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丁·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艾略特的第一部重要的诗作 ,它不仅确定了诗人今后的创作方向和表现的主题 ,而且艺术手法和风格已趋于成熟。作为诗人兼评论家 ,艾略特的一系列的现代主义的批评原则为理解其作品的精神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本文将用他的“客观对应物”、“诗歌的非个性化”等诗歌创作与鉴赏理论解读其《丁·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相似文献   

2.
T. S.艾略特把极不符合传统情歌形式的内容放入他的<情歌>中,使文本内容和形式相悖,形成不和谐的二元对立;诗人借用二元对立的手法塑造了一个现代都市人的典型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理状态:人格分裂以及内心冲动与行动延宕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3.
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诗人艾略特是本世纪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是新批评派的创始人。他的《普鲁弗洛克情歌》也是本世纪最有影响的诗篇之一,是西方批评界争论的热点。本文试图运用整体阐释理论从心理语言学及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主人公的心理特点,并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作比较,从而得出结论,普鲁弗洛克是三百年前哈姆莱特的变体,而且形成了复杂的哈姆莱特,表明西方人性的弱点不易改变,更证明了马克思“存在决定意识”的伟大真理。  相似文献   

4.
论《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现代主义时空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T.S.艾略特早期的成名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对时间和空间的处理,认为他纳入了主体认知的成分,采取了现代主义时空观,突破了时空旧有模式的限制,并围绕主题使时空实现了最大可能的抽象与延伸。  相似文献   

5.
艾略特的代表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主人公普鲁弗洛克的爱情悲剧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性格悲剧,诗人在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悲剧形成的描述上着重突出普鲁弗洛克在日常交际中的矛盾点,认为他对普通人交际中所需原则的颠覆是导致其性格悲剧与爱情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和对意识凸显程度的顺应为语用理据,对《情歌》中普鲁弗洛克的性格悲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上升的太阳》和《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著名诗人多恩和艾略特的经典作品。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形式、写作技巧和主题思想三方面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多恩对艾略特诗歌创作的影响,更深入地理解两首诗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7.
湘西土家族情歌,既丰富多彩,又源远流长。它不仅是土家族男女青年追求自由、美好、幸福婚姻的纪录,而且凝聚着土家族劳动人民传统的婚姻道德和伦理观。本文试对土家族情歌所表现出的土家族婚姻道德伦理观作一探讨。 封建婚姻,是以子女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道德伦理观;土家族情歌却以男女青年“自由恋爱”为道德伦理论;蔑视封建“包办”婚姻,赞颂“自主”婚姻。  相似文献   

8.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乡素有“诗海歌洋”的美誉,情歌是苗族青年男女婚恋的媒介。然而,改革开放后,苗族情歌却日渐衰落了。文章以黔东南苗族情歌为例,认为苗族情歌衰落的原因是节日淡化使苗族情歌失去生存的土壤料来文化冲击使苗族情歌丧失作为婚恋媒介的功能;苗语词汇滞后制约苗族情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西方社会生活的题材相结合,运用"非个性化"理论、客观对应物理论、意象、象征等手法展现出现代人空虚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是艾略特批评理论的文本示范。通过该诗对艾略特理论和诗歌文本进行同步分析,为艾略特研究提供一个较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本文结合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对艾略特诗作《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进行细读,通过对该诗的分析来进一步说明该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论述了该诗本身的一些重要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司法》增加了“公司社会责任条款”。论题在公司社会责任内容分层理论的基础上对该条款提出几点反思与修正的意见,建议《公司法》应当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现在公司社会责任的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价了斯蒂芬·茨威格作品的艺术风格 ,着重评价了他的作品《看不见的珍藏》的艺术魅力 ,揭示了小说最惊心动魄的一页 ,那些精心古画珍藏确实看不见了 ,在他的家中消失了 ,但对于赫尔瓦特来说却是“看得见的” ,因为 ,这些古画早已牢牢地珍藏在他“心中”  相似文献   

13.
"Google图书搜索"是Google公司的一项庞大计划,它把图书出版商、图书经营者、作者、图书馆、读者这几个紧密相关的对象连接起来,实现了图书资源配置的优化以及图书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福斯特“只求沟通”的联结观,得到了许多评论家的赞扬,但也受到一些评论家的非议。文章肯定了它某种意义上的合理性,同时论证了不同文化联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政治意识。  相似文献   

15.
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之旅”中,奈保尔以后殖民社会为主要写作对象,以想象与纪实为写作手段,以尖锐的批评为写作目的。他作为“有机知识分子”的写作实践,呈现为虚构作品日渐衰落与非虚构写作日益加强的过程。虽然其右翼立场决定了他的写作难免失之偏颇,但是他的作品也确实展示了后殖民社会的部分真相,使之成为在当今西方知识界有重要影响的作家。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让张学良背上"不抵抗"的骂名,张学良对此曾表示:不辩不争,毁誉由人。而在张学良的口述中,他谈的最多的是九一八事变中有关"不抵抗"问题,他既反省自我,也为己辩护;他辩驳细节问题,对还原历史至关重要;他承认"判断错误",却否认"不抵抗"。这种"不辩"之辩,不仅颠覆诸多历史观点,化解重要历史疑点,也让人们看清了张学良作为当事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异乡人”身份和“边缘人”人格的赛珍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珍珠是一个"异乡人",也是一个"边缘人",她具有"异乡人"身份和"边缘人"人格。虽然她在中国生活了近40年,虽然她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但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美国,赛珍珠都感到自己是一个"异乡人","异乡人"的身份催化了她"边缘人"的"人格",从而对她的创作和事业选择发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大陆政策"是日本对其周边国家,主要是对朝鲜和中国进行侵略的总方针.其步骤是先吞并朝鲜,然后以朝鲜为跳板独占"满蒙",这是"大陆政策"的核心.日本军国主义者为了独占满蒙,最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结果实现了独占"满蒙"的侵略目标,为征服全中国和称霸亚洲,提供了总体战的准备.  相似文献   

19.
科兹的小说<仇敌>描写了文学和现实生活既势不两立,又不可须臾分离的怪异状态--小说的女主人公渴望成为一部小说的主角,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她却是藉藉无名之辈.后现代主义小说确实是对传统小说的一场"革命".科兹通过多种文学策略,加上蒙太奇的叙述与画面的显示,使得现实与历史混融交错,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部世界重叠,亦真亦幻,从而体现了科兹所关心的表述危机和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多元主义及不确定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从信息技术的特点及其对美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产生影响的角度出发,论述了信息技术对美国投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劳动生产率、就业和通货膨胀等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说明了信息技术是美国"新经济"产生的动力,信息产业已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