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基督教文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督教文化已对当代中国的文学创作发生了影响,但中国作家在接受基督教文化的价值立场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相关创作由此产生了艺术审美效应方面的根本差异.本文将中国当代文学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划分为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接受、以文化价值为中心的接受、以信仰为中心的接受三种基本模式,并对这三种模式的代表作家作品、整体艺术成就及缺憾做了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
谭树林 《学术研究》2007,43(9):39-45
客家源流问题是客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客家是否源起汉族曾几次引发客家研究的热潮,许多来华基督教传教士也加入了这一论争。本文以欧德礼、毕安、肯比尔为中心,论述了近代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参与客家源流问题论争的缘由及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有安  张俊明 《新疆社会科学》2013,(4):70-75,149,150
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信众不断增加,传播区域不断扩大,已开始向多民族杂居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区传播,其原因主要有国外基督教渗透、国内教会组织的传播及个人信教.对民族众多、宗教多元的地区,基督教的快速发展对当地的民族关系、我国的文化安全等都将造成一定影响,作者以甘宁青地区为例做了具体分析,提出必须依法加强对基督教的管理,打击非法传教活动,加强民族宗教问题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4.
基督教是新疆历史上流传的诸种宗教之一,也是新疆地区目前流传的宗教之一。近些年来,基督教在新疆一些地方呈现快速发展趋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并由此引发了一些社会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社会调查,并就若干问题做了研究,撰成此文。  相似文献   

5.
李烜 《理论界》2009,(2):108-109
作为一名爱国知识分子、基督徒,吴雷川一生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基督教二者之间的融合,并试图通过基督教信仰的传播来救赎中国.吴雷川所生活的时代、文化背景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的神学观点.虽然他对基督教的诠释有失偏颇,但他的爱国精神值得人们学习,其神学思想也有助于我们对基督教在中国处境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开心做作业     
“功课做完了吗?”这几乎是每位做父母的下班回家,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它凝聚着父母们的许多期望,也包含着他们的许多焦虑。做家庭作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有些孩子讨厌做功课。父母监督过严,孩子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个头痛的问题折磨着许多父母。有的话天天说,效果未必好。如果一位厂长每天下班时都守在厂门口问工人:“你定额完成了吗?”这和一回家就问孩子功课引起的心理反感,恐怕是差不多的。为什么我们不问问:“今天你什么课上得最有意思?”“你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球赛胜负如何?”“你借到了什么新  相似文献   

7.
基督教在两千年的发展中建构了一个庞大的神学体系,它从产生起就吸取了希腊哲学,利用哲学来论述其教义.使哲学服务于神学。中世纪经院哲学是基督教哲学化的典型。近代哲学家反经院哲学,但并未从根本上反基督教。基督教从产生之日起就与西方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许多现当代哲学家指出了西方哲学具有神学的性质,反之,基督教也具有哲学的特性。世界上得到充分发展、影响最大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都具有哲学的特性,都有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基督教则尤为突出。基督教的哲学特性之中,本体论至关重要,基督教神学本体论是…  相似文献   

8.
邓杰 《社会科学研究》2006,7(6):147-152
1940至1945年,中华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部利用成都基督教学校暑假空隙,组成大学生边疆服务团,前往川西和西康少数民族地区对当地民众开展教育、生计、公共卫生服务,并进行基督教福音传播。学生边疆暑期服务是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潮的具体实践,使边民得到了许多实际的帮助,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广大民众从传统走向近代产生了一定影响,对于认识理解教会大学在近代社会中的作用提供了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9.
莫尔特曼(J.Moltmann)提出了一套富于创造性的基督教神学。他不仅严肃地考虑到忠实于基督教传统,而且还考虑到当前的生态危机和世界范围的解放斗争。就是说,莫尔特曼提出了这样一种神学视角,它不仅试图考虑人类解放的当务之急,而且也考虑到与生态完整性休戚相关的问题。他不仅根据当前的生态恶化,而且根据基督教传统的连续性来考虑神学。简言之,莫尔特曼的神学代表了把许多基督教生态神学的根本特点结合起来的尝试。莫尔特曼之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他与基督教生态神学有关。正如保罗·桑特玛尔(PaulSantmire…  相似文献   

10.
明清之际儒学与基督教的人生哲学对话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是如何看待基督教的灵魂不灭说和上帝赏善罚恶说;二是人的真正的家园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三是人是否应该“面对死亡而生存”.基督教经院哲学从灵魂不灭论出发,告诉人们家在天上,教人做“天上人”;儒家哲学则告诉人们家就在现世,教人做“人上人”.由于这一分歧与现实人生密切相关,这就使这场人生哲学对话格外具有震撼心灵的魅力,并对明清之际中国哲人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自唐代以来,曾数次随东西方的文化、贸易交往而传入我国。可是从十九世纪起,基督教对华传教活动则是依仗殖民主义侵略势力而来。许多知名的传教士直接参与了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军事的侵略活动。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作为侵略工具,招致人民群众的痛恨,酿成了无数次的教案。 可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和爱国主义传绕,在多数中国教徒身上还是有所反映的。尤其当帝国主义加紧侵略,广大人民奋起抗击的时机,许多教徒也投入了斗争,并纷纷要求教会摆脱外国控制,实现自立。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基督教文化也是新文学先驱者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武器.崇尚耶 稣的伟大人格,推崇基督教文化中的人道精神.成为许多作家的虔心追求。这些与基督教文化相关 的作家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清醒的基督教文化的研究者。第二类为基督教的皈依者.第三类为对 教会现状不满者.第四类为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者。在理清基督教文化对具体作家、具体创作的具 体影响的基础上,还必须对这种影响作整体的观照与研究。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作为一个佛教徒,致力研究佛教的同时,对基督教也略有研究。他的基督教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从基督教与当时欧洲的政治关系来看,他充分肯定了基督教对欧美政治的影响,但接着认为中国仍无取法的必要。(二)从佛教与基督教的对比方面来看,他认为:佛教乃智信非迷信,但基督教为强信;在形魂关系上,基督教的形魂观较为原始;在解脱或拯救方面,基督教仰他力,佛教仰自力。(三)在教义方面,他认为基督教"三位一体"中的圣灵即灵魂。梁启超的基督教观的确存在着许多值得辨析的错谬之处,但这也是当时的知识分子为兴国本对当时各种宗教考察的一个结果,反映出他们对其他宗教形式初步地加以接受的心态。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伦理化是基督教与我国社会相适应的契机和相结合的模式,是基督教对在我国社会的特殊处境的合理应对,但基督教伦理化中还有几个亟待界定和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如基督教伦理化与基督教道德化的关系、基督教伦理化的解释基点、基督教伦理的二元性及其难题等.  相似文献   

15.
在近代中国,男女平等思想的最早输入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基督教会和传教士进行的。传教士对男女平等思想的介绍与传播,影响了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妇女风俗的改良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基督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妇女的处境。  相似文献   

16.
何明  钟立跃 《学术探索》2007,(5):107-112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一个平等相待、互相尊重、祥和安宁、友爱诚信的社会环境。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基督教要求信徒不但要以"十诫"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要懂得"感恩",能"博爱"、"行善",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和谐相处。基督教在信教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中对于构建人际关系、规范行为方式、调节身心平衡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国部分地区的苗族接受基督教信仰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基督教信仰使信教群众在社会组织、行为习惯、节日习俗、价值观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苗族部分传统文化因基督教的介入丧失了传承的根基,另一方面,基督教文化已经融入到信教苗族的文化之中,成为其文化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对云南三个信仰基督教的苗族村寨的实地调查研究,认为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基督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只要好好加以规范和引导,就能够在信教民族农村地区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近代教案看基督教和中国社会习俗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督教作为世界宗教的标准形式 ,是“古代风俗的储存库”。而寓于其教义中的习俗 ,许多和中国习俗相抵牾。从此种意义上说 ,基督教和中国习俗的冲突是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思想冲突的继续 ,而且是在更广泛层面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丁平一 《船山学刊》2001,(4):126-129,137
基督教的三大教派——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曾先后传入过中国,来华传教士又以天主教和新教居多,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传教士依恃不平等条约,大量涌入中国,传教规模迅速扩大。基督教许多教派都派遣传教士到湘组织差会,许多差会在进行传教活动的同时创办了一些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传教士的这些活动给近代湖湘文化涂上了一层有别于古代文化的色彩,而传教士的到来引发的多起教案也成为社会各界十分注目的事件。一、基督教在近代湖南受到的抵制基督教所受到的抵制主要是指近代以来连绵不断发生的教案。教案是指中国民众聚集起来,打砸、…  相似文献   

19.
傅有德 《文史哲》2005,43(3):164-168
信与行,是犹太教和基督教中的两个重要范畴。犹太教以对上帝的信仰为基础,以做义人为目的,突出了行为和律法的作用,因而被视为“尚行之教”,其救赎之路可以概括为“因行称义”。基督教以耶稣基督的信仰为基石,认为只有依赖“信仰”才能得救,其救赎之路被称为“因信称义”。“因行称义”和“因信称义”表明,犹太教和基督教在信与行问题上重心不同,而它们之间更本质的区别是信仰对象和救赎手段不同。  相似文献   

20.
洪秀全与儒耶会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炳罡 《东岳论丛》2002,23(6):81-86
如何处理儒家与基督教 (又称耶教 )的关系一直是困扰洪秀全的棘手问题 ,一方面他以儒学为知识背景解读基督教 ,另一方面又以基督教为标准批判、裁量儒学 ,表现了他信仰基督而又改易耶理 ,批判儒学又吸收儒学的二重性格。这二重性格一方面不期然实现了基督教与儒学的会通、融合 ,实现了基督教之本土化或曰中国化 ,另一方面造成其思想内部政治的民族主义与文化的民族主义的冲突 ,为曾国藩的反击留下了缝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