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松涉拒绝传统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客体二元构架,他将对象性客体解构为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而认知主体则被拆解为一种关系性二肢存在,即能知的何人(人称上的"谁")与能识的某人。并且,广松涉突出强调处于认识论客体向度的显相世界中的身体,它并非是一个简单独立实存的物性对象,而是一个在感性对象性的"所知以上"的某种东西,即能知的主体,也就是显相给予所面向的关系性的主体,这是一个物性的身体之上的可以知晓关系性格式塔显相的主体。  相似文献   

2.
广松涉的物象化论思想作为通往他的“事的世界观”哲学的关键节点,以关系本体论为逻辑生长点,因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一致认识。然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一方面,立足于批判思辨本体论范式近代哲学地平的广松涉却从一种不包含价值批判性的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性认识出发,直接导向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批判,在实践逻辑层面,这具有复燃思辨哲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广松涉对近代哲学地平的批判包含着对生产力范畴的实体主义理解的拒斥,但这种拒斥却以将其认识论化为结局。这是因为广松涉忽视了生产力范畴本有的内在反思的特性。他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重塑异化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具有一体两翼结构的生产力范畴,在充分贯彻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的基础上彻底扬弃了束缚住广松涉的近代哲学的传统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3.
广松涉,作为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创立自己"事的世界观"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不仅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而且还兼容了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哲学的思想,尤其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分析.这集中体现在他在<海德格尔与物象化的谬误>一文中对海德格尔"上手状态(用在性)"的批判上,并以此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2009年11月7日由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南京大学哲学系和南京大学中日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视域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暨第四届广松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5.
不同于传统的认识论,广松涉认为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假定为直接发生的感性经验其实都不是“单层”的所与,而是意义的所识共同构序完成的觉-识结果。这是被主-客二元结构遮蔽起来的认知二肢性关系存在。作为关系性存在的显相的所与不是传统认识论中假定的主体认知对象的外部现象,它本身无法独立实存,意义的所识也不是一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主观现象,当它们作为显相呈现,就已经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显相的所与和意义的所识构成的二肢认知结构,不是一种牛顿力学中那样的实在框架,而本身就是发生于认知活动中的格式塔场境建构。  相似文献   

6.
张一兵 《东岳论丛》2020,(1):5-14+191
广松涉的实践世界有两个重要参照:一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理论中的使用价值,二是海德格尔的上手功用关联,他由此发展出以用在性存在为基础的实践世界的存在结构理论。这个实践的世界并非是与认知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它就是认知的世界背后现实中的真相。认知显相的背后那个物象化假想其实是有用物态的呈现,而意义所识的主观构境支点是与主体存在相关的价值性关系。并且,我们在认识论中遭遇的能知—能识的主体,在实践世界中则会是"能为的个体"和"作为角色的主体"的二重性关系主体。  相似文献   

7.
杨雨帆 《东南学术》2024,(2):191-201
日本学者广松涉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段经典论述作出判断,认为在确立共产主义理论之际是恩格斯拉响了“第一小提琴”。事实上,广松涉的理解是错误的,他的文本分析无法证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解落后于恩格斯。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既主张将共产主义作为“现实的运动”来思考,也坚持从社会制度的角度论述共产主义。在合作的著作中,文字的“撰写者”并非就是其所传达思想的“隶属者”。马克思对原文的增补绝非讽刺、玩笑之语,他的关于“共产主义不是‘理想’”的提法也不是针对恩格斯笔下的共产主义,而是针对“施蒂纳式的共产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未来社会观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马克思与恩格斯始终保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他们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共同创始者,抬高或贬低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被人们视为其晚年政治立场最保守的著作,但随着社会的变迁和近年来政治哲学的复兴,该著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论是对现代社会历史价值的认可、对现代社会自身弊病的批判还是对现代社会自我矛盾的拯救来说,该著作都显示出其不可缺少的价值.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自由主义理论为现代社会的生成呐喊助威,在追求个人解放的同时,也陷入自我任性的困境,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我解放.黑格尔成功地解释了自由主义理论的局限,并开启了特殊性和普遍性实现统一的伦理场景.  相似文献   

9.
士林君,近好: <新道德主义>收到多日了,也基本上看完.你平常发表的论文,我一般是不大看的,觉得那是你的心灵的火花.殊不知非也!相反,倒使我大为惊讶--原来,你除了搞鸿篇巨制之外,还在不断地"打思想战线的游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是既有研究中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有学者甚至认为这一部分应该独立出来作为第四笔记本。在考察文本的历史变迁和原初结构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分在逻辑和文本上都是开放性的,其哲学讨论与第三笔记本中的经济学研究错综交织在一起。而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态度的细微转变则反映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存在的两条逻辑此消彼长的理论态势。在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理论定位的问题上,西方“马克思学”和苏联马克思主义都有意无意脱离了文本的原初写作进程,转而以某种外在的理论框架为出发点进行阐发。对此,我们必须加以审视、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