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卷一·宋本纪上》二年春二月……执政使使者诛皇弟义真于新安。 (中华书局 1975年 6月版点校本 ,第 30页 )按 :庐陵王义真之死 ,《宋书·少帝纪》亦记在景平二年二月 ,而《宋书》之《徐羡之传》、《武三王传》则记在是年六月。《通鉴》卷一二○从传亦记在六月 ,《考异》云 :“《宋》、《南史》《本纪》 ,二月废义真徙新安之下 ,即云 :‘执政使使者诛义真于新安。’《宋·义真传》 :‘六月癸未 ,羡之等遣使杀义真于徙所。’《羡之传》亦云废帝后‘杀义真于新安 ,杀帝于吴县’。按《长历》 ,六月庚寅朔 ,无癸未 ,盖癸丑也。”福林按 :《宋书…  相似文献   

2.
《宋史》卷三百一十六《包拯传》:“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相似文献   

3.
<正> 郭锡良等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被广泛采用的教材,从内容到编排,都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但在词语诠释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现仅就其中的五个问题作一些讨论。“焉”可作“之”用《古代汉语》常识部分“代词”一章关于“焉”字有这样的论述:“焉字一般只用在不及物动词之后,这点和‘之’正相反,‘之’的主要作用就是放在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古代汉语里只有‘知之’‘杀之’,没有‘知焉’‘杀焉’。同一个动词,加‘之’和加‘焉’,意义也不同。”作为常识,这一论述,有悖于语言实际。是的,  相似文献   

4.
“莫须有”一词出自《宋史·岳飞传》,其句云:“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诂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后人谓岳飞冤狱曰“三宇狱”,称无罪被冤为“莫须有”。莫须有,今作恐怕有,也许有之解。前些时偶翻一九三六年出版的《辞海》,“莫须有”条注释曰:“《癸已存稿.岳武穆狱论》:‘莫须有者,莫一言也,须有,一言也。桧迟疑之。又言有之,世忠截其语而合之,以诋桧之妄。’”这里对莫须有的诠释与通常所言有异。为了进一步弄清它的真正原义,我又查阅了清俞理初撰的《癸已存稿》,其中有关“莫须有”  相似文献   

5.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卷五:“(文公)十九年,得陈宝。”《正义》: 《晋太康地志》云“秦文公时·陈仓人猎得兽,若,不知名,牵以献之。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女胃),常在地中,食死人脑。’即欲杀之,拍捶其首。” 按,欲杀之而拍捶其首,不可解。晋干宝《搜神记》则云: 道逢二童子,童子曰:“此名为媪,常在地食死人脑。若欲杀之,以柏插其首。”  相似文献   

6.
《辞海》关于窦大量任用隋官僚始于何时的说法,似欠妥当: “擒杀宇文化及后,大量任用隋官僚,遣使到洛阳朝见越王侗,在战争中‘每获人士,必加恩遇’。”据《旧唐书·窦建德传》所载: “初,群盗得隋官及山东士子,皆杀之,唯建德每获士人,必加恩遇。”《资治通鉴》炀帝大业十二年:“先是,群盗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独建德善遇之;……”我们知道,《旧唐书》是隋唐史研究中最基本的史料之一,其史料价值远高于《新唐书》等;《通鉴》一向享有较高的声誉,隋唐史研究亦常以之为据。据上二书得知,窦擒杀宇文化及父子在武德二年;而上引大用隋官士人的史料,却明明是在大业十  相似文献   

7.
编辑同志:贵刊年今第二期《黄宗羲和孟德斯鸠思想异同片论》一文,立论精审,自有一种生新之致,阅后启迪良多。但在比较两人的理欲观时,作者却把陈确的“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无欲作圣辨》《陈确集》下册第461页)当作了黄宗羲的观点。陈确这一观点正是黄宗羲所批驳的,作者不辨于此,说了这么一段活:“黄宗羲没有简单地否定宋儒‘存天理、去人欲’的禁欲主张,而是把宋儒作为对立面的‘天理’、‘人欲’作为对立统一体有机地加以融合调整,主张‘从人欲恰好处求天理’(《与陈乾初论学  相似文献   

8.
近日修订旧稿《文以载道——孟子文化精神研究》,想用传说中的“海瑞杀女”为《孟子》书里的“男女授受不亲”(《离娄上》7·17)做个注脚,于是上网检索。百度百科有“海瑞杀女”的专门词条,其中说道:“记载海瑞逼死女儿此事的有3本书,沈德符撰《万历野获编》、沈德符后人沈振辑《野获编外补遗》、周亮工《书影》。”这种叙述对吗?径直往学校图书馆,逐一复核后,觉得有些话值得说说。明清之际有个不太有名的学者叫姚士麟(生卒年不详),通称姚士粦,又称姚叔祥,著有《见只编》三卷。  相似文献   

9.
《道德经》理论基础和思维方法探索李友滨《道德经》的成书年代,据《史记》载,老子离周至函谷关时,“关尹喜曰:‘子将隐矣,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战国策》、《庄子》、《论语》等多次引用老子书的原文或大意,证明《老子》成...  相似文献   

10.
读者来信     
《文史哲》编辑部: 贵刊本年第三期,载有李茂肃同志《蒲松龄对志怪、传奇小说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一文。其中第二部分第五段,说蒲氏塑造了大批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物,举了《冤狱》中的宫标为例。李同志特别歌颂了这个人物,认为他是“自投公堂的勇士”,有“自我牺牲的精神”,敢于“大骂官吏‘如此愦愦,何足临民’,并直提出:‘杀人者乃宫标也’。因而赞美他“是大义凛然的勇士”,“为了真理,简直把生命当作一柄投枪,随时可以掷向敌人,愤怒的烈火,恨不得把统治者从地球上赶出去。”我翻检了一下原文,觉得李文所云完全不合。聊斋原意是说朱生和媒婆开玩笑,要杀邻人某而娶其妻。不久,邻某果然被杀,于是县令追究,从而拘捕了朱生和邻妇,一味严刑逼供。两人皆诬伏,  相似文献   

11.
《卷二十四·天文志二》永和五年……十月 ,月犯。占曰 :“朝廷有忧 ,军将死。” (中华书局 1974年 10月版点校本 ,第 713页 )按 :“占曰”云云 ,《晋书·天文志下》作“占曰 :‘胡有忧 ,将军死。’”与上载相去甚远。今考本书卷二十三 ,《天文志一》载魏正始元年有“十月寅 ,月又犯北头第四星 ,占曰 :‘犯 ,胡不安’”事 ,并记敦煌太守王延于次年斩鲜卑阿妙儿等事 ;同卷又载晋成帝咸康八年“八月 ,月犯 ,占曰 :‘胡不安’”事 ,并记石虎废石弘自立 ,幽杀石弘等事。可见此星变之应实在胡而不在晋 (朝廷 )也。按之下文记是年“十一…  相似文献   

12.
丁伯刚和他的《天杀》与《天问》章维丁伯刚是一个创作态度非常严谨的作家,作品虽不算丰厚,却能见出其心的凝聚。刊登在《收获》上的《天杀》与《夭问》可视为他的代表作品,这两部中篇小说均不青睐于故事情节,而以人物心灵的拼搏与挣扎支撑超结构大厦,显示了相当的人...  相似文献   

13.
才,才能;性,德行。才性之辩也称作才德之辩。辩论的目的在于怎样认识才能和道德的关系,以解决评价和使用人才的标准问题。魏晋时期有所谓“才性四本”论的争论。“魏志曰:会论才性同异传于世。四本者,言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也。尚书傅嘏论‘同’,中书令李丰论‘异’,侍郎钟会论‘合’,屯骑校尉王广论‘离’,文多不载”(《世说新语》《文学篇》,刘孝标注)。这一争论向来为学者所重视,并尽力利用可能挖掘到的有关历史材料论述其所反映的社会政治意义,这当然是很重要的。然而,笔者认为魏晋时期关于才性同、异、合、离的辩难,固然有其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但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关于人才标准问题长期讨论的继续和深化,而且这一辩难在魏晋以后也并未结束。因此,如果我们不局限于才性四本论的辩难,而是通观  相似文献   

14.
读者琐谈     
《老子》,五千言,历来版本各异,注家甚众,故断句、释文,歧义存焉.近读张松如周志的《老干校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版),深感作者将“古今聚讼,这无定诂”(《校读》第3页)的老义译释得如此信达,实在是功力不凡.任继愈同志《老子新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2版),也是笔者经常研读之书;译者对其1978年版作了较大修订,并对学术界研究老于哲学思想时,“代替古人讲他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新译,第43页)的倾向作为反思,认为不能简单将老子的哲学思想非‘唯物”即‘唯心’地‘一刀切”.这无疑是老子研究方法上…  相似文献   

15.
陈佳华、傅克东先生所著《八旗建立之前满洲牛录和人口初探》一文,以丰富的史料、严肃的态度,详细考察了八旗建立之前满洲牛录与人口的发展变化,实清史学界对此方面研究的深入与拓展之主要成果.笔者读后,颇受启迪,获益匪浅,然尚有不明及异议之处,借此提出,以求教于陈、傅二先生与诸方家.一、“属三百人”问题《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卷一载:1584年努尔哈赤率兵攻翁哥落城,被鹅儿古尼、老科射伤,“于是弃将得之之城而回.太祖疮愈,率兵复攻翁哥落城,克之.众将欲杀鹅儿古尼、老科,太祖曰‘二人射我,乃锋镝之下,名为其主,孰不欲胜?吾今释而用之,后或遇敌,彼岂不为我用命哉!此等之人,死于锋镝者尤当惜之,何忍因伤我而杀之也!’赐以牛录之爵(原注:属三百人),厚养之.”《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则将《武灵》原注纳入正文,改写成“乃擢鄂尔果尼、罗科为牛录额真,统辖三百人.”《初探》叙述此事时写道:“努尔哈齐力排众议说:‘二人射我,乃锋镝之下,各为其主,孰不欲胜,吾今释而用之’,于是‘赐以牛禄之爵’,(《初探》注;《武录》卷1,页7下)‘擢鄂尔果尼、罗科为牛禄额真,统辖三百人.’(《初探》注:《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大清历朝实录》影印本,卷1,页22上)清军入关前,民爵与实官的名称,基本上是一致的,直到1648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我家的藏书,应该说是从我的祖父(罗振玉)才开始。祖父一生寝馈书丛,书籍和文物几乎成为他须臾不能离的东西。他三十岁从淮安到了上海,虽然从事农业的振兴和宣传,办了《农学报》,同时又开设东文学社造就翻译人才,但他并没有忘记了十年以前所搞的考订之学,祖父搞考订是从古文学入手,他早年所著的几部书,《读碑小笺》、《存拙斋札疏》、《眼学偶得》都是以古文字论证经史,因此,读书必博,那时  相似文献   

17.
明人戴钦非死于廷杖,而是死于服食药石。他的著作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文献记载共有四种,即《鹿原集》、《玉溪存稿》、《戴秋官集》、《鹿原存稿》。今存前二种。《鹿原集》见于多种目录记载,《玉溪存稿》较为罕见。  相似文献   

18.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古代悼亡文学的艰难历程——兼谈古代的悼夫诗词王立一、“悼亡”果真功归潘岳乎?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四指出:“寿诗、挽诗、悼亡诗,惟悼亡诗最古。潘岳、孙楚皆有《悼亡诗》载入《文选》。《南史》:宋文帝时,袁皇后崩,上令颜延之为哀策,上自益‘抚存悼亡,感今...  相似文献   

19.
一、关于“闻顾脱皆杀之”的确切含义林干教授在其所著《匈奴通史》一书中探求匈奴语“匝脱”一词的含义时,写道:“《汉书·匈奴传》下载:元帝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汉朝派使者谷吉把那支单于的侍子送还给他,到支杀死了谷吉。‘汉不知吉音问,而匈奴降者言,闻匝脱皆杀之(听说谷吉在眼脱被杀)。”’(着重号为笔者所加,下同)可见,他认为汉朝使者谷吉等是被部支单于杀害的。可是紧接着他将“闻巨脱皆杀之”解释为“听说谷吉在颐脱被杀”,而且是“被巨脱巡逻部队杀死”①的。这样一来,关于谷吉等被杀害的问题,就出现了两种对立…  相似文献   

20.
台湾黄畲先生《欧阳修词笺注》(中华书局1986年12月出版)有几个词语的笺注,似有未当,现特提出与黄先生商榷。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拨头”一词,黄先生笺注曰:“舞蹈名。《文献通考·乐考》:‘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也。’”若单就“拨头”而言,《通典》语释无可非议。但欧词“拨头”却非胡舞。欧之全词为:“画堂雅宴,一抹朱弦初入遍。慢撚轻拢,玉指纤纤嫩剥葱。拨头憁利,怨月愁花无限意。红粉轻盈,倚暖香檀曲未成。”(调寄《减字木兰花》)通首描写了雅宴上乐妓弹奏琵琶,与杀虎报仇、激烈雄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