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周国平  徐诤  王丹 《科学发展》2013,(11):39-43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和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以及全国城市化、工业化的深入发展,这一制度已与城乡一体化、资源集约利用之间产生较大矛盾。进行农村宅基地流转,有利于农村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有利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加快城市化进程;有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当前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关键在于减少农村宅基地数量、盘活土地资源存量、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在此基础上,兼顾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2.
农村宅基地管理一直是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国家及各地积极探索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政策措施,宅基地管理逐步走向规范,但目前农村宅基地配置效率低下,管理粗放等问题仍普遍存在,如何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我们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3.
钱如锦 《现代妇女》2014,(7):126-127
近几年,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的试点探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不少问题。在新一轮土地制度改革提出农村集体土地自由流转的背景下,总结经验、分析问题,从宅基地置换的基本原则、制度要求、配套措施等方面完善宅基地置换制度,以保证其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指198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确立的农村宅基地使用和管理制度.二十多年来,我国的宅基地制度也经历了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计划经济的制度模式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尤其是200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明确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用益物权,使宅基地从单一的人身保障权兼具了财产权,宅基地使用权制度面临着从无流动向有流动转变的改革要求,使现行的宅基地使用和管理制度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本文试图分析现行宅基地使用和管理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改革我国现行宅基地制度的初浅意见.  相似文献   

5.
孙雷 《科学发展》2014,(5):60-68
上海深化农村改革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经营的"三类主体":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着力保障农民的"三项权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和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着力盘活农村的"三块土地":农村承包土地、农民宅基地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着力完善涉农的"三项制度":农产品价格形成制度、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和土地征收制度;着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的"三项水平":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和农村医疗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是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当前,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面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作为土地所有权人的权利行使不充分、农户对宅基地及农房的财产权益体现不明显等问题。通过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保障宅基地农户资格权和农民房屋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来推动改革,以实现宅基地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7.
宅基地管理是我国产权制度和城乡建设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社会、制度建设和公民权利均具有重大意义。在回顾近年来宅基地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宅基地产权理论学界讨论的基础上,总结宅基地制度中容易引发争议和矛盾的关键特征,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建议。  相似文献   

8.
农村宅基地管理一直是农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建设用地缺乏规划,致使出现大量闲置废弃的宅基地,形成了"空心村";监管工作跟不上,违法占地建房未能遏制;农村无宅基地或宅基地不够农户建房问题得不到解决,影响了农村稳定。  相似文献   

9.
一、现行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形成 农村和土地,素来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敏感的两大问题.改革如何既能保障农民的利益,同时又促进发展,并不是一件易事.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是土改以来国家为保障农村人口的居住权而设定的特殊的用益物权。这项权利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农村居民在集体经济前提下依法享有对组织分配的宅基地进行占有、使用和有限制处分的权利。如何在严峻的农村社会现实下同时处理好居者有其屋的农村人口居住保障目标以及效率价值目标是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的新目标。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又提出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创新的一些建议,希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能不断完善并真正利国利民。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政策规定:一户只有一处宅基地。宅基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存场所,农村住房又是一户农户最大的财产。然而在农村城镇化、产业工业化不断加快的今天,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镇,逐步转化为“城镇边缘人”的同时,农村大量出现农地抛荒,村庄空心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村住房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隐形的宅基地流转现象不断发生。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2010,(9):51-51
问:我在城里工作,我的父母住在农村。请问:父母去世后,我可以继承他们的宅基地吗? 答: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外,都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城镇居民不能在农村拥有宅基地。所以,你不能直接继承你父母在农村的宅基地。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对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加强土地科学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又存在着法律性的障碍。文中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障碍及破解对策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农村宅基地管理之我见——以河南省义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工作两台戏,计划生育宅基地。”这句农村广为流传的口头禅,不仅反映了农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难度,更说明了土地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为了更好地进行农宅审批和管理,笔者就多年从事农宅管理工作的实践,以河南省义马市为例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5.
詹水芳  齐峰 《科学发展》2014,(2):105-112
上海深化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思路是:通过有序流转承包农用地,促进农业规模经营、集中经营;通过归并、整理农民宅基地,促进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有序开发、规范利用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为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空间;通过完善征地补偿制度,确保农民利益。为此,上海要抓紧开展确权登记工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规模经营;加快宅基地归并和土地整理;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鼓励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公租房;完善"征地留地""征地留房"等补偿安置方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宅基地管理是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是关系到农民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各项涉农政策日臻完善,农民的经济收入也大幅度增长,农民修房造屋的欲望增强,农村居住条件也随之有了大的变化,农村住房大多按城市建房设计标准进行建设,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样样齐全,趋于多功能化.因此,加强和引导农民按照国家的土地法律法规有序地建房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以金堂为例,谈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7.
黄凌翔  罗培升 《城市》2020,(2):47-56
随着城乡社会结构的调整以及城乡空间结构的演变、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宅基地制度的推进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农村土地改革三项试点的启动,为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指明了新的实施方向。其中,乡村振兴背景下盘活闲置农村宅基地、引导闲置宅基地资源有偿退出等是宅基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与产业发展、金融及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围绕试点地区情况进行梳理,提出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乡村振兴的要点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郑子敬 《中国扶贫》2016,(22):49-52
土地制度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改革开放以来,土地制度在"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农村扶贫开发的不同阶段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完善扶贫开发用地政策"置于脱贫攻坚的保障体系中,提出了"在有条件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试点"的论断.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之一,涉及重大利益调整.安徽省金寨县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期开展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为探索国土资源管理制度改革,保障精准脱贫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实践样本.  相似文献   

19.
在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农村目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农村的土地经营规模过小,目前土地的经营规模人均只有10亩左右,是美国的1/240,与人地矛盾更尖锐的日本、韩国等相比也显得过小。这种过小的规模对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发展是一个“绊脚石”。为了让农民集中居住,让零散的土地集约利用,形成规模,物尽其用,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效力,温江区建立了放弃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补偿制度,引导农民向城镇和规划聚居区集中,对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做出了有益探索,值得一提。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众多,国土面积有限,土地资源相对紧缺,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是我国土地开发利用的必然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六十二条规定: "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但是,在现实中,大量农村里都存在"一户多宅"现象.本文在对山东省新泰市龙廷镇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一户多宅"现象形成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