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体论的歧见及其与当代中国美学的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辉 《人文杂志》2005,1(6):106-112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形态,马克思主义对本体论哲学持反对态度。中国当代美学按照本体论哲学结构美学体系导致了其理论具有不可克服的弊病。东方美学的诗性智慧和当代西方人文思潮的言说方式给予我们美学研究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韩清玉 《文史哲》2023,(6):64-73+163
以《美的历程》《中国美学史》和《华夏美学》为范围考察李泽厚的中国美学史研究模式,可见其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实践论美学立场、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等鲜明特征。这些特征既有美学观点上的独特性与创新性,又在方法论上具有典范意义。其中,实践论美学立场是李泽厚美学的基本特质,也是其中国美学史研究的第一特征。实践论美学立场的要义是“积淀说”,积淀又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实现的。审美意识史的研究视角是基于中国美学的独特性而选择的最具涵盖性的观照方式,显示了李泽厚广阔的学术视野。文化与思想相结合的书写方式,彰显出李泽厚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的理论原创色彩,于当下建构美学话语体系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从1950年代美学大讨论拉开序幕至今,新中国关学理论以探索者的姿态坎坷走来,并且形成了自身的发展脉络.其主要表现为:1980年代实践美学成为主流;1990年代对实践美学的发展、批判、改造,出现了实践美学的创新形态,以生命美学、生存(超越)美学、存在论美学为代表的后实践关学,以及新实践美学和实践存在论美学;新世纪则出现了以生态美学、环境美学、全球性美学为代表的新的美学形态,中国当代美学理论正走向一种开放的多元新格局.  相似文献   

4.
车尔尼雪夫斯基与二十世纪中国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同庆 《江淮论坛》2003,(3):118-122
车尔尼雪夫斯基同二十世纪中国美学关系密切,他被推崇过、诋毁过,也被冷落过。车尔尼雪夫斯基在中国的起伏史,就是二十世纪中国文艺理论史跌宕起伏的一个缩影。本文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在现代中国的接受进行了一个大致梳理。  相似文献   

5.
张法认为,中国美学史研究有三种模式——教材型、范畴型、跨学科型,有两个方向——由王国维以来的重从古代材料本身的性质而进行总结,由朱光潜以来的把西方美学原理的延伸到中国古代;因而,如何把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包括进来,如何思考古代概念的虚实合一性质对理论表述的影响,是它在演进中一直被忽视的问题。朱良志认为,道禅哲学关于美是不可分析的观念,反映了中国美学重体验、重生命超越的鲜明特色,体现出中国美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与西方美学的不同旨趣,也从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对美的核心问题有深邃的思考。陈望衡认为,在全球化的今天实际上只有一种美学,那就是全球美学;就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来说,需要建立的不是独立的与世界隔绝的中国美学,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美学;如果不是只看重美学学科框架比较,而是更看重美学学科精神的相通,中国古典美学与世界美学的接轨则会容易得多。  相似文献   

6.
我国新时期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有一些相同或相似的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它们之间产生和渗透着某种或明显或潜隐的精神联系。因此,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某些方法与研究视角,研究它的某些观念与思想背景,把握它的存在缘由与利弊得失,这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进展,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这体现了当代中国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在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然而,也正是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在相当程度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甚至大有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志”“意”“情”是中国美学情意本体范畴中的三个主导范畴。“从心”的基本义基础上的内涵相通性、综合性,是其成为主导范畴的根本;三者在综合内涵基础上的意蕴偏指,是其作为独立范畴的内涵特色,也关系着它们在美学史上确立主导范畴地位的先后时间,形成了一个嬗变的范畴演进历程。“志”“意”“情”范畴的嬗变历程,折射出作为生发机制的思想文化语境、思维运构逻辑和作为显现形态的文艺表现方式、文艺审美形态的转变。通过内涵辨析和嬗变梳理,可以发现作为情意本体美学范畴,“志”“意”“情”主导的美学形态共同显现了中国美学古典性的意蕴美;同时,三者的嬗变演替,折射出审美主体地位的不断提升以及中国美学由古典向近代进发的整体趋向。  相似文献   

8.
"情境"、"情味"观在强调中国最具特色的"诗言志"的文学思想源流的基础上,提倡与总结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趣味倾向和普遍的美感经验,强而有力地突显了中国抒情文学思想脉络的精深体系特点。从"论情境"到"情味论",正是王文生诠释中国抒情传统文学中"情"、"味"、"境"的写照,更是他揭示潜在的中国文学独特体系中具有高度思辨的美学思想的隐然贡献。  相似文献   

9.
语境意识与中国美学现代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中西 ,作为现代性叙事的美学研究都是现代规划的产物。但是 ,中国美学现代性有着与西方不同的语境 ,美学视野中的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社会现代性的关系也由此而有其不同的语义关联。同时 ,中国文学的审美现代性和美学研究的现代性也始终难以摆脱与民族性问题的关联  相似文献   

10.
从1978年开始的"美学复兴"到而今的"再次复兴",中国美学"基础研究"的成就首先体现在从西方美学史到中国美学史的专业研究方面。在这三十年间,美学界出现的重要学术热点渐次为:"共同美"论争、解读"手稿热"、"主体性"问题及其大讨论、对"实践美学"的广泛认同、"实践与后实践"之争、"审美文化"研究与"大众文化"批判、"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新思路、"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终结"难题。亟待反思的遗留问题主要是:首先,美学原理的建构如何走出"实践—后实践模式";其次,西方美学史研究如何补上"分析美学史"的缺失;再次,中国美学史研究如何寻求到新的写作范式;最后,美学如何直面"生活和艺术"的问题并加以解答。  相似文献   

11.
任华东 《兰州学刊》2010,(4):200-203
文章试图从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与当下各种美学思想的论争视域中浅论实践存在论美学,认为实践存在论关学从三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即对二元对立研究思维及思路的突破,以“人生境界”搭建现实与审美之间的桥梁,对审美活动中创造性内涵的凸现。  相似文献   

12.
普遍意识:中国美学自我超越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遍意识缺乏是当前中国美学史研究之突出局限。当代中国美学需走出本民族文化特色守护神角色 ,以人类文化共性为立足点。超越中华审美精神个性 ,以中华审美特殊性材料研究人类审美共同性问题之普遍意识是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自我超越、深化的关键环节。中国古代有着深厚的自然审美、工艺审美和生活审美传统 ,此正为西方美学之弱项 ,深入、系统地研究此三大传统 ,将大有益于中国美学史和美学基础理论研究 ,亦大有益于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侯宏堂 《阴山学刊》2008,21(5):10-18
兼为诗人和哲学家的美学家宗白华,终生在美学殿堂里散步,取得了卓越的美学成就。他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和中西艺术的深切体验的基础上,以中国传统美学为本根,以西方现代美学为参照,以哲人的睿智、深邃和诗人的敏感、灵视,精深微妙地把握了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的精髓和灵魂。宗白华立足于本土思想资源、极具民族特色、富于诗情和哲思的中国美学研究,为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基础,同时更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范导性的尝试。要而言之,宗白华的中国美学研究有三大贡献,即基于中国形上学的生命美学观,由古典而现代的艺术境界论,富于开拓性的中国美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实践转向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由实践理论转向实践分析.这是美学由上而下的一种新的转向,它将使美学研究由哲学思辨转向实证研究,转向日常生活世界.实践分析主要有:实践概念分析,实践活动分析,实践产品分析.实践概念分析可以使美学的核心范畴概念更加具体、深入、系统;实践活动分析可以使美学研究和探索进入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构成、过程、特征的分析研究;实践产品分析可以使美学注意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的产品的性质、特征、作用的分析研究.这些分析研究将使美学研究和探索更加有力地不仅成为解释世界的途径,而且更加有效地成为改造现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理论的美学史几乎是中国美学史惟一的书写方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的美学史兴起,改变了这一格局,为美学史研究带来新动力。然而现有的文化美学史仍未脱出理论的美学史的窠臼,仍在追求一种虚幻的“全面历史”。这是一种实践上不可能、理论上错误的书写理念。文化的美学史的方向应当是彰显生存的历史性深度,它应是一种包孕着多重性、差异性的整体性构造。  相似文献   

16.
王可 《学术研究》2012,(8):157-158
继2009年5月在陕西师大举办首届中华两岸三地美学研讨会后,今年3月23—26日,中华美学学会、暨南大学文学院、台湾辅仁大学文学院、香港浸会大学视觉艺术院在暨南大学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两岸三地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中国内地和港台学者80人出席。会议围绕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价值主题,从古典美学的民族特色及现代价值、现代美学建设中的传承、美学古今对接的方法途径、海外华人学者对中国美学的研究阐发以及美学传统与审美现代性等议题展开,反映了中国美学研究的当前路向。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些学者所说的诸如美学的"失语症"、中国无美学以及中国美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美学的"西化"和"本土化"话语权问题上。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把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思想学术资源进行融合建构起中国美学的一种新理论,其在当下的背景下具有从理论层面和对话层面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建设全新的科学的当代中国美学,首先必须彻底扬弃实践美学,因为实践美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哲学基础是错误的.其主要错误是,把实践的相对自由与审美的绝对自由、现实与美(理想)认作绝对同一的概念,其理论根据便是为马克思主义所否定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超越实践美学,建设科学的生命本体论哲学是重建当代美学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肖建华 《殷都学刊》2009,30(1):107-112
实践美学在当代中国的出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历史意义.我们认为针对旧实践美学可以有三种进路,即"照着讲"、"接着讲"和"对着讲".新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都对旧实践美学的局限进行了批判并进行了自己的理论创新.杨春时的主体间性的后实践美学建构在众多的后实践美学理论中独树一帜,代表了中国美学走出古典,获得现代性内涵的美学新方向.  相似文献   

20.
蒋孔阳是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与时俱进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实践美学的主要代表,还是新实践美学的开启者。他的美学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实践创造美学",实践创造美学的集中表现是《美学新论》。实践创造美学,从审美关系出发,以实践为逻辑起点,把美归结为多层累的突创和恒新恒异的创造,把美界定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开放性的美的本质系统。蒋孔阳的德国古典美学研究是中国当代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也是实践创造论美学直接连接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的中介,还是促进中国当代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蒋孔阳的先秦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开辟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研究的新天地,综合研究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儒道互补显著特征,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向内求善"的伦理型特征及其在音乐美学思想中的表现。蒋孔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建设工程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