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自然科学各类所列专类复分表子目号前统一冠"0"问题进行了探讨,进一步阐述仿复分加"0"目的、掌握加"0"方法、避免加"0"差错,主张统一设置专类复分表中的子目类号,将双位数字编码中无用的"0"删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出版社提供了图书在版编目。图书在版编目(Cataloginginpublication)简称CIP,是已被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编目方式。它是在图书编辑出版过程中,由集中编目中心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图书标本进行编目,然后将编目资料提供给出版社,印刷在图书书名页背面或版权页上,这便是“在版编目”名称的由来。①②实行图书在版编目,就使得图书本身和它的编目资料能同时被发行单位、图书馆和读者所利用,从而更有利于编目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最大限度地实现书目资源共享,减少全社会在制作书目数据上的投资,为图书馆自动…  相似文献   

3.
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多形式的开放系统。怎样进行分类?过去学术界没有认真探讨,只是毛泽东同志在1963年5月说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项实践”(《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9页)的话。最近几年来,关于实践分类的文章已有不少,但都是在“两分法”的指导下进行的。例如,崔自铎同志在《认识论研究》一书中作了这样的划分:“第一,基本实践与非基本实践”;“第二,个人实践与集体实践”;“第三,领导者实践与群众实践;”“第四,历史实践和现实实践”;“第五,革命实践与  相似文献   

4.
“民族”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及其使用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民族”一词的来源“民”和“族”两个字,在我国古代文献中早就有了,“民”字在周代文献里已大量出现,它的涵义基本上是指被统治的人。染启超在《国文语原解》中解释说,民在上古时代同奴、女两字意义和字形有关,都是奴隶。后来“民”的范围不断扩大,成为一般劳动者的称呼,民在春秋以后与百姓的地位接近。在古代文献中民和百姓基本是等同的。“族”字在甲骨  相似文献   

5.
本文深入剖析了《玛纳斯》英译者是如何误解和误译克塔依和别依京这两个词语的,再根据我国学者对这两个词语的历史内涵解读,而后提出了可行的翻译对策,即采取音译法分别译成K?tay和Bejin,并对其进行详细注解,还这两个词语以本来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6.
法轮功在当代中国的出现 ,并征服了一部分党员干部 ,其原因并不仅在于李洪志的歪理邪说的诱骗 ,还有更深层的社会文化因素 ,即部分共产党员信仰世界的紊乱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引发的政治冷漠感 ,文化开放时代多元文化并存导致价值选择过乱 ,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化碰撞导致文化认同过失以及党建工作弱化使党组织凝聚力下降 ,构成了共产党员法轮功信仰形成的文化土壤。因此同法轮功的斗争 ,必须从共产党员的信仰重建入手 ,通过对党员进行唯物主义、党的知识和方针政策及科学文化知识教育 ,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科学理性精神 ,从而构建共产党员理性的信仰世界  相似文献   

7.
图书在“文化力”中的特殊作用广琳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提出过“文化力”的概念,他说:“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近些年来,在研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又比较系统地思考了“文化力”的问题。所谓文...  相似文献   

8.
英语语法中谈到非谓语动词中的分词做状语,主要强调按照依着法则使句子表达清晰,一般认为“悬垂”是错误的。文章根据现代语法理论,从几个角度分析了分词“悬垂”的可接受性问题,并认为它正是英语语言表达中对依着法则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关于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中国文论“失语”及古文论现代转化问题,是近年来文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多年来一直关注中国当代美学及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对这一讨论甚为关切,认为它是事关我国当代文艺学学科建设的大问题。因此,笔者也愿借季羡老的“门外汉”没有条条框框,能“看出点门道”的话壮胆外以旁观者的身份,在此率直地对相关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一、古文论“失语”;仅仅是因为“忽视”“运用”吗?据我理解,许多学者所说中国文论的“失语”,并不是指当代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沉寂,而是指中国文论家们所实际操作的理论和批评话语都…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建筑出现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70年代前后,西方建筑中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流派。除了看他们的典型建筑和理论宣言,我们应根据“后工业社会”的到来和城市化自身发展的趋势以及整个建筑思潮的变化等重要背景来理解其社会意义。当大多数建筑师同意用“场所”的概念取代“空间”的概念来描述建筑的本质时,我们可以更多地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汉族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所以,在我国习惯上就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一九二四年一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先生主持制定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第一次使用了“少数民族”一词.  相似文献   

12.
朱敏  付敏 《江淮论坛》2022,(3):119-124
引入复多一阶逻辑是为了形式化一阶公理集合论,为断定集合概念具有唯一普遍的外延提供支持。然而,其自身的纯逻辑性仍是备受争议的议题,争议主要集中在复多一阶逻辑的语义解释是否的确具有“本体论无辜”这个结果。复多一阶逻辑的支持者试图论证该逻辑并不承诺超出经典一阶量化论域之外的对象,由此证立复多一阶逻辑的“本体论无辜”。然而,这一论证在两个方面需要辨析与澄清。一方面,如果采取不可归约论证、模态论证或集合论公理的证立原则为复多一阶逻辑的“本体论无辜”辩护,会面临难以克服的困难;另一方面,通过诉诸复多概念在日常用法中的不可或缺性及其汇集式用法的不可还原性,一种更可行的证立成为可能。因此,应当为探求“本体论无辜”的实质辩护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中图法》)第三版的修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实用性也比以前大大增强,较好地改造了体系分类法,体现了文献保证原则.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指出: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1](P109)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民的最主要利益与土地密切相关。农民问题根本上就是土地问题。土地政策正确与否关系农民的根本利益,乃至整个农村的稳定。2008年9月30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专程前往安徽和河南两农业大省考察农村改革发展情况。他指出: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  相似文献   

15.
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教学改革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倾向,针对这些倾向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必要的.本文认为,只有把精品课的建设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相结合,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专业素质相结合,把专业性和综合性相结合,把考试和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把提高成绩和培养道德素质相结合;才能使当前正在进行的改革顺利地进行.  相似文献   

16.
<正> 一、“复雅归宗”的历史渊源和当日词坛何谓“雅”?雅者,上接《诗经·二雅》而贯以《风》、《骚》。南宋末年的沈义父说:“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乐府指迷》)张炎更独标“雅正”,以为“若邻乎郑卫,则与缠令何异也”(《词源》)。由此可见,宋人心目中的“雅”,从审美情趣说,要求符合传统诗教,即“温柔敦厚”、“乐而不淫”等等。从语言风格上说,则力戒俚俗浅露。这个文人之“雅”,显然是针对民间之“俗”而言。  相似文献   

17.
在《老子》中,出于"自"者不必合于"道","自然"虽合于道却因其"自"之不同而彰显出不同意蕴:万物之自然与百姓之自然虽出于"自"且合于道,却以圣人高度精神化的作为去除其内外之扰为前提。圣人之自然则以高度精神化的觉悟与修道守道为特征,而作为范导性的道之自然又是这些不同自然的前提与根据。故"自然"虽为一正价值,其价值却有质与量的差异。没有纯粹的自然,更不存在高于道的自然。在魏晋玄学家思想中,一方面,自然被提升为最高原则与最高价值;另一方面,《老子》中的几层自然义分别得到发挥。王弼发挥了万物之自然义,嵇康发挥了民之自然义,郭象发挥了圣人之自然义。以道之下的自然为自然,并以自然来规定道,道注定沉沦。以道规定自然,以道之自然为真正自然,道与自然或复明矣。  相似文献   

18.
对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几个问题的思考魏润芳党的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然而,经过几年市场经济体制的试运行,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明显地暴露了出来,对有些糊涂认识如不能及时地予以析疑,势必使改革误入歧途,以致给我们“建设...  相似文献   

19.
如果把那些涉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得是否准确,是否违反了国家的法律、法规,或新闻事实是否真实,是否脱离实际,是否是有偿新闻,是否违反了新闻纪律等有明显倾向性的新闻稿件的导向称为“显性导向”的话,那么,那些看似不很引人注目的细微之处的导向问题可称为“隐性导向”。对于一些媒体来说,更多的导向失误、偏差往往是出在”隐性导向”上。 (一)防止顾此失彼造成观点上的误导。禁止大吃大喝,提倡厉行节约,这对于促进党风和社会风气好转无疑是正确的。但某些媒体在报道这一情况时,却津津乐道于这样的宣传:某市狠刹吃喝…  相似文献   

20.
《文史哲》2017,(2)
古人言:诗道不出乎变复。变谓变古,复谓复古。近古诗学的历史,既表现为变与复的消长,又呈现变与弊的交替。以这一独特视角梳理近古诗学的演变,审视其诗论主张,有利于我们清晰认识和把握近古诗学的历史,从中获取一些有益的启发。元明清三代,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出不同的思维特点。宋人在拟古中求新变,至宋末诗弊已极。元人倡导不二古今救宋人之失。明人复与变各走极端,形成诗必盛唐与各极其变的对立,但变复同是困境思维,在困境中寻求诗歌发展的出路,同样都不成功。清人惩明人之失,抛弃极端思维,以为变与复非二道,走向变与复之融通,且强调神而明之,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近代诗学和现代诗学也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探讨在新形势下的延续,不管是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还是用新精神作旧体诗,都体现了变与复的思维与精神。这对当下诗歌之路的探索,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