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柏拉图的自我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门尼德篇》是柏拉图(Platon)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它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柏拉图对自己的以《斐多篇》—《国家篇》为代表的“相论”的错误的反思批判,在第二部分,柏拉图尝试重建“相论”,结果是一个初步的范畴论。  相似文献   

2.
胡塞尔与马尔梯的最根本分歧是在含义论(Bedeutungslehre)方面,这是由于他们各自处在不同的语言哲学立场上所导致的。胡塞尔通过对洛采(Lotze)和鲍尔查诺(Bolzano)的柏拉图理解而形成的直观的观念论,恰好构成在柏拉图主义的弗雷格与心理主义的马尔梯之间的一个区域,因此胡塞尔也会受到来自他们两方面的批评,而他们各自的背后站着洛采和布伦塔诺(Brentano)。胡塞尔认识论中的观念论和语言学中的含义论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学特点:它们主张作为纯粹含义的观念的存在,同时主张这个存在是可以被直观到的,是可以显现的。这就是胡塞尔早期"直观的观念论"(Idealismus)的基本意涵。  相似文献   

3.
理念论构成柏拉图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甚至全部思想的基础,其理性主义和本质主义的特质以及现象学直观的方法给胡塞尔建立严格科学的现象学哲学以重要的启示,构成胡塞尔现象学思想的始源.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的辩证法在其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体系中,甚至在整个西方哲学传统中,无疑都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柏拉图而言,辩证法本质上是通向事物之定义的方法,是哲学家可获得的到达真理的最佳手段。辩证法作为一种发现"实在"的哲学工具,由于受其词源意义的影响,与问答对话的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作为对定义的探索方式,它在柏拉图思想的不同阶段则又有不同的呈现和发展变化。总体而言,柏拉图的辩证法沿袭其思想发展历程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了技巧、学科和最高科学三个发展阶段。这种发展一方面体现在其内涵从"言辩"向"思辨"的转向上,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其基本定位从对言语逻辑矛盾的揭示到基于数学分析的辩证综合,再到科学整体论的构想这一转变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信念问题是西方哲学中一个非常古老的哲学问题,自从柏拉图把信念作为认识论范畴明确提出来之后,西方哲学就拉开了研究信念的序幕,信念问题在西方哲学界似乎一直都是一个热门的话题。为了更加深入、系统地研究信念问题,把信念放到人类认识论发展的历史长河里,从信念的本质、信念的产生和信念的作用三个方面对信念问题作一历史的追溯,从而为今天的研究找到历史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数学本质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数学认识论发展经历了从柏拉图学派的“数学发现观”,到罗素、希尔伯特等人的“绝对主义数学观”,再到数学的“可误主义”、“拟经验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认识观的转变。人们在对数学本质的研究与争论中,不断揭示矛盾,认识本质,推动了数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柏拉图认为,思想作为一种普遍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思想是一切可见事物的基础,是事物的可以理解的本质。因而在柏拉图哲学中,第一次不仅从存在(客观现实)方面,而且从认识论方面,对思想进行了研究。康德把思想看作一切观念的观念:理智企图借助思想超越经验的范围,奔向理  相似文献   

8.
论柏拉图的idea之为“理念”而非“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柏拉图的idea并非感性直观的对象,而是概念思维的对象,从而它绝非感性直观意义上的事物的单纯的"形相",一种感性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存在。它作为事物之自身,乃是事物的本质,作为思维存在,乃是与事物之本质相应的思维之概念,而它同时又是事物的理想存在,构成了事物的目的,这样,它在根本上是本体论、逻辑学和目的论三者的统一。能够准确地表达出这三层内涵又同时避免了对idea的基于一种单纯的感性直观的理解的译名只有"理念",而"相"的译名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回忆"在柏拉图文艺思想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它是联系诗人与本体世界的心理中介,在迷狂状态中通过灵魂转向使人直观理念.这是在其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认识论,有其思想渊源和现实意义,并引发对人的此在的思索.  相似文献   

10.
逻辑经验主义和胡塞尔现象学所开创的维也纳传统新方向对哥德尔产生重要的影响.卡尔纳普和哥德尔都倾向于柏拉图主义的立场.卡尔纳普指出胡塞尔的“本质观视”概念是一种指向“无时间的本质”的经验方式.哥德尔是数学柏拉图主义者,主张不叙述历史.卡尔纳普和哥德尔不同之处在于,卡尔纳普对语言形式化及其结果做唯名论和约定论的理解,将数学与逻辑的公理理解为一种人类智力的发明而非发现.哥德尔指出,胡塞尔现象学观念论为他客观主义立场找到了一个认识论的基础,两人方法论的共同特征是“直觉逻辑主义”.但是,哥德尔将观念直观“顿悟”的体验视作一种尚未获得、但可以追求的境界,用“精确”来表达自己的哲学理论追求,并且证明精确的完备性是不可能的.在胡塞尔那里,观念直观是一种对思考对象之本质的领悟,现象学属于意识哲学而非身体哲学,他始终将哲学对真理的观念化的指明称作“严格的”,而且严格的完备性被胡塞尔指明为是可能的.哥德尔哲学上的敏锐性足以引导他发现可证性和真理之间的差异,但还不能够促使他认识到真理的“严格”而不“精确”.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洞穴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洞穴喻”的哲学寓言。这是一个关于人从黑暗走向光明 ,从无知走向有知 ,从被遗弃状态走向被拯救状态的神话。它最形象地表达了柏拉图的哲学理想 :“光源”是理念论的终极实在 ;“灵魂转向”是理念论的基本原理。柏拉图为西方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是对光明的一种理解 ,是理性自主独立的凯歌 ,其核心是对“永恒在者”的“光源化”。西方现代文明之“根”一直可以回溯到柏拉图的这个最基本的哲学寓言。  相似文献   

12.
柏拉图晚年提出法治国家理论,作为对早期理想国家观念的修正,但柏氏的法治观受其哲学思想的影响,没有脱离人治的窠臼。亚里士多德从不同的人性观和认识论的角度批判了柏拉图的法治思想,提出了良法之治的观点,为现代法治奠定了基础。主要从二者法治观念所预设的认识论和人性论前提之不同,梳理法治理论在二者之间从理念论到经验主义的逻辑过程。  相似文献   

13.
柏拉图是一位理性主义者,通常认为他将知识的来源归因于理性而不是感性。但是,只要深入审视其知识论的具体内容和发展脉络就会发现,感觉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成分,不能仅仅被当作经验因素而加以拒斥。柏拉图对感觉的探讨需要参照他的整个知识论构想,只有准确把握感觉在其中所具有的地位,才能全面理解柏拉图的知识论。感觉在认识活动中既具有引导作用,又在知识来源问题上面临着困境,这些困难对后世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直观”概念在胡塞尔思想以及整个现象学运动中都居于中心地位。胡塞尔的直观是本质性的,不仅是朝向本质,而且其本身就是本质性的。所谓从感性直观向范畴直观的扩展只是胡塞尔的叙事逻辑,实际上,起奠基作用的是本质性的直观而不是感觉,而范畴正是自身被给予的。在被胡塞尔称为认识的“启蒙”的此种扩展中,含义的充实、表述和直观的关系以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三个关键环节。重要的是,正是直观打开了胡塞尔后继者存在论的理论地平。  相似文献   

15.
进化认识论是西方 2 0世纪 6 0年代末~ 70年代初出现的一股认识论思潮 ,代表人物有福尔迈、坎贝尔等人。进化认识论首先是一种认识理论 ,因此 ,它所要解决的问题 ,大多可以从近代认识论中找到。但是 ,作为一种认识理论 ,它又主要依赖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它力图从进化的观点去理解和说明人类认识结构 (能力 )的起源及其发展。它不仅对一系列的经典认识论问题 (认识的本质、客观认识的可能性、天赋观念等等 )作出新的解答 ,而且试图对许多科学理论问题 (科学理论的评价、科学的进步和客观化、归纳问题等等 )作出自己的解答 ,此外 ,它也充分地考虑到了语言问题在认识论当中的重要性。进化认识论具有历史性、实证性、跨学科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体论哲学有着难以克服的认识论难题。尽管近代哲学自觉地把认识论问题作为自己讨论的中心课题,但认识论难题依然以变样的二元分立方式挥之不去。因此,对于胡塞尔来说,进行认识批判就意味以现象学直观的方式超越哲学史上形形色色的二元分立模式。沟通一般与个别、超越主—客关系模式的本质直观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在其中隐匿地发生着意向行为的赋义过程。这种赋义之所以不是主观唯心主义,是因为在内在时间中纯粹体验总是超出了"原初印象"。这样,在胡塞尔看来,"认识"并不是一个可以盛装外在对象的空口袋,相反,每一原初明证的直观就是确切意义上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休谟的经验批判终结了近代经验派认识论哲学,从而开始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终结,但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最后终结则是由康德来完成的.沿着休谟开辟的怀疑论道路,近代认识论哲学的任务就必然是理性的批判,康德的知识论决定了其理性批判的基本内容,正是通过对人类知性与感性直观的批判,康德彻底否定了一切人类理智的形而上学,把知识完全限制在一切出现中,这也就否定了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前提,从而在终结近代理性派认识论哲学的同时,也堵死了近代认识论哲学一切可能的存在路线.  相似文献   

18.
通过梳理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得出所谓"休谟问题"的论证过程,可以从问题产生源头分析休谟问题本质。真正首提"休谟的问题"一说法者实为康德。以下仅论述认识论意义上的"休谟问题",其本质即为彻底的经验论内部蕴含的、无可回避的逻辑结局。休谟问题的本质要么是"因果问题",要么是"归纳问题",两者必有一者更为根本。从休谟得出问题的原始论证过程看,休谟问题本质应为因果问题。由于因果关系是人类得到"实际的事情"方面知识的重要依据,休谟试图为因果关系寻找必然性基础。  相似文献   

19.
针对康德知识论的内在困难,克罗齐对康德知识论做了三个方面的改造:首先,克罗齐视“直观”为独立的精神活动,而不只是知识产生的必要条件;其次,“概念”是“具体的普遍”,但不能脱离“直观的表现”;再次,“直观”到“概念”的勾连,蕴含着思维的“跳跃”。克罗齐试图借此克服康德知识论的想象力难题,以将“精神活动”作为对象纳入到其精神哲学中。恰当地把握克罗齐改造康德知识论的路径,不仅可能彰显出康德问题的思想史意义,而且亦能折射出西方哲学在近现代的转变逻辑。  相似文献   

20.
对于西方近代哲学,人们常从认识论,或从某一方面以实体、观念、自然、精神、人等等为题展开研究,而从基督教神学上帝的视角进行研究的则还不够。文章以基督教神学的上帝为论题,论述了上帝在近代哲学中所具有的本质——自然的与理性的本质、上帝与自然的关系;阐明了近代哲学家论证上帝的方式——经验的与思辨的方式;揭示了上帝在近代哲学中的地位以及功能——保证知识与解决难题。这些论题的研究对于弄清哲学与神学的关系,把握西方哲学的实质和发展轨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