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六国时代,河西地区更替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台称五凉。如果从前凉张轨以晋凉州刺史保据河西的时间(301年)算起,那么到北凉亡于北魏(439年),五凉政权统治河西近乎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这一百多年间,河西地区的局势总的说来,还是较为稳定的。正如陈寅恪先生指出的那样:“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刚人士避难之地,复是  相似文献   

2.
陆离 《西域研究》2012,(2):23-29,142
唐代西域焉耆的龙家部族在788~794年间吐蕃进攻焉耆时归附吐蕃,首领龙王曾经觐见吐蕃赞普,率领一部分部族成员移居河西走廊地区,敦煌古藏文文书P.T.1089号中吐蕃凉州节度使衙署中的lung dor dmag pon(迁移之龙家将军)应为管理定居于凉州、甘州地区的龙家部族的吐蕃官员,晚唐五代时期龙家在西州、焉耆、凉州地区也有分布,宋代陇右等地的龙家部族则融合于当地的吐蕃部族之中,但仍保持有龙、龙家、陇逋、陇波等称号。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明代重刻唐《凉州卫大云寺古刹功德碑》认为:景云元年(710)始任河西节度使的是凉州都督司马逸客,非贺拔延嗣;司马逸客活跃于武周和唐中宗时期,曾参与702年征讨突厥默啜和710年唐朝对后突厥汗国的军事行动;任河西节度使期间,其通过主持修缮凉州大云寺,获取赤水军等军镇的支持,以达到对地方社会控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唐懿宗咸通二年(861)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张议潮收复凉州后不久,河西地区又与中原隔绝,陷入各族混战之中,凉州自立政权就是其中之一.胡小鹏在《西北师大学报》一九八九年第一期发表如题文章,就凉州自立政权的几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一、凉州地区唐戍兵与(?)末的关系.张议潮收复凉州后,唐王朝曾重筑州城,并由山东调郓城兵二千五百人西来,与沙州归义军派出的将士共同戊守凉州。此后不久,凉  相似文献   

5.
十六国时期,位处西北边陲的河西地区,曾经出现了一个学术文化发达、名家辈出、人才济济的文化昌盛时期,史书誉之为“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1)关于河西地区文化教育发展的盛况,笔者另有详沦,不复赘言。(2)太延五年(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北凉,统一了北方。平凉后,拓跋焘将大批凉州人民徒往代京,“太延五年冬十月,徙凉州民三万余家于京师。”(3)不少河西学者亦在迁徒之内,来到平城,拓跋焘对他们“皆礼而用之”。(4)这样,在北魏政府中就出现了不少河西学者,他们的后代又继续在北魏政府中任职。因此,终北魏一代,一直有不少河西学者担任政府的各级官吏,他们在发展北魏文化教育,制定北魏各项制度诸方面颇多建树,从而对拓跋族封建化进程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谨对这些河西学者在北魏社会中的活动及其作用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河西地区主要指黄河以西,以乌鞘岭为界的甘肃西部地区,包括酒泉、张掖,武威三地和嘉峪关、金昌两市共二十个县(市、区)。河西是全国十二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也是甘肃二十六个商品粮基地县中占有十五个县(市)的主要产粮区。开发河西,对于全省、全国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相继出现过五个割据政权,即汉族张轨建立的前凉(公元301—376年),氐族吕光建立的盾凉(公元386—403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的南凉《公元397—414年),汉族李嵩建立的西凉《公元400—420年),匈奴族沮渠蒙逊建立的北凉(公元401—439年),史称五凉,统治河西近一个半世纪。这一阶段,中原地区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和文化都遭到严重破坏,而河西地区却相对安定,不但汉族的经济文化在这里得以保持,而且这里也成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尤其是凉州,是中国北部的文化中心,它对北魏的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  相似文献   

8.
凉州,即今甘肃武威地区,是丝绸之路河西走廊东部重镇。东接河套,北临沙漠,南连祁连山脉。唐朝盛时,河西、陇右三十三州,以凉州为最大,所谓“土沃物繁而人富”。其他又宜牧马,早在汉代,班因就称“凉州之富为天下饶”。唐置八盐,牧马达三十万匹。凉州不仅为“河西之根本,实秦陇之襟要矣。”古代凉州为多民族聚居地,从秦汉以来的月氏、乌孙、匈奴、鲜卑、羌,到唐、宋、元、明时的吐善、回鹤、党项、回回、蒙古、汉等,先后有二十多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元、明两朝是西域各族大批东迁内附的重要时期,凉州既处丝绸之路要道,又…  相似文献   

9.
公元九世纪末至十一世纪初,当值唐末、五代、宋初之时,占据着河西重镇凉州的吐蕃各部落,由族帐林立、部落分散,“大者数干家,小者百十家”的互不统属的局面,逐步走向联合。在中原地区,特别是五代政权相继更替,无暇顾及位于西北的边陲诸族,“不能抚有其众”,凉州地区出现了“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的半独立性质的政权。 在后汉时期,“凉州留后折逋嘉施米请命,汉即以为节度使。嘉施,土豪也”,“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  相似文献   

10.
《西天路竟》详细记录了五代时期内地僧人前往天竺 (今印度和巴基斯坦 )取经的行程。由此文可知 ,西域的伊州、高昌、焉耆、龟兹、割鹿、疏勒分别都是各民族建立的互不统属的地方政权 ,对新疆民族史和丝绸之路史的研究有重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甘州回鹘自唐末建立政权,历五代至北宋,逐步发展壮大。十一世纪初,进入鼎盛时期。可是,突然于天圣六年(1028年)失去可汗建牙之地甘州,一败涂地,部众四散逃离。在河西走廊建立政权一百七十多年的甘州回鹘,在鼎盛时期突然失败,又失败得那样惨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想从甘州回鹘的社会制度方面探讨其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2.
康雍乾时期甘肃农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甘肃”的基本地域范围是在清代奠定的,但即使在清代,也曾有过多次衍变。明时,陕甘合为一省,设承宣布政使司和都指挥使司管辖地方,前者管理府州厅县,后者管理卫所军队。由于河西地区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明王朝在这里设有十五个卫所,并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在河西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专管河西卫所。清雍正时,一仍明旧。康熙三年(1664),清廷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以右布政使司驻巩昌(陇西),领巩昌、临洮、平凉、庆阳四府。五年后又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移驻兰  相似文献   

13.
南凉略论     
<正> 南凉是十六国时期河西鲜卑在湟水流域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割据政权。这个政权建立于公元397年,灭亡于公元414年,兄终弟及凡三传,共历十八年。南凉建都乐都(今青海乐都),中曾移西平(今青海西宁),极盛时曾达于河西,并建都姑臧(今甘肃武威)。  相似文献   

14.
宋辽金时期,行政区划基本上是路、州(府)、县三级制。 北宋,甘肃境设三路、二十四州(府、军)、五十一县。(监、尉司)路置转运使,总民兵之事,州的县官称某某知事(简称知州),县的长官称知县。县除首都所治为赤县,首都之旁的县为畿县外,以户口多少和经济发达程度为标志把县分为五等:四千户以上为望;三千户以上为紧,二千户以上为上,千户以上为中,不满千户为下。 永兴军路,治所京兆府(今陕西省西安市)辖甘肃境的庆阳府、环州、宁州。庆阳府(宋徽宗宣和七年即公元一一一九年改庆州为府),统三县:安化(今庆阳县)、合水(宋神宗熙宁四年即一○七一年置,省华池、乐蟠二县为镇,今合水县)、彭原(原属宁州,宋神宗熙宁三年即公元一○七○年划归庆阳府,今宁县)。环州,(宋太宗淳化五年即公元九九四年改通远军为州),领通远(今环县)一县。宁州,统三县:定安(今宁县)、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真宁(今正宁县)。  相似文献   

15.
隋唐五代时期,又回复到秦汉的郡、县两级制。 隋文帝为改变州、郡、县三级体制过于分散的状况,于开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按照“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裁并郡县,取消郡一级建制。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六○七年)又改州为郡,恢复郡统县的两级制。郡的长官仍称太守,另设司隶和刺史分部巡察,主掌监察。这一时期,甘肃境设十六郡、七十六县。 安定郡,治安定(故治在今泾川县北),统七县:安定、鹑觚(今灵台县)、阴盘(故治在今平凉市今东)、朝那(故治在今平凉市西北)、良原(故治在今灵台县西北)、临泾(今镇原县)、华亭(今华亭县)。 北地郡(北魏置豳州,西魏改宁州),统六县:定安(郡治,今宁县)、罗川(隋开皇初改阳周为罗川今正宁县)、彭原(故治在今镇原县东)、襄乐(故治在今宁县东北)、新平(今陕西省彬县)、三水(故治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北)。  相似文献   

16.
张铁山 《西域研究》2007,(3):124-127
回鹘原称回纥,是构成现今维吾尔、裕固族的主要族源之一.其族称词义有王朝说、自食其力说、同盟互助说、归依说、森林民族说等不同观点,其中"同盟互助"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回鹘于744年取代突厥,在蒙古高原建立漠北回鹘汗国.840年因内乱和天灾,在黠戛斯人的攻击下灭亡.后除一部分留居原地外,余部向西、南迁徙.南下长城附近的回鹘人,后逐渐与当地的汉族及其他民族融合.一支西迁到河西走廊,建立甘州回鹘王国,成为今甘肃省裕固族的主要族源.一支西迁到吐鲁番盆地,建立高昌回鹘王国.另一支进入中亚草原地区,活动于葱岭以西,建立了喀喇汗王朝.回鹘文除了为回鹘人所广泛使用外,13~15世纪也曾用作金帐汗国、帖木儿帝国和察合台汗国的官方文字.  相似文献   

17.
王维《使至塞上》一诗,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术界有两种意见:一曰“爱国热忱”,一曰“自豪”感。陈贻焮先生在《山水诗人王维》一文主前说,(《唐诗论丛》第89页)他是指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使崔希逸自凉州南率众入吐蕃界二千余里”,“大破之,斩首二千余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包括酒泉、张掖、武威三个地区和金昌,嘉峪关两个省辖地级市,十四个农业县、四个牧业县.全区总面积27.92万平方公里,1984年总人口为391万.河西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位居新疆、内蒙古、青海等省区和甘肃的联结点上,为一西西北——东东南走向的天然咽喉通道,系古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河西地区对西北有一定的吸引力和辐射力.  相似文献   

19.
今天江苏的政区在唐代分别属于河南道的徐州、泗州、(治今宿迁县)、海州(治今东海县),淮南道的扬州、楚州(治今淮安市),江南道的升州(治今南京市)、润州(治今镇江市)、常州、苏州,计9州40县。它位于长江、淮河下游,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的前沿阵地。那么,在唐代经济重心迅速南移过程中,江苏经济发展的状况及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究竟怎样?本文拟就此作一初步探讨。一、州县级别与人口数量  相似文献   

20.
明末农民革命战争的杰出领袖李自成,祖居陕西米脂县(今横山县),但他开始举旗起义是在甘肃省榆中县(时称“金县”).崇祯元年(1628)冬季。李自成因交不起当地官僚地主艾举人的高利贷,被县令晏子宾“械而游于市,将置之死”①,由人解救出狱后,杀死艾举人,同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二月来到甘肃甘州(今张掖)②。当时,梅之涣任甘肃巡抚,杨肇基任甘州总戎(即总兵),王国任参将(即参戎,位次副将)。李自成叔侄就在“杨肇基麾下”王国营中当了兵。不久,李自成升为把总(时为三大营职).是年冬季,满州兵入关,包围了北京,明王朝急调西北各镇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