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我国的开放性进一步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经济体制的转轨,这必然引起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发生了一系列变革。这就要求我国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就业问题一度成为人们的焦点。其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尤为值得关注。大毕业生逐年增加竞争十分激烈: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335万,2006年达到413万,2007年增至495万,2008年高校毕业生超过559万人,2009年达到611,2010年为631万,到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已达660万。面对就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及日益的就业形势,大学生的就业观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2.
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631万,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严峻,究其原因除社会提供工作岗位的数量与结构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供给和就业过程中暂时的摩擦性待业因素外,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其就业难的关键因素。本文从介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相似文献   

3.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成功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日益增多;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困境。本文对几个发达国家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我国促进大学生就业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胡渊  孙超 《管理科学文摘》2010,(23):171-172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据报道,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多可想而知。而金融危机的余波还未散去,面临双重压力的大学生就业更为困难,本文则希望通过分析内陆地方大学的就业问题,为内陆地方大学大学生培养与就业突出自己的思考,探索新的就业形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分析当前高校家庭困难毕业生就业状况入手,并针对性地提出促进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以进一步促进经济困难毕业生顺利毕业,实现高校毕业生的全面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着个人,还牵动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又加上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导致全球就业萎缩。无疑都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仍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以及探索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据资料显示,2009年全国本专科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150万毕业生,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此外,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纷纷裁员,这更使得大学生就业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困扰政府、学校、学生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黄连兵 《科学咨询》2008,(15):79-79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是目前高校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方丽英  王大坤 《科学咨询》2007,(8):12-12,2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推进,高校毕业生规模急剧扩大,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而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贫困生的就业形势更是严峻。据教育部统计,高校贫困生一般占在校生总数的15%-25%,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有332万人,按20%的贫困生比例计算,当年全国就约有66万贫困毕业生。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与教育的使命,而且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甚至是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因此,研究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成因,寻求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是目前高校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1.
笔者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和失业保险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有所缺失等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对现有体制归纳等形式研究现有失业保险中的促进就业因素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来促使大学生自愿参保并且发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功能,同时向政府机关提供一定的建议,以利于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就业。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也很多。本文尝试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的一系列相关联问题,从预期收益最大化与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供求平衡、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方面指出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症结所在,以期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产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过程的重要特征和解释经济增长速度、模式的本质因素。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给高校就业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机遇,就业形势仍十分严竣。论文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研究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促进大学生提高就业率、优化就业结构、建立大学生就业长效机制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就业依旧是2010热点话题之一,回顾上一年,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经受了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据报道,2009年有610万毕业生面临就业,2010年更达到630万的人数,毕业生将面临着更大的就业挑战,就业问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大学生就业是当前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就业问题已不再是能一步到位解决的,大学生就业需要专业化、全程化,是更需社会、学校、个人共同关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胡晓云 《经营管理者》2009,(18):208-208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率持续下降,待业率逐年上升,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借鉴胜任力理论,从挖掘大学生自身具备的就业竞争力出发,寻求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两大主体对就业竞争力理解上的错位和偏差,并从中找出大学生在寻求工作时存在的一些盲点和误区,从而对大学生如何进一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提出更有正对性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李莉 《决策探索》2010,(6):44-45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着个人,还牵动着家庭、学校和社会,已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又加上全球的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的实体经济危机、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导致全球就业萎缩:无疑都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党中央和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和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但妥善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仍是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也是关系到政府、社会、高等教育和毕业生本人四方面的一个系统工程,因此,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分析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找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和新思路,以及探索创建大学生就业的良好外部环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如今就业工作是各个高校工作重中之重的任务,自从99年大学生扩招以来,每年的毕业生人数都是呈上升的趋势,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大学生的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在观念转变的同时,更应加强学生就业工作思考和行动,通过一些可行性的办法有效缓解本学校的就业压力。本文将就一些可操作的方面进行一些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符帆 《经营管理者》2009,(15):137-137
蔓延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本文通过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源和就业观进行的调查与研究,发现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薛曦 《管理科学文摘》2011,(15):121-122
共青团工作如何更好的服务青年,关键在于切实帮助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当下大学生创业就业乃是广大青年学生最直接的利益所在。而高校共青团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其应在服务大学生创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共青团应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找准团工作与大学生创就业工作的共振点,为广大青年学生实现创业、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20.
海洋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文献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海洋经济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高效发挥海洋经济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不但有利于浙江的涉海人才队伍建设,也有助于浙江海洋经济的快速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