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分析与思考任莉企业产权是决定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所有权制约着经营权。虽然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在生产资料归属问题上是明确的,但是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关系上面,国有企业的产权关系却是模糊的。为了推进改革,巩固改革成果,必须抓住症结,战胜...  相似文献   

2.
多年来,举国关注的国有企业改革,从总体上看,为什么还不能尽如人意?站在理论的高度去分析,我认为,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未能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传统两权分离并非把握住马克思两权分离的真谛 我国从1984年至1993年期间,国有企业改革基本上都是沿着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分离,亦即传统两权分离的思路展开的。但是,这一传统的两权分离改革思路,并没有把握住马克思两权分离理论的真谛。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曾直接或间接地论述过三种情况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一是自然人企业中的企业主所有权与经理经营权的分离(详见《资本论》第三卷,第435页);二是股份企业中的法人所有权与经理经营权的分离(详见《资本论》第三卷,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所有权同国有企业经营权的分离、企业范围内经营权同经营成果所有权的结合上,国家、企业、职工的利益会形成复杂的结构关系。而在其某一环节上,又会形成双层所有权关系。在“双层所有权”结构中,国家是全民财产的统一的但不是唯一的主体;所有作为法人的国有企业也都应是其财产的所有权主体。承认国有企业享有法人所有权,将是体制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国有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城市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城镇集体工业企业要进一步搞活,就要加快工业管理体制改革。要使这一改革有重大的突破,就必须还所有权和经营权于集体企业。集体企业“两权统一”的理论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具体表现为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和使用权(后三权通常称为经营权)四方面内容。所有权和经营权在不同的经济形式中结合的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一般说所有权和经营权  相似文献   

5.
政企分开是企业改革的出发点。如何促进政企分开,其主要构想是:国营企业全民生产资料所有权性质不变,生产资料的经营权归企业,企业可以结合市场变化情况自主地营运,不受政府的行政干预。其逻辑思路是通过两权分离来搞活企业,真正实现政企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增强企业活力的主要理论依据则是实行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问题,实质上是生产资料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的关系问题,通常把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叫做经营权,因此,四权的相互关系也就变为两权的相互关系。从历史上来看,生产资料所有权和经营权之间的相互关系有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正> 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中有些全民所有制小企业实行了租赁的方法,把企业租给集体或劳动者个人经营。有人担心这样会改变企业的全民所有制性质,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一、租赁不是转让所有权。生产资料所有权是生产资料的归属问题,是指某一社会集团或个人对其所有的生产资料可以自由处置,包括出售、转让或出租等自由。租赁是属于生产资料如何经营的问题。我国当前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的租赁,是我国将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交给承租的集体或个人经营,承租者按规定交付一定的租金。这只是经营形式的变化,而不是所有权的转让。经营形式的变化,并不意味着所有权的转让。苏联在新经济政策时期,也采  相似文献   

8.
自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以来,理论界对国有企业用生产发展基金等自有资金所购置的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一直持有争议。大多数人认为,既是国有企业,留利自然归国家所有;也有人认为,企业留利应当归企业所有。而笔者则认为,一个国有企业上交税、利之后的利润余留,其所有权应当归属于该企业的劳动者集体,它是劳动力所有权在企业盈利中所具有的收益索取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经历了不断探索和创新 ,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形式分别采取了以国家所有权为前提法人所有权为基础的股份制 ,劳资两合性的股份合作制及组建现代企业集团三种形式 ,尽管它们的具体实施都还存在着某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但必将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一、现代企业产权制度的法律界定现代企业制度,作为社会化大生产制度创新的历史产物,一般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产权制度;二是有限责任制度;三是科学管理制度。其中,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产权制度是构筑整个现代企业运作机制的核心所在。因而,在当前研讨国有企业运作模式的现代化改造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即为如何实现现代企业产权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造的契合。这里,首先需要阐明的即是现代企业产权的理论界定及其法律特征。对此,理论界大致有三种观点:一是“所有权”论。认为产权是一种所有权,它包括对财产的终极所有权、经营权、直…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劳动力所有权(或占有权)问题,理论界尚在讨论中。有的同志认为,社会生产必须具备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这两个要素,因而社会主义社会也必然存在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所有权。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值得研究的。说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是生产不可缺少的条件,这当然是对的,  相似文献   

12.
多年来,搞活国有企业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经济界、学术界也提出过不少观点和方法。主要有:经营权说,即国家持所有权、企业持经营权;租赁权说,即国家财产租赁给企业,企业缴纳租金;占有权说,即国家持所有权,企业持占有权;代理权说,即国家作为委托人持所有权,企业作为受托人持代理权。但是上述这些观点,由于其固有的缺陷,在实践上并不成功。中央在总结实践  相似文献   

13.
列宁从所有制的内部结构出发,认为生产资料所有包括“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参见《列宁全集》第13卷第314页)。马克思对“四权”虽没有集中的论述,但在分析“生息资本”的时候,多次使用过“四权”的概念(参见《资本论》第8卷第384页、第389页、第393页)。所有权,指的是生产资料为谁所有,获得的经济利益由谁支配的问题,如地租、股息,上交利润等都是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获得的经济利益,  相似文献   

14.
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弄清二者各自所处的地位。我们认为,国家与企业在对国营经济的生产资料所有权和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后三权一般称为经营管理权)的关系方面,国家对国营企业的生产资料与产品拥有最高或最终的所有权和总体经营决策权,企业对归其占有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不仅享有具体的经营管理权,而且也享有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5.
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不仅是经营管理体制问题,而且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变革问题。对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拥有所有权、企业拥有经营权这种机械性的、板块式的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应该是国家拥有绝对的  相似文献   

16.
留用资金,也称企业自有资金、税后留利等,是指国有企业(以下简称企业)上缴所得税或承包利润、租金等后,国家核定留给企业使用的资金。《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在规定企业的财权时第一次使用了这一概念,即“企业有权依照国务院规定支配使用留用资金。”虽然这一法律规定已经说明了留用资金的所有权归属干国家,但理论界和企业界仍存在几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即:“国家所有说”、“企业所有说”、“企业职工(包括厂长或经理)个人所有说”。  相似文献   

17.
清晰和落实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是解决当前国有企业资产代理人实际“缺位”问题的关键.国有企业要真正成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经济主体,就必须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有序分离.国有企业享有代理占有权、收益现实使用权、部分处分权和完全使用权,可定义为“企业现实所有权”.因此,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就是企业法人财产现实所有权.  相似文献   

1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是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而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的明晰化,则是产权制度变革的首要课题。为此,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必须积极探索国有资产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分离的具体方式。在各地建立国有资产经营公司,具体操作国有资产所有权的经营,在目前,可以说是进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创新的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按照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资料经营权的分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大步骤。从纵向经济关系方面来说,实现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生产资料经营权的分离,在于使国家与企业间的关系明朗化,使国家不再以生产资料经营者的身份出现,直接干预企业的微观经济活动,从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转向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的一般基础,在于以资本所有权为核心的所有权框架结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国有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变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以实物所有权为核心的所有权框架为以资本所有权为核心的新体制框架。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及股份制的推行,都只有从明确国有资产所有权和国有资本所有权人格化主体的方向入手,才能有新的突破。而国有资本所有权人格化主体的塑造,又必须根基于界定国有企业职工的双重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