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近代化的基本特征是通过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大门被迫打开以后,经过较长时期的中、西学相互斗争、渗透,逐渐走向近代化的.鸦片战争打破了中国"天朝上国"的美梦与幻觉;鸦片战争惊醒了部分有识之士开始"睁眼看世界";鸦片战争时期的客观环境和阶级局限制约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思想的传播和实施进程.  相似文献   

2.
当乾隆年间西方列强出现在中国时,中国士人坚守"华夏中心"说,将西方列强视作未曾开化的蛮夷,把西方工业革命后的成果当作"雕虫小技"。这种文化上的保守主义,在经历了鸦片战争后方有所改变。此时中国知识界开始正视西方列强的工业成就,但仍然秉持着文化上的优越感,并以"中体西用"指导洋务运动。至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备受刺激的中国知识界方才开始正视西方文化,意识到它是有体有用,堪与中国文化并肩的文化,并开始了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到五四时期,在内外因素刺激下,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激烈批判传统文化,并提出了全盘西化的主张,至此"华夏中心"说被摒弃。  相似文献   

3.
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半个多世纪的近代历程中,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知识分子也开始了由传统向现代的嬗变。这一过程可以大略分为以鸦片战争时期"师夷"思想的提出,学习西方自然科技和初步探求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以西方社会政治思想为基础寻求中国社会根本变革三个时期。在逐步加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认识中,富于社会责任意识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在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意识,与传统渐行渐远而趋向现代。  相似文献   

4.
鸦片战争以后,中西文化交流开始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西方的民权思想开始传入中国.在它的影响下,早期改良派思想家对中国传统的儒家民本思想进行了改造,民本思想开始出现向民权思想迁转的趋势,并为后来维新派进一步认识西方的民权思想,构建维新变法的理论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前后正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即从闭关锁国到被洋枪洋炮打开国门,被迫对外开放.其间,各种文化和思想交流异常活跃,出现了新旧思想和观念的猛烈碰撞,并由此引发了"质”的变化.在德国人眼里,中国的"图像”已从鸦片战争前的文明古国演变为战后积贫积弱、怪诞不经的蒙昧落后的形象.因此,他们认为,必须把欧洲的文明和进步强加到中国人的身上;相反,中国的有识之士也开始"睁眼看世界”,虚心学习和借鉴西方的文明成果,主动打破两千年来传统的禁锢和枷锁,开始直面神秘的西方世界.  相似文献   

6.
鸦片战争以后,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与西方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基督教,开始进入中国的现代文化生活,并影响着中国人的伦理观念、价值取向和情感方式,影响着中国的现代文化和现代文学的发展。五四时期,鲁迅、陈独秀、周作人等思想文化先驱在反叛传统、批判儒学时,开始认真审视基督教的精神价值和意义,批判地吸收其对宇宙世界、人类本体和艺术创造的独特思考与认识的成果。他们提出改造人  相似文献   

7.
自鸦片战争以降,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应对此种状况,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了解以及学习西方的先进文化,在此一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附会"的现象.此种现象的产生对我们理解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化的各种现象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鸦片战争严重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给中国青年带来深重的灾难。为挽救民族危亡,爱国青年英勇反对英国入侵,并开始向西方学习。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青年表现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9.
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和谐文化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对西方文化的认知经历了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的转变,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下中国面临着文化认同危机,解决这种文化认同危机的理论表现即为中国如何处理"古今中西"关系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中国发展的备受瞩目,中国逐渐走出文化危机开始真正意义的文化自觉,有了这种文化自觉才得以应对文明冲突,实现文明的对话,最终构建一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0.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家具受到西方家具的冲击和影响,一方面中式传统家具被西方列强带到西方国家,在西方开始传播,另一方面西方家具也进入中国,在中国开始流行.近代中西家具的这种交融对中国传统家具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新型的"海派"家具,"海派"家具是中国继明式家具和清式家具以后的又一重要家具发展里程碑.  相似文献   

11.
通常认为,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社会便开始沦入半殖民地化过程。但这种观点忽视了因西方国家影响引起的变化在中国社会整体中所占的较小比例,也忽视了西方国家现实影响力和潜在影响力的区分。事实上,两次鸦片战争之间的中国,继续维持着独立国家的地位。至于用“半殖民地”概念来界定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这一研究路径在近代外交史研究中存在着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历史上,鸦片战争的划时代意义几乎已成定论。这不仅因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有史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入侵,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劳师远袭的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同西方入侵者顽强斗争的第一次实践,还因为鸦片战争结束了中国一个时期以来的闭关锁国状态,此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中国开始  相似文献   

13.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3(4):F0002-F0002,F0003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龚缨晏教授撰,杭州出版社2010年2月出版。本书为浙江省文化研究工程“浙江历史文化专题史”丛书之一,主要研究19世纪初至19世纪六七十年代基督教(基督新教)在浙江的早期发展史,特别是外国传教士在宁波的活动。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以时间为主线,纵向揭示了郭实猎等西方传教士在鸦片战争时期的恶劣行径,通过一个独特的视角对鸦片战争进行了考察。下编以专题的形式,  相似文献   

14.
明清时期 ,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前 ,澳门不仅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贸易口岸 ,而且也成为一个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从 16世纪起 ,一批西方传教士通过澳门进入内地 ,观察、学习中国文化 ,并经过他们的传播 ,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介绍到欧洲 ,引发了欧洲的“中国热”。中国人民也通过澳门这一窗口 ,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地 ,经过长时期的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澳门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后,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近代开始了艰难的文化转型。文化领域由封闭、单一、僵化的传统文化向开放、多元、理性化的近代文化转变。这一文化转型在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文化的重要载体——知识分子以及文化的发展道路上表现尤为显著。在这一转型中,龚自珍和魏源高瞻远瞩,积极引导时代潮流,发挥了先进人物对历史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源是我国近代早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爱国者、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之一.他生当我国封建社会急剧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一生跨越了鸦片战争前后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鸦片战争前,他无情地揭露和猛烈地抨击了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黑暗,积极倡言并实行社会变革;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坚持爱国立场,反抗外敌侵略,力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抵御外侮,并为此提出了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远影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正确主张.魏源深知:要御侮、必先强国;要强国、必须立足于改革弊政.而御侮、强国、改革三者的关键,又都在于要有人才.因此,他对于人才问题,非常重视,在他的  相似文献   

17.
管乐合奏源于西方,合奏所使用的乐器主要有西洋管乐器组成,包括铜管乐器、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大、小军鼓,镲等).有时根据乐曲的需要会加入低音弦乐器和旋律性打击乐器(木琴、钢片琴、马林巴等).西洋乐器传入中国是从明朝中晚期开始的,随着与西方交往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逐渐进入中国,到清朝晚期,即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在西方列强炮舰的威胁下被迫接受西方商品,同时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欧洲的音乐、理论、器乐及演奏技法传入中国,尤其是清末民初,开始出现了西洋管乐队与管弦乐队.20世纪初,由于社会动荡,西洋音乐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受到限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管乐合奏在中国共产党的关注和支持下飞速发展.时至今日,中国已经拥有了大批的管乐演奏人才,管乐队也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从专业团体到大中小学业余管乐团,演奏水平极大提高,音乐作品也日益丰富.  相似文献   

18.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大规模的西学东渐的进程,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强势冲击,因而,如何认识西方文化就成为封建士大夫们无法回避的问题。笔者认为,在戊戌变法以前,开明士大夫的西学观经历了“睁眼看世界”、“四不如夷”直至“中体西用”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19.
海权意识是一种观念。在晚清政府海防建设举步维艰的历程中,官员的海权意识自觉或不自觉地扮演着战略指导的角色。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海权意识是中西方海洋观念碰撞的直接结果,是从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时期中央官员、地方督抚、巡抚等重要封建官吏在各种场合所发表的言论及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具体海防措施,体现了晚清政府主流官员海权意识的萌发。  相似文献   

20.
讨论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成就与不足,应遵循时间对等的原则,对中西传统思维方式进行历史发展上同步的横向比较。以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和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维方式相比较,它们各有其时代和地域的特点,分别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杰出代表,并对后来思维方式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以中国五至十五世纪和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思维方式相比较,二者虽各有长短,但从总体上看,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它孕育和创造了当时鼎盛的科学文化。以明清之际至鸦片战争前和西方文艺复兴后资本主义时期的思维方式相比较,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缺乏新的理智和方法,明显开始落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