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论现代社会的社会动员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该文论述了现代社会影响、动员人们思想、行为的内容、方式、结果,以及相对于过去时代的发展。提出传媒、竞争、参与是现代社会影响、动员人们思想、行为的主要途径。概括了传媒动员、竞争动员、参与动员的特点。论述了这些动员对人们思想、行为影响的性质与方式。为人们适应、驾驭现代社会提供思路,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2.
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现代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三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现代传媒策略。认为: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是现代传媒功能发挥的前提;现代传媒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策略,应尊重传播规律和受众接受规律以及受众需求,积极担负起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3.
我国传媒中存在诸多不利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语言问题,如隐含封建思想的语言、歧视性语言、人文精神缺失的语言、暴力色彩浓重的语言、与时代特征不符的语言、恩赐民众的语言、八股式的语言等。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一些传媒工作者受陈腐思想的左右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遭遇观念壁垒;媒体的官方代表身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遭遇体制缺陷;教条化、封闭化的惯性话语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遭遇语言鸿沟。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应着力提高传媒人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强化媒体"公器"角色;加强对传媒宣传艺术的研究,创新话语方式。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动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分析国内天然气产业结构及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天然气动员过程中涉及的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以及天然气动员的实施模式和步骤。提出动员国家储备及企业储存的天然气资源、调整天然气利用环节的结构和布局、天然气临时增产、进口国外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四种天然气动员模式。认为天然气动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国民经济动员主管机构可以通过加强重点天然气企业的潜力调查、建立天然气动员预案体系、建立重点企业动员机制等方式加强天然气动员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5.
抗疫公益广告作为社会动员中传媒动员的有机组成部分,呈现出与新闻舆论相伴随和相呼应的特征。从“对社会动员”到“由社会动员”的转向中,抗疫公益广告自下而上的“由社会动员”特性,唤起了公众从内心到行动的同意、认同和参与,是中国抗疫行动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基于理性的舆论引导、信息激活功能,以及感性的氛围营造和共情营造功能,需要从社会动员和广告传播两个领域对之进行研究。抗疫公益广告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从顶层设计、激励和评价体系构建、共情营造和广告引导、国际传播等方面进行应对和提升,使其在抗疫社会动员中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6.
国民经济动员事业的发展,促使它从经典动员模式走向敏捷动员模式。文章分析了经典动员模式的局限性,阐述了敏捷动员的体系结构、敏捷动员的运行机制、敏捷动员的驱动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敏捷动员的核心理念和本质特征,最后讨论了敏捷动员的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将妇女走出家庭、参加社会生产视为妇女解放的先决条件。作为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直接继承、发展与实践者,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动员组织妇女参加社会生产作为其妇女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沂蒙革命根据地大批男性参军支前,为弥补农业生产劳动力的不足,沂蒙根据地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动员妇女参加生产。党通过强有力的组织,为根据地妇女参加生产提供制度保障;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为妇女参加生产进行舆论引领;通过技能培训。为妇女参加生产创造条件。在共产党切实有效的动员之下,沂蒙妇女积极参与农业生产,直接助力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广大妇女开始摆脱传统性别禁锢,其个人形象认知、婚姻家庭、政治实践、社会经济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会心理均发生了巨大转变,推进了自身解放的进程。  相似文献   

8.
社会动员:能力与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进程中,既有的社会动员所赖以存在的历史条件逐渐消失,国家的社会动员形势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国家动员的实际能力下降;二是动员的方向具有了以效率为标准的选择性。前者是由于在市场化的进程中,资源配置方式的改变导致国家对资源控制能力的下降;后者源于市场化过程中的发展主义崇拜。  相似文献   

9.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新时期党中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战略任务。在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力量。全面审视当前网络传播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的社会生态环境,找到制约马克思主义传播的"瓶颈"。立足于现代信息技术变革的实际,从加强党对国家意识形态的领导、红色网站的建设、话语形式的创新和专业队伍的建设等四个方面探索建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0.
1957年底,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自上而下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为扫清农民思想上的疑虑与障碍,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开会辩论、传媒动员、文艺宣传以及典型示范等方式做了大量的宣传动员工作。"大跃进"初期的宣传动员虽然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却带有浓厚的"左"倾色彩,最终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其特殊的范式、独立的话语系统以及基本的理念。以"思想宣传范式"、"政治动员范式"、"社会创新范式"为主要范式,以"政治革命话语"、"经济建设话语"、"和谐社会话语"为凸显表征的话语体系,以"民族复兴"、"与时俱进"、"利益诉求"、"还原生活"等为基本理念,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体语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中国社会变动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呈现出多元互动演进的图景。  相似文献   

12.
湘鄂川黔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深刻吸取过往湘鄂西苏区、黔东苏区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紧紧抓住湘鄂川黔边地区发展文艺运动的有利社会条件,把文艺宣传作为革命动员的头等手段,掀起了一场革命动员的巨潮。在这场声势浩大的革命动员中,湘鄂川黔苏区科学制定文艺宣传动员目标,积极构建覆盖苏区的文艺宣传组织网络,广泛开展形态多样、丰富多彩的文艺宣传活动,其为坚持湘鄂川黔苏区的革命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持,极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湘鄂川黔边地区的广泛传播,成功地探索了中国革命文艺发展的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为视角,以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为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发生的机制、内在原因以及变化的情况,并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解决路径加以深度剖析与把握。文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直面中国的现实,提高大众的主体性、积极性,解决民生问题,唯有如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得以推进与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牢固树立。  相似文献   

14.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理论旨趣,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使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接受理论维度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应该与民族文化、社会发展实际、时代文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着深厚根基,是诸多历史因素合力的必然取向。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与发展,中国社会阶层中的底层民众、学术界知识分子、少数社会精英分子“三股势力”所形成的历史合力逐渐凝聚,推动着中国社会思潮的再次流变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在底层民众的文化亲和中,在学术界的情感倾向上,在少数社会精英的认知和实践导向上,融合着特殊的时代境遇,最终催生与化育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党在陕甘宁边区实施的社会教育运动究其本质而言不仅是一场政治社会化运动,更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运动.用大众化的视野来审读这场运动,可以发现,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实施社会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要求.与此同时,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社会教育也顺应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及其实现机制对于全面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意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出发,阐明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以及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分析了其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及价值实现过程中所需关注的问题,指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实现的本质是客体主体化。  相似文献   

18.
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体,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学习者、宣传者、实践者和直接推动力量。人民群众的主要活动领域是日常生活领域。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领域为研究基础,有效推进和真正落实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特定时间的进入、融合与发展,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与时代特征、时代主题和日新月异的实践相结合,使之能够应对时代挑战,反映时代精神,回答时代课题,引领时代发展潮流,成为时代精神之精华.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内在驱动,又是时代主题转换的内在要求和当今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求.时代化的实现,是一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系统建设工程,必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高速统一与互动中,在关注其当代走向、回答和解决时代重大问题中,在“坚持”、“发展”、“创新”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与大众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中国社会发展也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史,提供了诸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理论需要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改进马克思主义传播方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论辩与较量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些经验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