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洋泾浜语是语码转换和借用外来词后的一种语言变体。广东话与英语杂交的一个结果就是形成广东洋泾浜英语。论文旨在探究广东洋泾浜英语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其特点,即语法依据粤语、语音经过粤语音系的适当改造等。  相似文献   

2.
中国英语——世界英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国英语与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的区别,分析了中国英语的特征及存在的客观原因、可能性,中国英语在翻译中的现实意义。论述了中国英语对英语的影响及其中国英语的前景。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社会变迁的忠实见证者。中国洋泾浜语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中叶的澳门,之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蔓延到内地,它经历了澳门葡语、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语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和正规英语教育的普及宣告了中国泾浜语的消亡。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新的洋泾浜现象以特定的贸易用语等形式存在于当代社会。洋泾浜语和洋泾浜语现象的形成、发展和消失反映出自明末清初以来,中西经济、文化乃至政治层面的交流与冲突,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4.
盛行于我国清代通商口岸为涉外商贸服务的"中国洋泾浜英语"(CPE),就其词源及辞书释义、形成及用途、教学及读本内容、使用者的职业等而言,就是我国早期的商务英语。CPE产生于早期中西商贸语言接触和语言混合,经历了广州英语和上海洋泾浜英语两个主要发展阶段,是近代中外商贸交往中不可或缺的商贸通用语、混合语和有限的二语习得。  相似文献   

5.
中国英语成因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英语在中西方历史文化交流和语言的接触中形成并发展,国内学者对于“中国英语”的研究由来已久。它不同于中式英语与洋泾浜英语,但随着时代发展,后两者已经或有可能转化为中国英语,并逐渐融入英语语言。  相似文献   

6.
"别琴英语"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别琴英语”是华人在早期中外贸易交往的实践中逐步发明的中英混杂语言。由于晚清对外贸易的特殊性,“别琴英语”由“广州英语”发展到“洋泾浜英语”。“别琴英语”虽是一种很不规范的英语,但它却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对当今英语教学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新西兰英语的特点刘国辉一澳大利亚是一个近一千五百万人口的国家,而且大多数澳大利亚人都来自英国,所以澳大利亚英语的许多变化与英国英语相同。居住在澳大利亚北部和西部的许多土著居民既讲澳大利亚土著语,同时也讲从英语演生而来的洋泾浜英语。有些人已把...  相似文献   

8.
从被迫开埠至今,中国人一直孜孜不倦地探寻一条适合自己的英语学习之路,几个世纪以来,国际风云变幻、全球化浪潮迭起、中国文化不断彰显魅力,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走过了洋泾浜阶段,在中式英语发展中逐渐形成自己鲜明的本土特色——中国英语。而中国英语能以一种独特的英语变体承载语言的各种功能都源于其多元共生、和而不同的特质,这也是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9.
洋泾浜语是一种为了与其他语言集团进行交流而产生的语言变体.在历史上,洋泾浜语曾被作为许多不同语言集团之间的主要交际媒介.直至今天,洋泾浜语仍为很多人所使用.作者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洋泾浜语的形成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0.
洋泾浜语的产生、种类、分布、特点以及与克里奥尔语的关系等有关知识对于语言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所了解。这样便于消除大家对洋泾浜语的偏见,以公正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相似文献   

11.
以宁波史上《英话注解》(1860)为研究对象,分析该洋泾浜英语文本中各门类、词项和句子等语言要素所体现的标音文化特色,海洋文化和商帮文化特色,该文本在中国海洋文化的传承传播,商帮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也可为现阶段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近代广东通事及其角色特征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代通事最初是随葡萄牙人16世纪东来广东澳门后才出现的,持续到18世纪上半叶。之后至19世纪上半叶,由于英国人的对华交往后来者居上以及英语在世界上的影响增大,中国的英语翻译开始替代澳门葡语翻译以及拉丁教义图书和科学文化图书的翻译;而洋泾浜英语作为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首先流传于当时中西贸易口岸——广东地区,开埠后才被广东通事带到上海一带。本文重点分析“广东通事”的角色特征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揭示出近代中西交往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比较法教学已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在汉语教学的各个教学领域 ,取得了非常 显著的效果。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比较法同样应该引起重视。我们最近在英语教学 中所进行的研究及相关数据表明,比较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通常,在谈论外语教学时,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将“比较法"同学生逐字翻译的学习方法联系 起来,认为应该尽量避免使用“比较"。他们担心比较法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如若频繁 使用,可能导致洋泾浜英语或中国式英语,但是,我们不能由此草率地得出结论,认为比较 法一概不…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是海洋世纪,研究中华传统海洋文化如何“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有效传播,重塑中国作为海洋强国的文化形象,意义重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近代历史上,在世界融合发展的大潮面前,中国传统海洋文化失语,西方海洋文化主导天下,上海这座城市却能变劣势为优势,以语言为媒介,探索出适合自己城市发展的独特路径,即,利用西方强国海洋文化———变通他国语言(创造洋泾浜英语)———实现强城强国之路。这给予我们一个启示:现阶段全球化语境下,我们可以借助“汉语热”这一有利形势,让我国传统海洋文化以某种汉语语言形式为载体,走出国门,进入英语世界,享有它应有的一席之地。我国传统海洋文化通向英语世界的语言进路,应该成为学术界一个亟待研究和突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澳大利亚是一个由不同民族组成的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反映到语言上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多语现象.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澳大利亚语言的多样性:澳大利亚土著语言、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社区语言、澳大利亚英语.探讨澳大利亚社会的多语现象一方面可以帮助人们深入认识澳洲社会的多元文化特点,另一方面也让人们了解,在澳大利亚的历史上,多语有时被忽视或被视为违法,甚至遭到禁止,但有时也被承认,甚至受到鼓励.这种澳大利亚历史上的单语与多语之争实际上反映了一元文化与多元文化的矛盾和冲突.  相似文献   

16.
运用语言学基本理论,对不同时期中国船员使用的海上“洋泾浜”语汇进行分类,分析其语言结构、语法特征、发展趋势并得出结论,对海事英语词汇发展过程和航海史的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语言变异是社会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是指语言运用上的变化和差异 ,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语言的变体表现出来。本文就“洋泾浜”现象分析了语言变异产生的原因及特点 ,进而指出只有规范化的语言才能加强各地人民间的相互了解 ,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在吸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以及寻求地方建筑文化的特色这两方面的探索工作都难以深入化和系统化。这直接导致了如今遍布神州大地的众多假古董建筑和洋泾浜建筑的出现 ,更使人们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出路产生了怀疑和迷惑。本文结合文脉主义建筑观这一理论 ,以古都开封的建筑文化特色寻求为研究对象 ,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9.
由Schumann创建于20世纪70年代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从社会环境因素和学习者个人因素的视角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机制及学习者语言的洋泾浜现象作出了独到的解释,为学习者深入了解第二语言习得规律,创造有利的内外部环境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着重阐述了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分析了其适用的基础,指出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同样可用于分析我国的外语教学.  相似文献   

20.
洋泾浜语言是一种混合语言形态,把它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特殊形式,可以管窥第三文化雏形的形成过程。第三文化回避了文化普世化和文化多元化这两种极端的文化发展趋势,而且在承认话语中心的前提下,以语言传播为基础,进行与异体文化的沟通,从而使自身既保持了独特性,又具有了异质性。这些特点,使得它将成为当前跨文化传播的一种发展方向和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