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藏头诗这个名称,实际包含三种形式。第一种是指写作律诗在末一联点明题意。明朝梁桥(字公济,号冰川子)所撰《冰川诗式》有:“藏头格,首联与中二联六句皆具言所寓之景与情,而不言题意,至结联方说题之意,是谓藏头。” 第二种实际是“歇后诗”之对称,将诗句头一字暗藏于末一字中。明朝徐师曾所著《文体明辨》于离合诗一类中附录藏头诗,明辨云:“藏头诗则每句头字皆藏于每句尾字也。虽非离合,意亦近之,故取以附焉”。  相似文献   

2.
清代顾彩所著《容美纪游》是一部反映容美土司地理山川、风土民情诗文并茂的旅游日记,但有关土家先民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习俗均有涉及,实际为一部价值较高的地方历史文化典籍。李书诚先生在湖北省馆藏抄本序中即云:“此稿虽游记体,而于容美兵刑礼乐制度,甄述綦详,足备掌故。至轶闻琐记,亦足资劝诫”。新近湖北人民出版社以独特的视觉,为弘扬地方历史文化,推出了吴柏森教授的《容美纪游》校注本(清·顾彩著,《容美纪游》,吴柏森校注,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以下简称《校注》),确实是一件有利学术和社会的事情。通览《校注》全书,给…  相似文献   

3.
藏头诗拾趣     
藏头诗是格律诗的一种,它在每句的开头藏一个字。藏头诗除诗本身的意思以外,如将每句诗的头一个字连起来读,则隐藏了另外的  相似文献   

4.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年轻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但和睦相处于此的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却都古老而又丰富。为了抢救、保护、研究、利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为自治州的发展战略服务,恩施州民委长期坚持不懈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以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为例,仅进入新世纪的头几年就组织各方力量编辑出版了几批“恩施州民族文化丛书”达数十部之多。高润身、高敬菊二位先生编撰的《评说〈容美纪游〉》即最新一批丛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一、顾彩与他的《容美纪游》《容美纪游》是清初戏曲作家顾彩游历鄂西南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纪游…  相似文献   

5.
苏轼说“唐末司空图……盖息列其诗之有得于字之表二十四韵。”元好问说“《诗评》《诗品》《诗说》《诗式》亦不可胜读。”据此可证,苏氏、元氏读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揭斯“唐末司空图教人学诗”云云,亦多侧面表明揭氏读过《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6.
《经传释词》既误以反诗句之“不”“无”为语词,予撰《反诘句相反见意》以正之。王氏凡遇古籍中有“不”“无”字句而稍难于理解者,又多以“不”“无”为语词。此亦不可不辨。夫“不”字为语词者,仅限于《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一类名释,“不”字实无意义可言。故《玉篇》曰:“不”词也。其他“不”字皆有意义。如《书多方》“尔尚不忌于凶德”,言尔曾(《说文》尚,曾也。)不畏于凶德也。《诗·抑》“尚不愧于屋漏”,《楚辞·九章》“尚不知余之从容”。皆“尚不”连文,“不”岂语词,《诗·何人斯》曰:“否难知也。”否即不,上句曰“还而不入”,则其与于谮我情事,不难知也(参《毛诗后笺》)王氏以“否”为语词,(?)未达诗之旨意。《思齐》  相似文献   

7.
皎然周游三教而终归于释,其《诗式》融承儒释道而自铸伟辞。《诗式》尤重儒家诗教,以“体”之角度确立儒家诗教的“诗体”论和儒家德化的“诗德”论。《诗式》亦缘采道家逍遥自然之旨。“高”“逸”两体既融通逍遥也挈领于辩体一十九字。“自然”观突破习惯思维,是精思锻造后的“至丽而自然”。《诗式》之“取境”与“作用”乃得佛教润染。“取境”最尚“高”“逸”,依托佛教之境无所依傍,且与佛教思想中的“绝对真实的精神本体”相通。“作用”则汲取佛教内心缘虑取境之功而极重创作之心理内容。  相似文献   

8.
台湾商务影印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宋黄庶撰《伐檀集》诗文二卷,淮南马裕藏本。马裕所藏此集,是何版本,已不可考。《四库全书·凡例》称:“诸书刊写之本不一,谨择其善本录之;增删之本亦不一,谨择其足本录之。”“是书主于考订异同,别白得失,故辨驳之文为多。然大抵于众说互殊者,权其去取”,并“论其刊刻之异同,编次增刊之始末,著是书之善否而已。盖不可不辨者,不敢因袭旧文;无可复议者,亦不敢横生别解,凡以求归至当,以昭去取之至公。”但我们以文渊阁本《伐檀集》(以  相似文献   

9.
刘向《诗》学家法问题自宋至今聚讼纷纭,考各家论述,多有据刘向编撰之《新序》、《说苑》为依据者。然此二书多袭先秦史料,其《诗》学观不能代表刘氏本人。而史传中刘向之奏章、封事引《诗》资料,则少有专门研究者。笔者以元帝时刘向所上之《条灾异封事》引《诗》为研究对象,考察后可知:刘向用《诗》确不守家法,甚至无今古文之别;在不同场合运用相同《诗》典时,取义亦有不同,据此可知刘向"通经致用"的汉儒品格。  相似文献   

10.
我于一九六二年遊焦山时,曾发现别峰庵内“板桥读书处”的壁上,悬有一幅郑板桥手书的墨宝,内容是板桥为焦山和尚碧崖的遗像所作的题赞。这首四言体的诗赞不仅在板桥自刻诗文集中没有见过,亦为中华书局新编《郑板桥集》的“补遗”一辑所未收,当时便全文抄录了下来。现闻这件墨迹早移藏于镇江市博物馆,遊人不易再看到了。  相似文献   

11.
《摩罗诗力说》在鲁迅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以文学评论的形式,表达了青年鲁迅“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思想启蒙目的。从鲁迅所求“摩罗”诗派之“新声”、“新声”之“诗力”,以及鲁迅对“精神界之战士”的期待等方面,论述了《摩罗诗力说》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2.
阙疑作为中国学术史上的优良传统之一,王国维曾作过如下总结:“阙疑之说出于孔子,盖为一切学问言,独于小学则许叔重(许慎)一用之,苟勖辈再用之,杨南仲三用之。近时吴中丞(吴大微)又用之。今日小学家如罗叔言(罗振玉)参事考甲骨文字别撰《殷虚文字待问篇》一卷,亦用此法。”(《观堂集林》(外二种),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71-872页)  相似文献   

13.
《揅经室外集》著录书目,多可验之于《宛委别藏》丛书。故论《揅经室外集》著录书目之特色,可明《宛委别藏》丛书收书之特色,更可彰显阮氏版本目录学之学术价值。阮元为乾嘉时之大儒,亦为扬州学派之殿军。欲窥其目录学上之成就,离不开《揅经室外集》。  相似文献   

14.
周敦颐年谱     
少时得明道、伊川之书,读之始知谁尊先生。而先生在(“在”字衍,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校正,以下同)“仕吾乡时,已以文学行于当世。遂搜求其当世(“世”字是“时”字之误)遗文、石刻,不可得。又欲于架阁库讨其书判行事,而郡当两江之会,屡遭大水,无复存者。始仕遂宁,闻其乡前辈故朝议大夫知汉州傅耆曾从先生游,先生尝以《说》及《同人说》寄之。遂访求之,仅得其目录及《长庆集》,载先生遗事颇详。久之,又得其手书手谒二帖。其后过归,得《归集》;之成都,得李才元《书台集》;至嘉定,得吕和叔《净德集》;来怀安,又得蒲传…  相似文献   

15.
“《文选》例主《诗》教”说,由近代刘咸炘提出,其认为《文选》是在狭义之“文”的基础上,遵从《诗》教的选集,其中文体可分为词赋之体和告语之体两大类.词赋之体直接源出《诗》教,告语之体乃《诗》教之流衍.《文选》的编排,应以《诗》教为根本标准.此说吸取了前代目录学的有益成分,体现出对汉代以来狭义之“文”的信服,并继承了章学诚开阔的学术源流观,具有重要价值.但其过分看重《诗》教的影响,亦有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6.
缪钺先生在谈到词之所以兴起及其性质功能时,曾指出:“诗之所言,固人生情思之精者矣,然精之中复有更细美幽约者焉,诗体又不足以达,或勉强达之,而不能曲尽其妙,于是不得不别创新体,词遂肇兴.”“词为人心物象之一种表现,而达于美与善之一种途径.”(《诗词散论·论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词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词体的认识却不是纯然一致的,有贬抑者,亦有推尊者.可以说,词从民间  相似文献   

17.
《史记》“孔子删《诗》说”非后人强加许廷桂史学家金德建著《司马迁所见书考>称:“其实《史记·孔子世家》里只有这样他说:‘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孝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韵、武、雅、颂之音。’这段话里‘删’字固然没有...  相似文献   

18.
陈望道的离合研究,是与其析字研究联系在一起的。他的析字体现了他重视汉字修辞的理论主张。以析字命名来源于顾炎武,把析字分为三大类来源于王观国。在此基础上,他广集例证后归纳了九个小类,离合则成为其中的一类。陈望道第一次明确地揭示了离合与析字的关系,而且他所列例证及其分析体现了离合中“作者离,读者合”的结构形式,同时也指出了离合的替代功能。但是,陈望道关于离合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把离合看做析字的一个小类,把《郡姓名字诗》这首综合运用离合与减笔的诗作为离合的典型例证,没有体现离合的另一种形式“作者合,读者离”。  相似文献   

19.
隋僧智永登楼不下四十年,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赠江南诸寺,退笔积数簏。其草书远采张芝,妙传家法,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智永“半得右军之肉,能兼诸体,于草最优。气调虽下于欧、虞,而精熟过羊、薄。”东坡居士亦赞之曰:“永禅师存王氏之典型,以求百家之祖,故举用旧法,必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绳墨之外。下于欧虞云,非至论。”余视顾妙林草书近作,顿然想起以上两则故事,并不禁为妙林书法进展之速,击节称赏。盖永师积四十年之功力,达到“深稳”、“精熟”的程度,若衡之于妙林,则可以“工稳”、“成熟”四字称之较为确切,然亦不易矣。  相似文献   

20.
(一) 跋孔广森《诗声类》卷一页一营、还实双声,《释文》还音旋。至于睘,《释文》本亦作茕,求营反。则当在清韵,而不在寒韵矣。页三清、真本别而令流动于其间,犹敖之流动于萧。昏于《诗》在魂,民声,在先韵。又犹裘、求一字。《诗》之裘在咍韵,求在萧韵,皆谓其字如是,未可牵引他字也。论《诗》韵当以《诗》为主,不可牵引其他韵文,以其时异地异也。 (鼓兆)鼓渊渊,顾宁人《诗本音》不以为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