性政策、重点扶持大企业与培育科技中小企业、系统推进与重点突破等之间的辩证关系。通过研究借鉴国内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提出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愿景、发展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转移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伟 《科学发展》2011,(6):12-25
目前上海已呈现后工业化时期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入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也面临战略性转变,并呈现出特有的方向与重点。同时,产业对外转移已成为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其趋势体现于规模扩张型、功能整合型和战略扩张型产业转移,并集中体现在一些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4.
李三虎 《城市观察》2013,25(3):111-124
产业融合代表着当代世界科技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国际企业界和经济界开出的重要战略管理菜单。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广州集聚全球高端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从而有利于升华广州低碳、智慧、幸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必须重视三次产业的宏观融合、产业内部的微观融合和产业之间的空间融合。为此需要针对产业融合过程中存在的制度性障碍和非制度性障碍,强化战略统筹,形成符合新型城市化方向的产业融合发展思路,优化产业融合制度环境,鼓励企业制定商业战略,使产业融合成为广州新型城市化发展的经济竞争基础。  相似文献   

15.
加快构建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是上海实现创新转型的重大战略。上海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必须紧密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立足国际视野抢抓重大技术机遇;坚持发挥上海产业、金融、科技、人才等综合优势,坚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领域、重大项目以及新增长点的培育形成;推动产业技术来源向自主创新、引进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等多源并举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形态向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材料创新、服务创新多环节整合转变,推动产业技术创新重点领域向制造领域和商业模式双轮并举转变。  相似文献   

16.
王征 《职业时空》2014,(6):39-41
当前,信息产业融合型的增长模式正在快速改变着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产业融合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促进了新兴业务的活跃爆发,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增长极,以产业融合有力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经济进入重大结构性调整时期?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这是当前和今后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任务。本文以广州开发区的实践为基础,对实施“双提升”战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examines how latecomer firms manage to achieve industrial upgrading through strategic coupling with global lead firms in automotive production networks. Drawing upon the example of the Guangzhou Automotive Corporation in southern China, this paper theorizes ‘cross-scalar tension’ as a key factor to explain why the four cases of strategic coupling between lead firms, the same domestic firm and state ended in different results, from decoupling to a sustainable coupling with local upgrading. This paper contributes to the pertinent literature by demonstrating that cross-scalar tension is inherent to the nature of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unreconciled tension concerning different corporate strategies on technological transfer, localizatio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could lead to decoupling. Importantly, good coordination and matching on corporate strategies between lead and domestic firms could relieve cross-scalar tensions, thus fostering local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sustainable strategic coupling.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一贯十分关注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导向作用。基于以往产业发展思路的局限性以及未来上海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十二五”期间上海产业发展应重点把握好国家发展战略与上海产业发展实践、产业转移与产业扩张、产业领域高新化与产业技术先进化、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等之间的关系。因此,上海“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不应是“十一五”简单的线性延续,需突破以往的思维定势,强化“以价值链为导向的产业高端化”,紧紧抓住核心技术、网络渠道、企业家、企业主体和政策支持等要素条件。  相似文献   

20.
上海国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优势,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明确提出上海国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目标、战略定位,正确选择上海国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系统论述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具体路径,提出六种发展模式和七大产业平台建设,以及上海国资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配套政策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