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对戏曲中普遍使用的“啰哩(口连)”的来源、使用场合及其与戏曲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啰哩(口连)”是梵曲,最迟晋时已传入中原;它一般在祭戏神时、婚恋场合、乞讨时、烘托气氛时演唱;元代的“啰哩(口连)”——吉普赛人,其波斯发音Luri,有乞讨和婚恋的意思;宋元时的路歧人在诣多方面与啰哩人相似,路歧应是Luri的另一种译法;路歧人、啰哩人在我国戏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汨罗长乐话中的"AA哩"重叠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AA哩"是汨罗长乐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重叠式.A是词根,可由象声词、动词、形容词充当,"哩"是词缀,无实义."AA哩"具有形容词性质,在句中充当补语、谓语、状语.其语法意义突出表示某种意义上的增量,表示声音、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具有强调性和突出性,具有很强的描摹性."AA哩"的言语色彩鲜明,多含贬义,夸张的意味较浓.  相似文献   

3.
河南方言的助词“哩”可以在多种句子中出现,表达多种语法意义.定语标记“哩”的来源,有人认为和普通话结构助词“的”来源是平行关系,有人认为来源于方位词“里”.定语标记“哩”来源于方位词“里”更有说服力.定语标记“哩”虚化为表确认的语气助词“哩”,这个语气助词和唐代表示夸张的语气助词“哩”无关;状语标记、补语标记“哩”分别来源于名词“地”和动词“得”.“哩”没有标句功能.  相似文献   

4.
“哩”在南阳方言中使用频率极高,作为句末语气词,在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中分别有不同的语义特点,某些情况下可以和普通话中的一些语气词互换。在用时间提问的特殊疑问句中,“哩”容易产生时态的“双重性”。“哩”在表义上还存在“模糊性”。“哩”在南阳方言中也有一些结构,发挥着特殊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5.
“AA哩”是汨罗长乐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种重叠式。A是词根,可由象声词、动词、形容词充当,“哩”是词缀,无实义。“AA哩”具有形容词性质,在句中充当补语、谓语、状语。其语法意义突出:表示某种意义上的增量,表示声音、动作行为、状态的持续,具有强调性和突出性,具有很强的描摹性.“AA哩”的言语色彩鲜明,多含贬义,夸张的意味较浓。  相似文献   

6.
河南方言有一个使用频率很高、适用范围很广的表原因的后置成分"嘞/哩事儿",意思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的缘故"。其中,"嘞/哩事儿"在不同方言中因发音不同写作"嘞事儿""哩事儿""咧事儿"等。句法上,"嘞/哩事儿"主要用在表因果关系复句中原因小句的句末,用来追溯事件产生的原因。语义上,"嘞/哩事儿"只用在消极结果溯因句中,所表示的事件是已然事件。分布上,越往北句法表现越活跃,越往南结合面越窄。"嘞/哩事儿"由表示"责任"义的跨层结构重新分析而来,在河南方言中的虚化程度比较高。就语义和句法表现来看,"嘞/哩事儿"应该视为表示原因的后置连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调查和研究吉安市方言中"哩"后缀的使用变化情况。调查结果从总体上说明了"哩"后缀在吉安方言中的构词能力呈削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原生态"唱法的最大特点是"原汁原味",现代民歌的产生和发展与原生态歌曲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也即流与源的关系.原生态歌曲是一切现代民歌创作和发展的源头,而现代民歌一方面要继承原生态歌曲的传统和经验;另一方面,在继承的基础上汲取其中有益和有用的东西以为己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艺术发展客观规律.原生态之所以称为原生态,就因为它是一种最初的文化记忆和文化基因,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对它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但我们的声乐教学主要还是应立足于科学规范的教学体系上,让学生学习到最新最科学的声乐演唱技术与技巧,这才是声乐教学改革的根本.  相似文献   

9.
泉州市在抢救、发掘和整理"原生态歌舞"方面积累了丰厚的经验,代表了我国"原生态歌舞"的保护现状和水平.通过对泉州市采用的保护措施进行分析,我们发现现有的保护措施停留在"保存"阶段,而对于法律保护措施未有涉及.其主要原因是我国相关立法缺位,保护"原生态歌舞"的组织不完善.时值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进入立法程序,各地方政府除继续加强抢救、发掘和整理工作外,还应当将"原生态歌舞"保护与知识产权制度相关联,切实保护"原生态歌舞"持有人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受到严重的破坏和流失.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的零散性、边缘性和脆弱性,使保护和传承更加艰巨,也更为迫切.加强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必须构建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保护的法规体系、行政体系、传承体系、专家咨询体系、公众体系以及监测体系,以此对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进行立体的、全面的、综合的抢救和保护.  相似文献   

11.
歌词是配曲演唱的。如果没有结构,就失去了它的歌唱价值,它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它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必然受损。研究凉山民歌歌词的结构方法是了解其创作规律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歌曲译配"与"歌曲翻译"是一对易混的词,目前学界对其内涵与外延尚缺乏严格界定与辨析.其实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歌曲翻译"是通称,而"歌曲译配"是专称;"歌曲译配"的内涵在于翻译歌词,并使之配上原曲.  相似文献   

13.
洛阳桥歌是北侗地区世代流传、广泛传唱的玩山歌,在侗族文化里被认为是传说中的桥。本文对洛阳桥歌的内容和历史上的洛阳桥的相关知识进行比较,认为洛阳桥就是福建泉州的洛阳桥,洛阳桥歌是根据其相关传说改编而成的,是汉、侗文化融合的结晶。  相似文献   

14.
新化山歌作为梅山文化中音乐中的一支,它的繁衍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地区特点,历史情况、生存环境、民生状态,特色文化的积淀是它的灵魂和精华,就新化山歌论述这一区域的地域特色,历史渊源、品种、艺术特色及其在梅山文化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鄂伦春族民歌赞达仁是鄂伦春族民歌的主要形式,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从节拍节奏上看,赞达仁可分为两大体裁类型:一类是山歌类型赞达仁,一类是小调类型赞达仁.赞达仁是经过劳动人民千锤百练的,它的形式结构虽然简单,然而表现的内容却很丰富,研究它的音乐特点和演唱形式,为研究鄂伦春族民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花瑶是聚居在湖南省隆回县境内一个不足七千人的古老族群,是瑶族中一个独特的分支,由于封闭的生活环境,古老的民俗文化得以保存至今。花瑶讪歌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遗产,2006年花瑶呜哇山歌被录入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从花瑶讪歌所散发的思想、艺术魅力中初步探索了花瑶讪歌的史学、文化价值,以期引起研究者的注意。  相似文献   

17.
《黄四姐》是鄂西南地区土家族民歌的代表之一,2007年成功申请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其发源地和保护现状的再次调查,重新解构分析《黄四姐》的文本内容和阐释所代表的民俗事项,从而进一步揭示《黄四姐》这首民歌囊括的民俗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8.
朗费罗的著名诗歌之一是《箭与歌》.对于这首小诗的理解,关键的地方是要弄清楚“箭”和“歌”的象征意义.“箭”实际上象征着“恶”;“歌”象征着“善”.只有体会到了这一层意思,才能理解到诗人的道德情操,才能体会到该诗的美感,才能把它翻译得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巫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共同创作和传承的带有巫术性质的民间歌谣。乌江流域土家族巫歌不仅是一种最原始音乐的象征,而且对土家族文化具有一定的习惯法功能,其中所包含的敬神祭祖的传统习惯法规则、和谐自然的生态意识和诚实守信的公平观念是值得传承和发扬的,但也要摒弃民族宗法的陈规陋习等不良风俗习惯。  相似文献   

20.
歌曲是音乐体裁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亦指有、无件奏的声乐作品。所有歌曲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歌词与音乐高度完美的结合。并以其有声的表达方式一同随着时间的延续得以展现,歌曲创作是一种融思想性、艺术性、音乐性、文学性为一体的创造性劳动,故歌曲创作应从歌词的挑选与风格的把握;如何设计词曲结合后的曲式结构;对同一首歌词的不同整体构思;和声的纵向思考;歌曲伴奏的织体设计五方面来“整体构思与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