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不信任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感受深刻且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中国社会处在一个不信任文化滋长而信任文化被消解的阶段,其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增强了现代社会的不确定性;传统"熟人社会"影响了基本价值观的建立和契约精神的培养;政治运动的"浮夸""杀熟"产生的社会影响尚未能肃清;社会失范信息的快速、广泛传播成为了信任存量迅速下降的催化剂;诚信制度的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信任缺乏制度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常识来说,信任的前提必须是对信任对象的信息有所了解,那么对象的信息,包括品格、身份、名誉等将成为信任的条件。但是,现代开放社会中面临的更多是一种陌生人之间的私人关系,这种关系的交往通常面对的都是对象道德品格信息的"缺场",而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对信任的"不选择"或不作为,这就导致了现代社会巨大的信任危机。而在现代社会中,却存在着其他形式的信任,即基于专门知识、体制和一种所谓商业精神的信任,这些信任虽然可以允许对象信息的缺场,但是其信任的根基却是规则或契约信息的完全"在场",而非对主体本身的信任。孔子曾提出"不逆诈,不亿不信"的原则,即不随意臆测他人是否相信自己的待人原则,这恰恰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信任品质,这种无条件的信任的风险和风险的担当诚然需要社会正义来支撑,但这种作为道德的信任上升为一种当代社会的伦理精神却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3.
一些信托法在其信托定义中强调了信托关系中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多数学者更是将信任看作信托设立的基础.但从人性论和信任生成途径的角度考察,委托人很难生成对受托人的真正信任.某些信托制度本身也否定了信托中存在委托人对受托人的真正信任.即使在实然层面可能存在委托人主观上的信任,但信托规则表明该信任并非信托中不可触动的要素.严格而言,信托中的信任并非委托人对受托人的信任,而是对信托制度的信任.既然如此,信托法就没有必要在立法定义中强调信托设立中的信任要素.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不确定性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事实,在对未来的行动既不能获得确定性,又缺乏控制的情形下,信任是人们应对这一困境的必要策略。指出信任不是消极的个人情感,而是积极附带行动纲领和标的的。信任的社会生成主要取决于信任文化的建立。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任作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无处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信任的研究起步很晚,直到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研究信任和社会学家关于信任的研究使得信任问题才开始受到多学科的关注.国外学者对信任的定义和类型展开了大量的讨论.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才真正关注信任问题.学者对信任这一概念的理解着重点不同,关于信任的划分多为"二分建构",事实上在他们的理论和现实生活中,关于各种信任的分类是相互融汇的.  相似文献   

6.
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正在成为经济社会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上,因为机会主义倾向而导致的道德风险,其后果不仅是日益增长的医疗保险费用支出,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它对诚信建设和信任系统的破坏。这在事实上导致了医患之间严重的信任缺失和关系恶化。为化解道德风险的发生,有必要在强化制度建设的基础上,重建人们对制度和专家系统的信任。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政治信任不同,现代政治信任是一种内含制度化不信任的信任形态。制度化不信任与现代复合民主相契合,由合法性、定期选举和任期、宪政与权力制衡等政治原则与制度形式构成,其理论原型是权力的工具性与人性的"幽暗意识"。制度化不信任主要通过保障公民权利、建构优良秩序、增强政治效能等功能建构现代政治信任。但是,制度化不信任的有效性取决于其有限性:不能始终处于激活状态,惯常性地被动用;不存在统一模式,没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始终是中国人道德体系的一种基本要素.但就中国传统社会信任的具体表现而言,只信赖和自己有私人关系的人,而不信任外人,即"内外有别".通过构建一个进化博弈模型,本研究指出这种"内外有别"信任模式并不是社会和政治家选择或人为教化的结果,它更多的体现为人们通过有意识地不断学习而形成的一个"进化"过程.在社会圈子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密切,由于身份认同因素的存在,人们不仅自身失信的激励较小,同时还有更大的积极性去采取措施对失信行为进行干预和实施惩罚.另外,由于合作和交易的方式较为原始,对失信行为的干预和惩罚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具有实效.因此,"信任、诚信、采取措施"是惟一的复制动态中收敛和具有抗扰动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化条件下和人们日常生活中阐释"信任",吉登斯颇具独见.但是,"信任"本身是个复杂的概念,吉登斯只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信任,难免存有偏差.现代性的根本后果是全球化,在全球化环境下"信任"应该有更丰富的涵义,面对当代中国转型中信任现缺失的现状,提出建立全面、系统、完善的信任体系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Berg等人提出的信任游戏(the Trust Game)范式,对大学生的信任行为进行了实验探讨.研究发现,总体而言,大学生表现出对他人较高的信任水平,但同时也预期他人对自己作出相应的回报,在不同的回报预期下,其信任水平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在实验中,大学生更倾向于预期双方得到均等的最终收益,因此,其信任行为同时遵循"结果平等"和"双方利益总和最大化"两个准则,表现为对"双赢"结果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