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道教文化养生"就是一切有益于健康生活的文化资源向道教养生理论与实践技术转化的综合形态。作为一种学说与实践技术,道教文化养生的形成与发展与道教组织形态同步。将近五千年来,道教先后经历了三大形态:元初道教、古典道教、制度道教。这三大形态的道教都充分运用传统文化资源,建构养生理论,开展养生实践。其代表性的养生体式有:斋醮养生、金丹养生、伦理养生、治世养生、文艺养生、环境养生。  相似文献   

2.
老子在其《老子》一书中所提出的"道法自然"的养生原则、"冲气以为和"的养生目标以及"抱一"养生、以"啬"养生、以"静"养生、"守柔"养生等一系列养生方法,构成了老子养生学的基本内容,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养生论。老子的养生论不仅奠定了传统养生文化的思想基础,而且对于中国后世养生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重点分析道教养生文化、养生旅游的内涵与发展、道教养生观对养生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启示,赋予养生旅游以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为促进养生旅游健康发展,发挥道教文化新的功能提供借鉴。继而以岭南道教发源地——罗浮山为案例,分析其道教文化特质、演变以及养生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西藏的养生体育是藏族人民长期实践活动的产物,在养生保寿方面有其独特的理论、方法和运动方式。本文即从史前时期的西藏养生体育,吐蕃时期的养生体育两方面,对西藏养生体育起源与发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回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养生与保健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有利于减少和预防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从而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在初步分析回族传统养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宗教文化、尚武民风和民族习俗等方面探讨了其传统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提出并剖析了心理养生文化、身体养生文化与民俗养生文化等构成要素,为进一步开展回族传统养生文化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6.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养生旅游逐渐成为旅游消费的新热点。自然保护区凭借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基底,为开发养生旅游产品提供了优势条件,而处理好养生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则成为自然保护区开展养生旅游的难点。本文以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利用养生森林资源,推出养生文化产品、健康医疗产品、户外健身游憩产品三大养生产品体系,并提出区内养生,区外居住的模式,为养生旅游在自然保护区的开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理学文化养生”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基本涵义:一是标志着理学文化本身存在着养生的思想资源;二是标志着理学文化可以转换为养生方法,生发养生功能。朱熹在建构其庞大的理学体系时,也利用治学求知、道德修养和成就圣贤的生活样式来保持身心健康、修身养性、安身立命。朱熹理学文化养生的思想原则与操作方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积极意义,认真发掘其优秀成分,可以为现代文化建设与养生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西汉大儒董仲舒为养生有道之人,他的养生思想杂糅了儒、道、阴阳等诸家内容而自成一体。其主要的养生观点包括:仁人多寿、中和养身、循天养生、爱气养身等,研究他的养生思想,有助于理解中医养生理论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仁者寿"的道德养生思想是孔子养生思想的精髓和特色,具有宝贵的养生价值。其大体可分为"修身"养生观和"爱人"养生观这两个方面。通过"修身"和"爱人"这两个方面进行自觉的道德修养,能促进自身道德的完备和外部关系的和谐,进而利于身心的健康,有助于达到仁者长寿的境界。这种养生智慧有着不容忽视的价值,对养生的具体实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元是道教的一个重要术语和思想概念。道教三元思想渊源于周易的天、地、人三才说,三元并列是道教构建其庞大教义理论的一个重要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对道教养生思想与理论的建构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富有道教特色的“三元延寿”养生思想。“三元延寿”养生思想集中体现在元代道教养生著作《三元延寿参赞书》中。“三元延寿”养生思想和理法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不但将天元房中养生、地元起居养生、人元饮食养生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强调养生从日常生活入手,注重以德养生,具有很强的实用操作性,有积极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武庙作为关帝信仰的物质依托,其经费收支问题实为关帝信仰研究之一端。《南部档案》中有关晚清南部县武庙的档案为我们理清和认识武庙的经费收支问题提供了文献支撑。晚清南部县武庙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官方的划拨、筹集和民间的捐献、充公以及武庙自我经营所得到的收入;支出则主要在祭祀武圣和修缮武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良玉是明朝末期著名的巾帼人物,生平事迹于正史可征.而关于描写秦良玉的诗、词、文,从清人至今人,见于巴渝方志之文存中尚多.考见这些文存,可见其与史统内容相异的文化特征,但这种相异正是巴渝文化把秦良玉作为巾帼英雄进行的认同与变异.故巴渝文存中的秦良玉是巴渝英雄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从《唐诗玉台新咏》看唐诗与《玉台新咏》的因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玉台新咏》是成书于清康熙年间的一部断代诗选 ,所选诗歌在言情特质、情感类型、表现方式等多方面 ,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相比 ,存在着明显的承变关系。从中可见唐诗与《玉台新咏》的深刻因缘。  相似文献   

14.
骆兵 《南都学坛》2006,26(6):61-65
明清之际学术转变对李渔产生了重要影响,表现为李渔具有不定于一尊的怀疑精神、疏狂和倨傲的性格以及鲜明的创作个性。王阳明的心学和明清之际的实学两方面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使李渔的文学理论与创作具有心学为体、实学为用的性质。李渔热心治史,说明他受实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对他建立经世致用的文学观念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5.
祭祀是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关帝祭祀在康区的确立使关帝庙能够真正的发挥其文化职能。它的传入表明内地的礼制延伸到了康区,关帝庙则成为中央向边疆推行礼制的一个重要载体。关羽的勇武形象是清代帝王推崇关帝祭祀的另一目的,这就使兴盛于康区的关帝庙具有镇摄边关的性质。通过对其文化内涵的分析不难发现,礼制的确立与中央政权势力范围的扩大息息相关;礼文化的形成得到了古今中外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发展空间。而这既有助于对清代治理边疆政策的再思考,又有助于重新审视礼制对康区乃至整个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 ,李渔的拟话本 ,就其精巧的艺术结构和浓厚的个性趣味来说 ,在一定程序上可以说代表了清拟话本文人化的一个发展方向。李渔的拟话本的叙事特点 ,就在于他比其他作者更为自觉地突出其讲述行为和内容的人为性与游戏性。由于他清醒认识到创作者同艺术世界之间主宰与被主宰的关系 ,又抱着抒郁解愤、自娱娱人的游戏态度来创作 ,所以无论从取材内容、主题人物还是叙述者本身都表现出作者强烈的个性色彩。李渔所追求的那种“不拾名流一唾”的尖新意境 ,正是靠他对人生和艺术的那些别出新裁的理解和感受来体现的  相似文献   

17.
皇权政治背景下的奇特景观:忠文化与关羽崇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文化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后的历代统治者为维护君主专制的大一统政治体制,采取各种手段,大力推行"忠君"文化,倡导关羽崇拜是其重要环节。历史上,关羽一度是以"义""勇"形象出现在世俗社会中的。后来被塑造成"忠"的典型而加以顶礼膜拜。明代对关羽的崇拜被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清代则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在上演了最后的疯狂之后,忠君文化终于伴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而谢幕退出了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8.
王念孙(含王引之)和俞樾是有清一代著名的训诂学大家和校勘学大家。两家在校释《荀子》上,特色不同且有差异,具体表现为:一是王氏援引文献比俞氏丰富;二是王氏重实证,论证更客观,俞氏重义理,论证更主观;三是王氏层次清晰、逻辑续密的特点比俞氏更明显、更突出。  相似文献   

19.
《庶几堂今乐》是清后期著名慈善家、京剧作家余治创作的京剧作品集。余治从移风易俗的教化目的出发,选择观众建悉的题材重新创作,组织家班巡回演出,并力促剧作的刊行,都体现了余治的京剧热情。余治主张京剧创作的教化功能,体现本体意识,力求创新以及关注当下性等戏曲思想,在京剧思想史上颇有个性。其京剧活动及思想对现代人们理解京剧的教育功能、审美取向和创新发展等诸问题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曹去晶与李渔,一个在清代前期从事长篇小说创作,一个在明末清初进行短篇小说创作,两人的作品在体制、主题、情节、人物、语言等诸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很显然,曹去晶在创作《姑妄言》时借鉴了李渔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