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湘云悲剧的真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湘云嫁的卫若兰是一个“才貌仙郎”,婚后不久卫若兰失去男子性能。湘云与不能行丈夫之道的若兰白头到老,行演着薄命女儿的悲剧。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探佚研究中,史湘云的结局问题是最让人挠头的一个。其研究摸索过程最为曲折艰辛,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周汝昌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出版的《红楼梦新证》中有《湘云的后来及其他》一篇专文,正式提出了史湘云在原著佚稿中实嫁贾宝玉的论点,并作了初步论证。续后他又陆续搜集了过去各种笔记杂录中有一“旧时真本《红楼梦》”是写“宝玉糟糠之配实维  相似文献   

3.
芍药是情的信物,“有情”的象征,“憨湘云醉眠芍药稠”的情节,暗示了湘云充满着纯真至情。湘云满身“芍药”,正是湘云一身至情的隐喻。湘云也应是一位“梦中之人耶”!  相似文献   

4.
关于“红学探佚学与结构论”的对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佚的精髓和本质是“遗形取神”和“得鱼忘筌”。探佚的成功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取代了高续而对读者发生影响,现在的问题是普及探佚的成果。对“大对称”用形式逻辑的驳议方法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因为作探佚研究需要悟性和智性共同运作,要靠艺术的感受力。这种思维方式上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深刻的全球性哲学争论,涉及到“逻辑”与“悟性”、“科学理性”与“艺术感觉”之间的张力问题。所谓“旧稿新裁说”和“二书合成说”所揭示的《红楼梦》原著的“不完善”,在相当程度上是误读的产物,是缺乏艺术感悟的表现。探佚学追求在宽松的学术争鸣环境中自由地竞争读者和未来  相似文献   

5.
脂砚斋文本角色为史湘云,是周汝昌先生平生治红“最得意、最精彩”且“最重要”的考证结论。据《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校笺本整理尤其后三十回文献辑佚过程中所获得的系列文献证据,可以推知,周先生此一考论结果的确可信。确认脂砚即湘云并揭示其命运轨迹,不仅可为《红楼梦》成书过程研究与《红楼梦》文本研究指出一条特殊路径,也可以为曹学、版本学、脂学、探佚学四大学科分支提供学术基点。  相似文献   

6.
方以智“∴说”是理解方以智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图像并非方以智所自创,它来自佛教,“∴”的思想与《易》和《论语》也有关。尽管方以智“∴说”一文已佚,但是通过对《东西均》和《周易时论合编·图像几表》等的解析,我们还是可以理解“∴说”的大致内容,并剖析出其中蕴涵的哲学思想,如本体论思想、“尽天地古今皆二”的辩证法思想、“三为约法”的方法论、集大成与三教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的探佚学”是建立在小说的后40回是后人续补的前提之上的。本文通过版本鉴定、版本考证,证明在程本刊行以前,就有120回的《红楼梦》全本存在,后人对后40回非原著的怀疑,统统来自对旁证的曲解乃至一己的主观臆断。“探佚”的前提是不能成立的,“探佚学”完全是自误误人的。  相似文献   

8.
异文与训校     
一这里说的异文,并非指文字学上常提及的“异文”,如“跬”字,《说文》作“(?)”,《集韵》作“蹞”,而《荀子》作“蹞”之类,这是指汉字记录同一词或词素的不同形体,可称之谓“异体”。而本文所说的异文是指训诂学、校勘学常用之术语。它所包含的内容有:①同书不同版本的异文,如《文心雕龙·徵圣》篇中的同一语段,旧本作“虽欲此言圣,弗可得也”,唐写本则作“虽欲訾圣,弗可得也”。前者曰“此言”,后者曰“訾”。②同书不同篇的异文,如《荀子》中载相关论述的同一语段,《仲尼》篇作“乡方略,审劳佚,畜积,修斗”,而《王霸》篇则作“乡方略,审劳佚,谨畜  相似文献   

9.
聚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之精秀女子的大观园中,人们不会忽略有一位单纯而又豪爽的姑娘——湘云。 作者赋予她的性格是可爱的,既有须眉气又具有女性妩媚,笔调也一直是欢快的,但似乎总让人感受一种沉重的氛围,一种悲剧式的震撼。她是带着笑声出场的,最终却是悄无声息地从大观园中消失,也正是“红消香逝有谁怜”的真实写照。湘云的悲剧不只  相似文献   

10.
余英时和宋淇的红学研究,本质是追求曹雪芹的“原意”和《红楼梦》原著的完整艺术构思,其实与红学探佚研究一脉相通。他们追求的“红学革命”没有实现,根本原因是当时探佚学还没有大规模突破,以及他们缺乏更宏观的文化视野。是探佚学实现了他们的未竟之志。《红学通史》对文本意义阐释之绝对的相对主义立场,使它的某些“视界融合”陷入悖论。  相似文献   

11.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一九八九年一期《云南古代诗歌概述》一文有两处提到南诏诗《思乡作》是“杨布燮”所写,该文既认为“此诗的作者……目前尚无定论”,又说“《全唐诗》署为杨布燮所作”(着重号乃引者所加)查一九七九年中华书局版《全唐诗》,有关此诗的记载只有两处:一为二十二册8962页,在段义宗名下,题为《思乡》的佚句是“悬心  相似文献   

12.
《龙沙剑》是一部假借神仙道化故事寄寓民族意识与抒发廓清寰宇、救世安民的志愿的南戏,其中还洋溢着对于险恶世态的愤激之情,作于嘉庆戊午孟冬(1798年)。作者程瑛,他在作品上的题名是“珂雪头陀”,又自称“瑞头陀”。《黑龙江志稿》卷五十七人物志上说:“程瑛字星华,一字瑞屏,江苏天长廪生,嘉庆戊午戍黑龙江,著有《珂雪集》,纪江省事甚详。又有《龙沙剑》传奇,今佚。”  相似文献   

13.
《石头记探佚》在证伪高续后四十回的基础上勾勒出曹雪芹原著八十回后的可能面貌,使读者对八十回后原著的意义的理解的视界得到了空前的拓展。周汝昌借助类比推理提出了“大对称”的周氏探佚学,其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易》学的基本观念阴阳。但阴阳是对比,周氏将对比向对称陈仓暗渡,是为了使探佚学达到量化和精确化,达到操作上的理想化状态。这就与索隐红学殊途同归。浦安迪也运用了“大对称”模式,王国华的《太极红楼梦》也在“对比”的意义上使用“对称”。以主体价值诠释去完成逻辑命题的做法是探佚学实行体系化、整体化的必经之路,但也是探佚学无法自我实现的明证  相似文献   

14.
《曹雪芹佚诗疑案》一文已收入《胡子的灾难历程:张友鸾随笔选》,表明“宛平人”即张友鸾之说并非单文孤证。聂绀弩出狱回京后,张友鸾、陈迩冬、舒芜、周绍良都是聂家的座上客,他们还有马凯餐厅等处的文酒之会,当时都热衰于谈论有关曹雪芹的新材料。关于“曹雪芹佚诗”案的学术氛围与时代背景,此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友鸾在香港《文汇报》所辟“燕山新话”专栏,也着重介绍了启功、杨宪益等在红学领域的真知卓见和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5.
谈史湘云     
<正> 在大观园里,在为宝玉祝寿的“红飞翠舞,玉动珠摇”的宴会上,“倏然不见了湘云”,“使人各处去找”。小丫头找到了她。众人走来看时,“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凳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的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辦枕着。”(《红楼梦》第62回,876页;本文引文据82年新版冯校本,  相似文献   

16.
刘文刚同志《孟浩然佚诗新辑》(见《四川大学学报》1987年第4期),收孟浩然佚诗二首,佚句一联。他把《送张舍人往江东》一诗,作孟浩然佚诗辑录,值得商榷。 (一)《送张舍人往江东》作孟浩然诗,并非刘的发现。所谓“新辑”,其实是失于搜检。孙望先生《全唐诗补逸》(见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外编》),早已据《又玄集》辑  相似文献   

17.
1977年11月,陈方发表《“曹雪芹佚诗”辨伪》,率先揭开了疑案的黑幕,为《红楼梦》研究领域的拨乱反正做出了独特贡献。最近确认,陈方就是陈迩冬与舒芜的化名。他们的辨伪是“文革”受害者与“文革”受益者之间的一场特殊较量,得到了聂绀弩等同事的支持与呼应。聂氏高度赞扬《说梦录》,堪称作者的知音。在弥留之际,舒芜能够对陈方之谜有所交代,体现了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学术素养。  相似文献   

18.
一高阳伟大的诗人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王逸的注和《史记·楚世家》都云高阳便是颛顼。然而这种解释存在着问题。《远游》:“高阳邈以远兮,余将焉所程……轶迅风于清源兮,从颛顼乎增冰。”可见高阳、颛顼实在是两个人。再者,《离骚》中曰:“见有娀之佚女……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根  相似文献   

19.
月下老人在中国民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一形象最初出现在唐人李复言的小说集<续玄怪录>的<定婚店>中.月下老人红丝结缡以定男女姻缘,实际上反映了唐人姻缘前定的观念,是唐人命定观的表现之一,这一观念在唐人小说中多有艺术化的再现.  相似文献   

20.
《龟山集》四十二卷中多论及《春秋》,卷八《经解·春秋义》尤为集中。李明复《春秋集义》、胡安国《胡氏春秋传》、程公说《春秋分记》等书称引杨时《春秋》说,其中多有不见《龟山集》及新近出版《全宋文》之《杨时集》者,乃杨时《春秋》佚说。杨时对宋世《春秋》学非常关注,其说与宋世学者渊源颇深。杨时对胡安国“元即仁”说和“夏时冠周月”说进行了最早的批评。杨时曾多向程颢请教问疑。杨时与程颐都重义理而轻训诂,但程颐明显将传统《春秋》学纳入到其理学体系,刘绚、胡安国也沿此路数推而广之,而杨时立论衍说却甚少见此以“天理”、“人欲”为范畴的程门理学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