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文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 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 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文章还分析了“衣” 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出版的古代汉语教材,大多比较注意对“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的比较和鉴别。关于“活用”与“兼类”区别的标准,各种教材比较一致的意见是:词类活用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临时性,即它只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取得了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而被用作另一类词;词的兼类,则是某个词在长期的运用过程中因语言习惯而取得了不止一类词的语法功能,换言之,词的兼类具有约定俗成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古汉语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现象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这二种不同类型的语言现象的本质,分析了它们的联系、区别及辨识的方法.并强调指出, 词类活用既是语法问题, 又与词义、语用等因素密不可分,必须从多方面考虑这一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了正确理解古汉语的词类活用问题,有必要弄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用的界限。本文对一词兼类与词类活用的本质特征进行了比较,指出了二者的相互差别,并就兼类词中某些词的固定义项是否为活用的问题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5.
词的兼类与词的活用是能够划分开的。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把某类词临时抓来充当某种句子成分,这是词类的活用;不是为了修辞目的,只是词义语法功能发生了变化,那是词的兼类。  相似文献   

6.
词类“活用”与“兼类”的界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研究和教学中之所以出现“活用”的“扩大化”、“普遍化”倾向,是因为没有注意到或没有充分重视汉语语词的历史发展。应该用历时的、发展的观点,用系统论的观点,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分析、解说古汉语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8.
“名词活用为动词”与词的兼类及语词的演变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相当一部分过去认为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语言现象,其实并非是名词临时代理动词职务的“活用”,而是该词的动词初义或兼类词动词义的“正用”。在古汉语的教学和研究中,应始终坚持和贯彻历时的发展的观点、系统论的观点和实事求是的观点,要看到语词的演变发展,既有“繁化”形态,也有“简化”形态;不仅表现在语义上,还表现在语法、语音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在不少古汉语教材和文章里,常举“王、雨、衣、军”等词作为“词类活用”的典型例子。如: 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大雅·大田》)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荀子·天论》)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左传·僖公三十年》)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认为周邦彦是“词中老杜”,且自南宋至近代,对周邦彦的评价褒贬不一。杜甫、周邦彦二人虽然在体裁方面分别为诗和词,但是具有其相似的风格特征,在用字上;二人都喜欢炼字炼句。同时周邦彦还喜欢化用唐人的诗句入词。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认为周邦彦是"词中老杜",且自南宋至近代,对周邦彦的评价褒贬不一。杜甫、周邦彦二人虽然在体裁方面分别为诗和词,但是具有其相似的风格特征,在用字上,二人都喜欢炼字炼句。同时周邦彦还喜欢化用唐人的诗句入词。  相似文献   

12.
当语言中的一个新词诞生以后 ,只要表示与之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的动词或形容词没有产生 ,就很可能直接用这个词来表示这种相关的动作变化或状态。因此 ,词的兼类是各种语言或方言、或各个不同时期的同一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在语言的发展史上 ,尽可能减少词的兼类现象 ,特别是通过形态变化等手段把兼类的词分化为不同的词 ,还有些词存在活用现象 ,显得很有地方特色。从此角度说 ,客家方言保留着较多的古语痕迹。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共时观念出发考察古代汉语"词类活用"说,对其重新作出了修正和规范,指出名词、动词用如状语,动词的使动用法不属于"词类活用"说的范围;对名词、形容词的使动、意动用法进行剖析,并提出了新的处理意见;对辨别"本用"和"词类活用"提出了几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兼类词很早就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所谓兼类词就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语法功能,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通过兼类词与同音词、多义词、词的活用等语言现象之间区别的浅析,便可以初步确定兼类词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中,词性被定为介连兼类词的"和""与""同""跟"这四个词有很多相似之处。总结了这四个词在词类和语义上的共性,并探讨了它们的不同之处,进一步得出在一定语境中,这四个词既可以做介词,也同时可以做连词。因此,为了表达需要,在使用这些词时一定要明确他们的适用语境。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说之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词类活用”说是古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语法理论,倡导者是陈承泽。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它不同于词的兼类;使动用法固然可以用使成式词语解释,但也不能因之否定它的存在。分析词类活用现象应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综合考虑,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17.
词的兼类现象是目前现代汉语语法学界无法回避而又分歧严重的问题之一,特别是在兼类现象的微观处理上,如判定一个词是不是兼类词,兼属哪几个词类等问题上分歧较大。本文就兼类词的判定及所兼词类总结出几个较明确的标准和判定的原则,同时对“N的V”结构中V的动词词性从语言接触即欧化语法的角度进行论证。以期对兼类现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探索。  相似文献   

18.
江顺诒《词学集成》词境卷中提出“词家之情境”,把“情境”作为词境的第一阶段,认为词之“情境”有三方面的特征:一是有以点染、不隔、寄言为主的“词家三昧”艺术特征;二是“体物赋景”的表达特色;三是“言愁”寄情的审美特质。江顺诒用心灵情感进行词的创作,他的词作与“情境”说词学思想大体上也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点”是个常用字,常用词重点、难点、优点、缺点、景点等也为人们广泛使用。近些年,在传媒和日常生活中,“~点”的合成词大量出现,“点族词”队伍迅速扩大;新词层出不穷,如亮点、买点、契合点等;老词有新用法,或使用范围扩大或词义发生变化,如热点、焦点、沸点  相似文献   

20.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指出一词可兼虚实两类,实词可一词兼属几类;并提出兼类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